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佛教信徒会在家中设立佛堂,每日念诵经文,这种可以自称为“居士”吗?居士都是什么人呢?平时都干什么?做居士有什么要求吗?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居士这个群体。
居士是什么人?
居士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玉藻》,指有德才但隐居或未出仕的人士。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逐渐拓展,不仅涵盖了在家修行者,也包括了具备文化修养的文人雅士。
在佛教语境中,居士专指那些虽未出家却遵循佛法,从事禅修、念佛等活动的在家信众。他们在中国佛教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信仰群体的一部分,也是佛教文化传承的关键力量。
除了佛教,东晋慧远大师《维摩经疏》卷一明载:“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修士,名为居士。”
唐代窥基大师所著《法华玄赞》卷十:“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
宋代著名的禅宗辞典《祖庭事苑》卷三对居士有如下的定义:“凡具四德,乃称居士:一、不求仕宦;二、寡欲蕴德;三、居财有富;四、守道自悟。”综上,居士是在家的佛道修行人,有德行,以守道为要。
居士一词也适用于其他宗教与哲学领域。例如,在道教中,居士即指在家修行的“散人”。在诸多哲学流派中,居士亦指追求内心平和与智慧的在家修行者。
什么人能自称居士?
经常有人发出疑问,我念佛,能不能以居士自称?居士的标准不仅仅是念佛,而是包括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对五戒的遵守以及对修行的坚持等多方面的要求。念佛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没有涉及到其他的重要方面。
第一,尊崇三宝
如同“先生”成为男士的代称,“居士”几乎是在家佛教徒的代名词。礼敬三宝、护持三宝是佛教徒的根本职责。
三宝是佛教的核心。佛宝是具备一切觉悟、德行完备的圣人,法宝是佛陀教导我们的修行方法及法界的真实面目,僧宝是依法修行,开启佛知见之人。作为居士,必须诚心礼敬三宝,绝不能以个人见解,狭隘的观念去评判、干预僧侣或其戒律和是非问题,以免给僧团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同时为自己种下不良因缘。
第二,护持僧人
僧侣也是凡人,难免会有习气,因此,“如法的护持”显得尤为重要。在家人与出家人之间的界限分明,不可混淆。
所谓护法,并不是盲目跟随自己的欲望和喜好行事,必须符合戒律,帮助僧侣在修行道路上更进一步,不为僧侣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不妨碍他们的修行。
换句话说,不应随意用金钱或物质供养个别僧侣,也不宜过度美化某位僧侣的言行,不应特别邀请僧侣,不应基于私人情感与僧侣建立特殊关系等,避免将世俗的风气带入佛教,即便是僧侣的家人也应如此,毕竟出家人已放弃世俗生活,不应再回头。
如今许多人热衷于追星,对待僧侣亦是如此,对于地位高或名声大的法师,过分吹捧、亲近,这是极其危险的行为,不仅容易助长法师的傲慢心理,更会阻碍他人修行,这种行为种下了恶因。
居士应当成为僧侣修行的助力而非阻力;应成为他们修行中的增上缘,而非逆增上缘。老老实实遵守规矩,你就福德无量,破坏规矩,则业障无量。
第三,遵守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不仅适用于世俗生活,修行亦是如此。特别是进入修行场所,必须遵循该地的日常作息和法事安排,来到修行场所的目的就是为了修行,而不是制造杂念影响自己和他人。能够守规矩的人,大多数能够守戒律。
戒律是修行的基础。严格遵守戒律,心不易散乱,易于安定,进而能获得智慧。居士之间相遇也应少谈世俗之事,更不应传播是非之言,而应多交流修行心得,互相鼓励进步。如果一时无法完全做到五戒,至少在修行场所要遵守该处的规定,在家中则要遵守国家法律,这是守戒的第一步。
第四,减少欲望
欲望太多,就会被无明牵着走,自我中心日渐高涨,对三宝的尊重自然降低,即使行善,也是善恶参半,“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上人从未教导我们要成为快乐的佛教徒,因为“快乐”一词已被世俗享乐所替代,这种快乐来得快也去得快。
我们不是要不快乐才能成为好的在家修行者,作为佛教徒不能本末倒置;我们要的是禅悦法喜,清净为乐、助人为乐、寂灭为乐,甚至无住为乐,这种乐才是长久且根本的快乐,也是未来修行的良好因缘。
上人曾言:“福不能享尽。”欲望少的人,其福分必然长久。第五,积德行善。
第五、行善积德
上人曾说:“德行是做人的根本。”德行也是我们修行的资粮,没有德行,修行之路难以走远,故应多多积德。上人还说过:“德行需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认为小善就忽略不做,而等待做大善事,大善事并非常有。
山是由一粒粒微尘积累而成,虽微尘小,却也能堆积成山。德行虽小,积累多了也能变成一座德行之山。不违背道德即是德行,不妨碍他人亦是德行。
无论何事,都要以帮助他人为己任。如果在利益、时间、文化智慧或其他方面对他人造成妨碍,那就是违背了道德。因此,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以不违道德为根本准则。欲修道者,先养德行;无德行,则不能修道。”
义工就是居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