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是有个深爱作根

财富   2024-11-15 07:38   湖南  

在6月13日的文章中,我曾经发起过一次投票,关于读哪本书的投票,截止到现在,总共有52位朋友参与(在此表示感谢),其中王阳明《传习录》得票是最多的,然后是《穷查理宝典》,从上周开始,已经开始了《穷查理宝典》的阅读笔记连载,而正好现在周五也腾挪出来了一天时间,没有什么其他的安排,因此就启动《传习录》的阅读。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学生记录下来的,还包括了阳明先生的书信。其中第一篇是徐爱记录的,围绕着《大学》展开。咱们看《传习录,不是为了了解那些儒学著作、当一个儒学博士,而是为了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

徐爱记录的总共有十四条,其中第一条是关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在亲民”这句,其中朱熹觉得是“在新民”,而王阳明认为应该是“亲”民,“亲”的意思更加广泛。

第二条讲的是至善需要从自己的内心中去求索,“至善”是心之本体,然后第三条进一步用具体的例子阐述了“心即理也”,我们先看原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插图]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止而后定”,意思是知道自己要达成的目标知道在什么地方停下来,那么内心就会坚定。那什么叫做“止”呢,其实就是《大学》前面的那句,“止于至善

接下来的问题就来了,什么叫做“至善”呢?这个定义其实没什么疑问,就在于将事情做好、达成预期效果。跟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也差不多,古人们也知道要把事情做好,就需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当然,他们那会儿还不太流行“规律”这个词,客观规律就表现为是一种“天理”。

对于怎么去找“天理”,朱熹和王阳明就有一些不同看法了。朱熹觉得“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他认为“理”在心外,要在“物”上去寻找“至善”。

而王阳明觉得“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所以阳明先生的学说也被称为“心学”。在王阳明看来,心外的理没有什么意义,并不能有助于我们将事情做好。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内心世界的一种体现,行为往往会滞后于内心的某种想法,也就是说,“知”经常需要发生在“行”之前。当然,王阳明从来就不认为“心”能够脱离于外物存在。

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求“天理”,就有个要求,得尽量减少自己的主观对于客观的干扰和蒙蔽,“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舔一分”。

我们的“心”经常就是被添加了很多东西,有些是前人对于客观规律的理解和表述,这些作为间接经验,是我们所需要的,有助于认识客观世界;还有些东西则充满了其他人的私欲,比如那一套纲常伦理,还有现在所谓的“觉醒病毒”,“享乐主义”宣传等等,都代表着对既得利益者利益的维护。

王阳明以孝道为例对于“心即理”做了个解释,其中“诚孝的心”是根本,当有这个心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在冬天的时候担心父母受冻,并去寻找如何御寒的方式;也自然而然会在夏天的时候担心父母受热,从而去想如何避暑的方法。这跟树木生长是同样的道理,首先要扎根,然后才能够长出枝干叶子,而不是相反的顺序。

“心”学对于我们为人处事都很有指导意义,对于做股票也是如此,同样得以“热爱做根”,没有这个“根”,其实也就不会想怎么去把这个事情做好。

同样要去除“私欲之蔽”,不要总是把主观的意愿加在思维逻辑上面,屁股决定脑袋的结果可不是很好,因为失去了客观、看不清事实。相对于整个市场而言,每个人自己的想法都没有什么定价权,别干螳臂当车的事情。

对于去除“私欲之蔽”,再多说一句,就是我们从外部学到的那些个的投资理念,知道的一些信息或者投资观点,常常本身就带有其他人的“私欲”。


逸柳投研笔记
著力即差,厚积薄发;一篇珠玉,无愧生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