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自然学科作为重点学科之一,在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引领下,在诸多专家的引领下,深耕绿色评价,撬动课堂变革。
第一次研讨 2024年1月
怎样合理划分科学学科的学习进程
在研究初期,科学组的老师们还不清楚怎样划分学习进程。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顾志跃和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耐心地为科学组的老师们答疑解惑,指导科学组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来划分学习进程。
第二次研讨 2024年4月
学习进程的课堂教学实例展示与汇报
顾志跃院长莅临我校,教育部课题组核心成员全员聆听课堂和报告。
孙晓丽老师以一节《种子的传播》课堂教学,拉开了研讨活动的序幕。她创设“植物靠什么旅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表现性评价的融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课后,孙老师介绍了自然组教师在本学期的研究内容。老师们依据新课标确定各年段探究活动的关键能力,通过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阶。
自然组的范艳佳老师在一年级开展了“植物是怎样长成一棵新植株“的观察研究,让学生通过对一棵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情况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观察和记录,从中了解种子长成一棵幼苗的过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能力。
罗佳麟老师在二年级开展了“植物的根能否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实践研究。学生们通过设计对比实验,了解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初步建立控制变量的意识。
彭珺老师在四年级开展了”植物的花是如何长成果实的”实践研究。学生们通过记录二月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提升了连续观察与记录的能力。
第三次研讨 2024年12月
研究主题:怎样将表现性评价融入学习进程
顾院长在聆听了科学组教师的汇报后,建议教师们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上进行创新。在表现性评价中采用学生的自我直觉判断法,评估自我的作品。通过顾院长的一次次指导,科学组的老师们进一步明晰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紫竹小学科学组的教师们不断进行着教与学的变革。通过本次研讨,课题组的成员明晰了继续努力的方向。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肩负着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的重任。学习进程项目就是履行这一使命的大胆尝试。我们将携手共进,为培养更多具有核心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学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