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自我与圆满的自我实现——自性成佛

美食   2024-12-19 17:24   浙江  

自我实现与自性成佛:真正自我与圆满的自我实现——自性成佛


○正如马斯洛所言:

“说到自我实现,那就意味着有一个自我需要表现出来。”


体认真正的自我,无疑是自我实现的基石。


自苏格拉底以来,认识自我,一直被许多西方哲人奉为哲学探究的中心课题和最高目标,提出了多种关于自我的界说。


西方心理学通常以自我(ego)为个体人格结构中具统一与主宰作用、保护机体免受内外刺激的东西。

精神分析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对自我的分析最称精致,分人格结构为三部:

本我(生活与死亡的本能)、

自我(现实化了的本能)、

超我(道德化了的自我)。


马斯洛所说自我,

实际上总括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还加自性的全部潜能而为一整体。

马斯洛解释说,

在最低限度上,自我指每个人独有的气质、生化平衡及“内在的冲动”,或“生物学意义上的本性、先天的本性”。


自我实现在马斯洛看来也具鲜明的个性。



○马斯洛:

“自我实现就是实现一个自我,而没有两个自我是完全相同的”。


这种具个体特征、多元化的自我,在佛学看来只能叫“假我”。


当然,马斯洛也讲“真正自我”,其开发潜力、“存在认知”意义上的自我实现,无疑具有超越假我的内涵,有可能打开直窥真我的窗户。

完全开发自我潜能的彻底阐释,必然与佛法的自性成佛相重合。


马斯洛所描述的高峰体验中的“忘我”,与禅宗的见性甚为相近。

他以这种忘我精神为“发现人之真正本体、自我以及真实深刻的本质的一条途径”。

他赞同包括佛家在内的东方思想家对自我的否定,只是不赞成东方宗教的禁欲主义。

他依此而提出的“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实现”,更接近佛学的无我论。


然而,马斯洛毕竟缺乏系统的佛学修养,缺乏佛学缘起无我论的基本方法,因而区分不清假我与真我。

这使他的自我实现说用于实践时难免产生助长个人主义的弊端。


一如西方哲学,认识自我,其实也被佛学当作中心问题和最高目标。

作为三法印中心的诸法无我印,就是对自我问题的解答。


否定自我,可谓佛学关于自我问题的基本立场。

佛学否定的自我(atman),不同于西方宗教、哲学中包括假我、真我两重含义的自我,而专指众生所误认的假我、幻我、小我。

所谓我,在一般人心目中,相当具体,又相当模糊,

具体者不外指现前的五蕴(身心)——

我的身体怎样,长相如何,姓甚名谁,

我的社会角色:某某长、某某员、某某先生、女士,

我的心理活动,尤其活动中总是模模糊糊地自觉有一能自我认识、自作主宰、记忆过去、区分自他物我的意识,

以及我的个性、能力、专长、爱好等。


马斯洛所说作为自我的我的气质、我的生化平衡、我是谁、是干什么的,以及我的能力、爱好等,皆不出佛学所言五蕴的范围,

认此为自我,正是佛学所着力否定的假我。


何以说假我?

所谓我者,就其哲学涵义而言,指独存无依,自为主宰的东西,一般人也常赋予他所认为的自我以这种自在性,总觉得我体认的自我是独立自主、常住不变的。

然而,只要如实观析,就不难发现若身若心,无一不依赖一定条件而暂时显现,并不能自在,


不用说物质身体有少壮衰老、新陈代谢之异,社会角色有升降调换之变,

即马斯洛所言气质、能力、爱好等,也莫不随环境、文化影响、时间流逝而变化,岂为自在真常。

众生正是由于误认这些暂时性的因缘合集为真正自我,以此假我为中心,区分自他物我,为保护、发展此假我的利益、欲求而取舍爱憎,孳生烦恼,堕入向下的趋求,

或为满足假我的食色之欲而贪得无厌,

或为扩张假我的权位声名而勾心斗角。


这种对假我的误认,正是社会上一切丑恶现象产生之源,是众生流转于生死苦海而不得解脱之根。


◎若如马斯洛所说,认此假我为自我而求自我实现,为实现假我的能力、成就、独特性而奋斗,势必培养出一些只顾自己成功而不管公众利益的个人主义者。

何况马斯洛讲自我实现,并未明确指出须以人类的正当利益、终极利益为价值取向。


在佛教看来,假我的基本需要,作为人生存的必要条件,自应予以满足,假我的能力、个性、爱好,也应发展实现,

但这种满足和实现,起码应有自他俱利的价值取向,

并如实观察假我之假,不起迷执,

若认假为真而发展假我的需要,则向下的堕落,势在难免。



佛学大讲无我,目的只在破执,并非否定有真正自我,亦非否定有相对假我。

若无真我,则入涅槃度众生,又有何意义?

若无假我,则自他物我,何以区分?

所谓无我,只是对认假为真的迷执之否定,是对真我的一种否定式表述(遮诠),旨在教人破除对假我之迷执,以见证真我。

只要依教修观,放下了意识层中及意识层下对假我的迷执,当下就会如马斯洛所说高峰体验之中“忘失自我”,及至连忘失之念亦泯时,便会超越假我,自然亲见从来未曾认识的真我,这正是禅宗明心见性之实质。

如此体证的真我,亦曰“大我”“佛性真我”,惠能名为“自性”,此自性为成佛之本,或本来是佛,故曰自性成佛。


自性成佛,意谓众生真正的自我,“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一句话,自性本来是佛。

自性潜能,

具足诸佛所证得的一切不思议功德——三身四智、净土庄严、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乃至具足宇宙万法,无欠无余。


在自受用方面,

获得长存不灭的绝对生命,永离生死流转之苦,

居于清净庄严的佛土,

永享常乐我净,

超越了时空物我等种种障碍系缚而达绝对自由,具有无所不知的智慧和不可思议的神通;


在利他方面,

化身无数,趋入各类世界,饶益度化无量众生,皆令趋向涅槃彼岸。


总之,

不仅现世享受最高的人生幸福,具备较马斯洛所说超越性自我实现者及菩萨更为高尚的人格,更为发达的智慧,而且超越了本来不完美的人类生命形态,升华为宇宙性的永恒生命。

而这一切功德,不过是人人自性所本具,因无明遮蔽未得显现而已。


完全开发自性功德,成就佛果,方才称得上圆满的自我实现。


较马斯洛自我实现说更为圆满的,是佛学不但全盘展现了自我潜在功德的宝藏,而且指示了经佛陀实践证实的圆证自性之道。


这在大乘中略分顿渐二门:

渐道以闻思慧为导修六度万行,以理智解诸法无我义,伏断烦恼的力量小,故证道所需的时间长。

顿门先顿见真我,以所见证真心任运修六度万行,功德虽尚未圆满,但修行者自感与佛无异,更无所求,故曰顿悟成佛。


无论顿渐,皆以如实知见的智慧为导,识别假我,体证真我,以为自我实现之本,故能避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弊端,防止向下堕落,直趋圆满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太虚《佛陀学纲》曾说过:

把人的本性实现出来,从人生体现出全宇宙的真相,才完成人的意义。

并提倡学佛应从好好做人,完善人格做起。


○有云: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所谓“现实”,即从人本性潜能的现前实现而显示出宇宙实相,此即圆满自我实现之义。


圆满自我实现,确为人生终极价值所在,凡不愿虚度此生、埋没自性者,岂可不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循佛陀指示的路径,开发自性的无尽宝藏!


寻味杭州
品尝杭州滋味 | 体验杭州趣味 | 感受杭州韵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