丹道修炼指迷:四秘窍的体和用,学道无他求,只在凝神寂照!

旅行   2024-12-09 06:56   山东  

1


初步功夫在于凝神,入手要诀唯属观照。

白玉蟾祖师云:“昔逢师传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

明明说破天机,惜乎学人轻轻看过。倘不知凝神,虽坐到老死,亦丝毫无益也。夫凝者,聚也;神者,心中之正念也;气者,先天之真气也,无形无象,生于虚极静笃之时;穴即先天气之本根。所谓凝神气穴者,即将我心中之正念凝聚于气穴,不令神往外驰,所谓太阳移在明月中也。神凝则火聚;火聚于下则水自上升,此水火既济之要诀,亦凝神气穴之妙谛也。

故曰:保精要道惟在常常煦照,化气奥旨全赖息息归根。夫息者,呼吸也;息息者,绵绵不绝之义也;归者,返回也;根者,基本也。息息归根,即呼吸不离生气之根本,若存若忘,似有似无,所谓胎息者是也。

盖朗照下田,神自凝集,神既凝于气穴,与气混合一处,息也定于根本,神凝气伏,大似口鼻无息;非无息,乃息归于气根矣。元气发生于气根,呼吸之气亦根于气根。

元气动时,原拟外出,然神一凝于气根,元气自不向外,仍与神融合一处,神恋气,气抱神,息为神气所吸收,亦同神气相依相抱,三家相见,五行攒簇,此结丹之正功,亦和合凝集之要道也。

2

“凝神须识窍”。故凝神气穴,首要得着玄关,此窍平时原无形迹,非坐到静极生动时,此关不开。此关不开,无以炼精化气,不能见本来面目。故欲识此窍,须于入坐时放下身心,闭目先视眉间。

稍静,再将两目从眉间缓缓下移,朗照脐下,不必定其地处,但以下田作一虚空境界即可,要紧识这个朗字,朗则神清,如月映秋潭,虽有而实无,虽无而实有;朗则气爽,而不至渐入昏耗,清空明月,无云翳遮蔽则朗,凝神也应如是。学人不识朗字之妙,一入蒲团,神即驰去;初坐禅床,念竞纷来,此无他,失朗照力也。

要知目光朗彻下田,性光也随之聚于气穴,如宝镜高悬,一切阴魔无不顿化为无有,能朗彻其光,静坐不过半点钟,丹田自生暖气,此即春讯,朗照到至虚至静,忽然一动,心中为之一觉,正玄关开辟时也,乘机以目光下照气机动处,便是得着玄窍,自觉恍恍惚惚、似醉如痴,丹田发暖,耳后生风,虚室生白,皆一阳初动之征机也,一切玄妙,皆基于此。

然亦须精力充足时去坐,方为有益,否则,群魔用事,慧剑无所用其力,足以受魔一柄矣,故高哲之士每于睡足之际一神清之候,正襟危坐,先令神蛰于内,不使光泄于外,自然一片清虚之气细缊于两间。

如此凝神,自得其妙,若目光未能凝入,虽日坐数次,亦无益也。

夫天机在目,目到心亦随之,心目所在,息也大定;心息相依,息定心亦定也。然息定乃自然而定,非勉强使定也。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夫知止者,心有所归也。初坐时心不能定,念不易止。必有所归依,而后始臻于定。

譬如写字,则心必定于字;读书,则心必专于书,倘无所止,犹如逐风柳絮,将见飘无定所矣,故若入坐时任其无为,则流于枯寂,孤阴独处,安望造化生乎!是以古之学道者虽重无为,而无为中尚知有为。

譬如妙心澄彻而有时念生,必从无为中寻其空洞洞天,光灼灼地而止之,即止于至善之地也,既止于至善之地,则心有专向而不外驰也。

3

《道德经》中“有欲观窍“、“无欲观妙”之说,已将修身要道和托出,有欲观窍,即回风混合,有作之时也;无欲观妙,即无人无我,无山川草木,混然不知不觉之时也,有欲观窍为无心观妙之用,无欲观妙为有心观窍之体。

经云:“致虚极,守静笃”,即无欲观妙也,无为也;又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此即有欲观窍,有为也。然有为者,非有所为,不过使目光常顾至善之地,不令其昏沉,不任其驰骤,如一轮皓月印于澄泉之间,便得之矣。性光凝于真气之中,即如皓月印于澄泉之间。

万物并作以观其复,即言阳气发生,万物皆借以生;观其复,即是遇此阳生,以神光紧对玄窍,神返气亦自回,此有欲观窍之神功也。能将虚灵不昧之神凝于气机动处,即是配合阴阳。阴阳既合,两不相离,我之真息亦随之伏矣。凝聚既久,真种发生,冲关荡窍,皆是自然之机。

太上曰:“金玉满堂,莫能守之”,盖言后天精足,最易露泄,必常常观照,时时凝神,精受神光吸收,不第无漏泄之虞,久而反化成气,与神合为一体也。神不凝则元气不生,故我道以凝神止观为唯一无二之妙旨。一离了观,火即散矣;火散,炉则寒矣;炉寒,丹则耗矣。故曰:保精要道惟在常常煦照,化气奥旨全赖息息归根。知此则丹无不成。

道之始终,全在静观。非观不静,非静莫观。只观不静,观亦无用;只静不观,静也徒然。一部玄功,观为主体。一离乎观,即遇魔矣;一经正观,万魔即退。不静观则神不朗,而观一著迹,又生燥也。止者何?将我之真意止于至善之地也;观者何?将我之目光温煦至善之地也。目光与真意常止于斯。观而后止,其止也固宜;止而后观,其观也合道,自然真息得定,身心得静耳。否则,终是水底捞月而矣。

静观时,心要虚,神要明,光必朗彻。神光明朗,则无昏沉之虞;心虚念止,则有天然之乐。倘念不能止,则观不能正;神不能收,则止不得所,是以不入昏沉,即生烦燥。入昏沉则神无所依,颠倒梦想,无所不至矣;生烦燥则性不耐久,旋坐旋起,不得真定矣。

神朗则光彻,如皓月印寒潭,一片清光令人心畅神怡;神一不朗,光也散乱,心即他逝,即入昏沉,睡魇缠绕,主人降伏,六贼乘机打劫,七宝尽为所掠矣。

故学道无他求,只在凝神寂照,须臾莫离,自然命基坚固。稍放空则入于荒渺,稍著迹则败于凝滞。非如秋月印澄泉,不足以朗彻其妙性;非如旭日映红梅,不足以融和其祖气。

苟能神光鉴察维严,六贼不得入,七宝自永固,一旦牟尼发生,乘机采取,还归固有,命补性固。诚心行之,不但精神日进,智慧日圆,常有乐境,而且不过二年,即证六通。

太清之音
崂山太清宫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60多年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