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也是一种修行,一食一悟,借食明心,法喜充满。

美食   2024-12-22 22:41   浙江  

在寺院里

吃饭也是一种修行

而且还是一堂很重要的功课

在寺院吃饭称为“过堂”

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


今天,就与大家分享

在寺院过堂的全套仪轨

愿您能从这堂功课中

一食一悟,借食明心

法喜充满



01

食存五观





“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在寺院,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充饥果腹,而是修行的一部分。佛门中僧俗大众依照佛祖和祖师的教诲,在吃饭时要做五种观想,故此,寺院“斋堂”又名“五观堂”。


所谓“食存五观”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01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粮食从垦殖、收获、舂磨、淘洗到最后炊煮成饭,凝聚了太多人的辛勤汗水与辛劳付出;这些粮食时蔬又是十方信众节俭自己所用而供养的。所以,我们应当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以感恩之心和惭愧之心受食,并进而激发求道修行之心。


02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如果不坐禅礼佛诵经、不护持三宝、不持守戒律、不勤修三学,那来寺院则毫无意义。吃饭之时应当思忖自己的德行、修为和对寺院的护持是否堪受此食?


03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人们很容易对“上味之食”起贪心、对“下味之食”起嗔心、对“中味之食”起痴心。贪嗔痴三毒是一切恶法的根本,所以修行之人在受食时应当慎护自己的正念,防此三心、远离过患。


04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缺水少食、过度饥渴、四大不调会使人形枯色悴、百病丛生,所以受食时应将饮食当做扶持和医疗身体的良药来看待,而不应对饮食起贪着之心。


05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一日三餐,是为了借助饮食来资养色身、延续生命。修道之人无欲无求、清净自守,应将饮食看做助道正缘。唯此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精进修行、成就道业。







02

斋前供养






▲打叫香


01

打  叫  香



在寺院用斋之前,会有出家师父先敲梆和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弟子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当云板响起时,大众会排班依次进入斋堂,依序就坐。



▲敲鱼

▲敲云板



02

念诵《供养偈》




进入斋堂后,关闭手机,保持安静,不可再随意走动,端身正坐,然后翻开摆在自己位置上的碗(背过堂者自行取出摆好)。


(钵)靠近桌子外沿摆放,筷子横放在碗(钵)前,等待行堂。第一遍行堂时,只要用斋的人不拒绝,行堂人员就会把每一种食物都在每个人的碗(钵)里放上一点。



第一次行堂时,由维那法师起腔念诵《供养偈》。





供养偈

gongyangji

供     养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大行普贤菩萨,

大悲观世音菩萨,

大愿地藏王菩萨,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早斋念:

粥有十利,饶益行人,

果报无边,究竟常乐。


午斋念: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03

龙含珠、凤点头





《供养偈》念好,就可以用斋了。用斋时,先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钵)先后移近自己,然后安详地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钵)平端在胸前。


端饭碗(钵)时,拇指扣在碗(钵)口,其余四指平托碗(钵)底,丛林称之为“龙含珠”。“龙含珠”,还有一个深刻的含义,喻示指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


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入口中,动作要安详而寂静,丛林称之为“凤点头”。



04

用斋的“暗语”


用斋时大众全部止语,以特定的手势对行堂人员表达自己的意思。


表示不要




到您跟前的食物如果您不想要,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足够,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钵)上方做一个遮挡的动作,以示不需要。



示意多少 




如果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钵)轻放到桌子边沿,此时注意碗(钵)的摆放不要超过桌子边沿外,以免行堂人员碰倒。

可用筷子在碗(钵)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多少。应量受食,吃多少添加多少,不要浪费。不小心掉在桌上的饭菜,要捡起来吃掉,感恩惜福。

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碗(钵)即不需要收回,也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钵)边轻点一下。


表示少量




对于某种食物只想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



表示需要稠的 




对于稀饭和其它食物,需要比较稠的,就用筷子在碗(钵)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



表示需要稀的




需要比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钵)上面平划一下。




05

《结斋偈》


三遍行堂之后,行堂的人开始行开水,荡洗干净碗(钵)里剩余的食物一并喝下,不浪费每一粒粮食,这个水又叫“惜福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是告诉我们粒粒皆辛苦,要惜福,一个饭粒都不浪费。





吃完饭之后,轻轻将碗叠起,整齐放在桌子外沿,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与桌沿垂直(背钵过堂者擦洗收钵入袋)。



当大家全部用斋完毕后,僧值法师(典座或斋堂负责人)会巡走一圈后,至佛前问讯,然后维那法师举腔,大家齐诵《结斋偈》,集体依次念佛出斋堂到大殿回向,普愿一切众生信佛念佛,同生极乐。


也有很多丛林无需到大殿回向,在唱完《供养偈》后,紧跟着唱《结斋偈》。此时需将“饭食已讫”改为“供佛已讫”




结斋偈

jiezhaiji

准提咒

萨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姪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或:供佛)已讫,当愿众生,所做皆办,具诸佛法。






06

随众过堂,好处有八





01

不懈怠故


就是不放逸,过堂前打板三次,叫做三通,通是通知。第一通,是通知准备吃饭;第二通,众人穿袍搭衣,进入斋堂次序就座;第三通,静候大和尚。这样做,大家不能怠慢拖拉,很有次序。

也有伽蓝简化了过堂流程只打板一遍,一通即集体排班入堂。

02

供养省力


厨房及行堂(盛饭菜)的人,工作方便省力,可以一次过排好碗筷,盛饭菜,收拾统一整理快易。




▲法师、居士等随众过堂(用斋)图 局部

03

平等无我


大家吃同样的饭菜,无人我相,体现出佛教的平等观。

04

不偏众食


大家用膳平等,各样食物分配均衡,营养便会均匀,对身体亦有好处,又能改变不良的习气。




▲法师、居士等随众过堂(用斋)图 局部

05

甘苦同受


大家无有拒择,对任何饮食如尝甘露,没有分别心,法喜无穷。


06

存在念故


息诸妄缘,当观信施难消,为作药食而已,妄念一起,即起即空,是谓存在念。


      


大众法师排班依次出堂图 局部

07

如法如理


唐代以后,寺院人渐多,尤其在传戒时,常过千人,若没有过堂规则,便会很乱。有次序使人心安道隆,而体现出佛教的教育精神。

08

起止威仪


佛弟子,凡事都超众,连吃饭都有学问,有规有矩,令众生欢喜及恭敬心。






供佛斋僧功德,感果微妙难思。目健连尊者以斋十方僧功德令亡母免除三途之苦;梁武帝建寺斋僧超度亡妻离畜道得升天道。历代斋僧感应事例,不胜枚举。

《 用   斋 》

过堂用斋,善用其心

心有所安,行有所止


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庄严、僧团的威仪。佛教的修行让人们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自己,与正念觉知是分不开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时时念佛


然而普通人由于观照力微弱,经常忘失正念,过堂仪轨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缘


常存惭愧心,莫失正念,不说人我是非,散心杂话。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出离心和菩提心,一边受食,一边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圣号


只要学会在吃东西时真正地提起正念,默念佛号,一定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感恩,真正吃得身心欢喜健康。那时候,也许你会忽然理解弘一大师所说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既不为喜欢的饮食而贪心,也不为不喜欢的饮食而厌烦


吃饭也是一种修行哦




【阿弥陀佛


寻味杭州
品尝杭州滋味 | 体验杭州趣味 | 感受杭州韵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