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传薪】名老中医朱锦善:治疗痰证常用方药之温胆汤

文摘   2024-10-13 06:43   重庆  

导读:“温胆汤中苓夏草,枳实竹茹陈姜枣。虚烦不眠心易惊,痰热内扰此方优”,其实这并不是温胆汤的原貌。既是治疗痰热,为何又名温胆?其实这个方子首见千金方,生姜用到了4两,整体药性是偏温的,依然遵循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说,后世诸种加减,并不偏离于此。



治疗痰证常用方药之温胆汤

         作者/朱锦善


作者介绍:朱锦善,男,1947年生于江西省福安县,中医儿科学家、主任医师、教授,深圳市首批名医、名中医,江西省名誉名中医,深圳市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顾问等。1965年考入江西中医学院。1975年被送至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西苑医院随王伯岳先生学习,后又拜江育仁先生为师。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及大学教材30多部。主要著作有《儿科心鉴》、《现代中医儿科学》《实用中医儿科学》《朱锦善儿科临证50讲》《中医育儿》等。





温胆汤首见于《千金要方·胆虚实》:“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2两,橘皮1两,生姜4两,甘草1两。右六味㕮咀,以水8升煮取2升分三服。”(金泽文库本《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
这是温胆汤的本来面目,只是由半夏、橘皮、枳实、竹茹、甘草、生姜六味组成,而没有茯苓,也没有乌梅、大枣。
《千金要方》为唐代孙思邈撰,所采集的多为当代及唐以前方。二陈汤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显然温胆在前,二陈系由温胆加减而成。
问题不在于谁先谁后,而是两个方剂的主治不同,而所加减的药味又不多,温胆的作用,在于主治胆虚痰热上扰所引起的虚烦不得眠,二陈的主要作用,在于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徐灵胎
徐灵胎《兰台轨范》将温胆汤列入“情志卧梦方”中,药味、主治、服法,皆本《千金方》而无更易;二陈汤则列入通治门,在主治方面则是:“治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这里面包含了徐灵胎应用这两个方子的实际经验。
高鼓峰
高鼓峰治伤寒变证之虚烦、战振、身摇不得眠,需大补气血者,用十味温胆汤,或加味温胆汤。

十味温胆汤


组方为:枳实、陈皮、茯苓、半夏、甘草、远志、酸枣仁、熟地、五味子、人参、生姜、大枣。
加味温胆汤
组方为:人参、生地、白芍、当归、川芎、酸枣仁、柴胡、黄连、茯苓、橘红、半夏、甘草、竹茹、生姜。(《医宗己任编》)
《婴童百问》对温胆汤的记载
一为第十四问,发搐门:温胆汤,治惊悸烦躁不得眠。半夏、枳实各2钱半,茯苓半两,橘红、甘草各1钱半,酸枣仁去壳2钱半,腹痛加芍药。右㕮咀,每服1钱,入竹茹少许,姜、枣煎服。
一为第六十问,呕证吐乳证门:温胆汤,治小儿心经虚怯,夜卧不宁。枳实、陈皮、茯苓、甘草、半夏各等分,竹茹少许。右剉散,白水煎,加姜2片,枣1枚,空心服。以上二方,在应用时均有所加减。
李中梓
李中梓《医宗必读》将温胆汤列入惊、不眠证两门。对于温胆汤的主治,他认为: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或短气,或自汗。

关于不眠证,指出原因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如痰滞不得卧,则用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以加味温胆汤列入吐证门,治热吐。

指出:小儿胃热,食入即吐,口渴喜饮冷,吐酸涎,发热,唇红,小便赤,用加味温胆汤为治:陈皮、半夏、茯苓、麦冬、枳实、竹茹、黄连、生甘草,引用灯心,水煎服。
此外,在惊风门,治急惊风的清热化痰汤和清心涤痰汤两方,实际是温胆汤加味。
清热化痰汤
:橘红、麦冬、半夏、赤苓、黄芩、竹茹、甘草、川连、枳壳、桔梗、胆星。
清心涤痰汤
:竹茹、橘红、半夏、茯苓、枳实、甘草、麦冬、酸枣仁、人参、菖蒲、南星、川黄连。
还有感冒门,用以治感冒夹惊的柴胡温胆汤:柴胡、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实,引用生姜,水煎服。
综上所述,温胆汤系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个方剂。
历代医家在应用上随症加减,如:
心虚,加人参、酸枣仁;心内烦热,加黄连、麦冬;口燥舌干,去半夏,加麦冬、五味子、天花粉;表热未消,加柴胡;内虚大便自利,去枳实,加白术;内热心烦,加栀子。

温胆汤,药味不多,本来是“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的一个方子,基础也即是二陈的两味主药:半夏、陈皮。但由此而发展的方剂,为数很多,治疗的范围随之而更加广泛了,凡是一切有关痰饮为病的疾患,所选用的方剂,大多系有二陈合并组成。
这是在中医方剂的组合方面,很有意义的一个问题,能够掌握好这些法则,对于立方遣药是有益的。
图片
掌握方,首先应当掌握药,关于温胆汤的药物,前人有较为明确的论述,摘要节录如下:
半夏
:味大辛,微苦,气温。可升可降。有毒。其质滑润,其性燥湿、降痰,入脾、胃、胆三经。生嚼战喉,制用生姜。
下肺气,开胃健脾,消痰饮痞满,止咳嗽上气,心痛,胁痛,除呕吐反胃,霍乱转筋,头眩,腹胀,不眠,气结痰核肿突,去痰厥头痛,散风闭喉瘖。治脾实泄泻,遗精,带浊,消痈疽肿毒,杀蜈蚣蜂虿虫毒。若消渴烦热及阴虚血证最忌无加。

李时珍曰: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味辛而性温也。滑则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
朱丹溪曰: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成聊摄曰:半夏辛而散,行水而润肾燥。
陈皮
:味苦辛,性温。泻脾胃痰浊,肺中滞气,消食开胃,利水通便,吞酸嗳腐,反胃嘈杂,呃逆胀满,呕吐恶心,消妇人乳痈,并解鱼肉诸毒。
竹茹
:味甘微凉。治肺痿唾痰,唾血,吐血,衄血,尿血。胃热,呕哕噎膈,妇人血热,崩淋胎动,小儿风热,癫痫,痰气喘咳,以及小便热涩。
枳实
:味苦微酸微寒,气味俱薄。其性沉,急于枳壳,除胀满,消宿食,削坚积,化稠痰,破滞气,平咳喘,逐瘀血停水,解伤寒结胸,去胃中湿热。
甘草
:味甘气平。可升可降,善于解毒。其味至甘,得中和之气,有调补之功。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

:味辛微苦,性温热。生者能散寒发汗,熟者能温中调脾。通四肢关窍,开五脏六腑,消痰下气,除转筋霍乱,逐风湿冷痹,阴寒诸毒,寒痞胀满,腰腹疼痛,扑损瘀血,夜间小便多。孙思邈说,呕家要药是生姜。
以上六味为《千金》温胆汤原方。
茯苓
:味苦淡气平,性降而渗。利窍去湿,开心益智,导浊生津,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
乌梅
:味酸涩,性温平。下气,除烦热,止消渴,吐逆,反胃,霍乱,治虚劳骨蒸,解酒毒,敛肺痈,肺痿,咳嗽喘急,消痈疽疮毒,喉痹乳蛾,涩肠,止冷热泻痢,便血,尿血,崩淋带浊,杀虫伏蛔。
大枣
:味甘平。调和脾胃,生津止泻。(以上所引,摘自《景岳全书·本草正》及《医宗必读·本草徵要》)
方中的半夏、陈皮,固然是治一切痰饮的主药,但竹茹、枳实,都是化痰药,如脾虚胃寒,痰多呕吐,生姜的作用最好。有半夏、陈皮,生姜的辛温,济之以甘寒的竹茹,苦寒的枳实,甘平的甘草,集辛开、苦降、温化、清解于一方,对由于痰凝气滞而引起的虚烦不得眠等证,甚为确切。

痰由湿生,非燥湿不能降痰,而痰湿化热,痰浓痰稠,非清热不能化痰。但无论是湿痰热痰,没有行气破逆之药,则痰不易排出。
由于痰热阻滞,影响胃纳,兼之心胆虚怯,而有烦躁惊悸等证,都会出现呕逆。
生姜化痰止呕,温而不燥,枳实行气,去胃中湿热,竹茹清热化痰。痰湿去则脾胃安,脾胃的受纳运化正常则肝胆自和。
采用温化痰湿的方法,来达到痰去胆和的治疗目的,体会到这就是温胆汤的含义。


—版权声明—
•来源:中医书友会。本文摘自《朱锦善儿科临证50讲》(2012)丨作者/朱锦善
•值班/小贾丨荐稿、审核/居业丨排版/宋衢丨校对/黎阳丨导读/依伊丨视觉/十三。
•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合欢中医
中药合欢,解郁安神。合欢中医科普中医中药养生保健知识,传承中医,交流传播中医药学术,欢迎关注点评。心情好,心态好百病不生,《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