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桥风景
绘记忆画卷
品大桥真情
一桥飞架南北,
连接着长江两岸,也连接着历史与现在。
它属于长江,属于日暮朝夕,也属于每一个人。
有人说,大桥是会呼吸的,
它与每个凝望它、路过它的人同在。
11月12日晚,中铁大桥局二公司党委组织在宁地区职工前往江苏大剧院观看了由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出品的原创话剧《大桥风景》。通过一幕幕跨越时代、色彩斑斓的故事,关联起他们心中对于南京长江大桥大桥的记忆,也唤醒了深沉的情怀与对大桥热烈的爱。
全剧以珍贵的大桥历史影像拉开记忆的序幕,七个叙述者穿梭时空,讲述着大桥的现在和未来。有曾经救助400多个跳桥者的“大桥天使”——“南京好人”陈思、大桥相关文物收藏者王世清、“桥三代”摄影者浩哥、一个开着牛肉面馆却做着诗人梦文学青年林晓波、南艺的民谣歌手和一个热爱长江的水质监测员,还有创造了“深潜神话”的胡宝玲,他们所有的人,或是爱大桥,或是爱在大桥。他们真情演绎了南京人对长江大桥的真实守望和深厚感情,让人沉浸其中,不由得感叹:“桥是抚慰、是守望、更是抵达,让回忆抵达,也让理想和爱情抵达”。
在话剧中,王世清就说到:“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并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是中国人的“争气桥”!”我们作为大桥的建设单位,深知在那个国力不足的时代,老一辈建桥者们的艰辛与不易,他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为书本论、不迷信洋人,勇攀科技高峰,“水下尖兵”胡宝玲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回顾胡宝玲的奋斗故事 、触摸红色脉动、感受红色精神!
勇闯生命禁区的“水下尖兵”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遇到困难冲在前面是应该的。”胡宝玲说。
1960年1月18日,南京长江大桥主体工程正桥桥墩开工,大桥建设全面启动。随着施工的进展,特别是江心几个桥墩的开工,需要进行深潜水作业,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中铁大桥局前身)潜水员胡宝玲等人被调往南京。
南京长江大桥正桥共有9个桥墩,其中2至3号墩沉井基底在水下73米,4至7号墩沉井基底在水下65米左右。水下检查、清障、电焊、切割等大量工作是在65米以下进行。而当时,我国深潜水只能使用压缩空气普通潜水设备,想要突破潜水技术较为先进国家的那些文献中所规定的60米潜水深度极限,是一项前所未有的艰巨任务(水深每增加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超过这一深度,潜水员就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氮气麻醉、二氧化碳中毒等症状。轻者反应迟钝,重者可出现昏迷,并可能发生各种危险的潜水事故。所以,国际上超过60米深度的潜水均要改变呼吸气体,使用氦氧混合气。
当时,氦氧供应紧俏,并且较为昂贵。胡宝玲对战友们说:“我看用不着氦氧,我们要发扬大桥建设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宁愿自己多流汗,多担一些风险,也绝不给国家增加一分负担。”“水下60米,只是划分深潜水的一个分界线,而不是禁区。只要我们经过认真的锻炼和试验,就一定会攻下深潜水关。”胡宝玲和几个骨干在总结以往水下作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有关设备和操作方法加以改进。经过反复试验,1963年初,在7号墩的潜水作业中,胡宝玲率潜水班十几名同志连续突破“警戒线”,先后200多次下到65米的深水处作业,为我国的潜水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63年冬,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深水施工进度遇到困难。使用常规的水下减压法,潜水员在水底作业结束后,在水中减压所需时间较长,易得减压病,潜水作业的效率较低,工程施工进度受到严重影响。如果6号墩仍采用水下减压法,那就不能赶在翌年洪水到来前,使墩高顺利出水并完成封底,整座大桥的施工进度将严重滞后。
随后,大桥二处与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取得联系,请求帮助解决大桥工程深水施工进度的疑难问题。在上海海军医学研究的帮助支持下,开展“吸氧水面减压法”的研究,而这种水面减压法1943年在美国开始采用时,最高纪录水深为52米;1950年在苏联开始采用时,最高纪录为45米。我国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1963年开始这方面研究,并有下潜水深57米的成功经验。为此,大桥二处先后派医师赴上海学习潜水知识,并联合海军科研组研制了一台加压舱,能将减压时间缩短一半,但潜水员仍要在舱内承受压力变化带来的身体不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计划地对潜水员安排体能锻炼、加压锻炼和水面减压锻炼。谁第一个接受试验?“我!”胡宝玲挺身而出,“我是共产党员,我要求先做试验。”最后胡宝玲和3位年轻的潜水员走向了加压舱。经过3个月的适应性训练,潜水员们熟悉的掌握了吸氧水面减压法的技巧。1964年10月,在6号墩的水下作业中,一举获得成功。胡宝玲和他的战友再次突破深水极限,下潜69至71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6号墩如期封底、出水,功效提高两倍。深水采用吸氧水面减压法,从潜水技术到医学保障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号墩沉井钢刃脚落到岩层时,有一个约2米长、20至30厘米宽的漏洞,引起了翻砂。如不堵住,混凝土浇下去,就不能与岩层紧密结合,桥墩就不坚固。同时还要堵得快,不然砂土还会流入其它井孔,导致安全事故,情况十分严峻。
一开始,技术人员提出用棉絮、水玻璃掺混凝土堵漏洞,试验都失败了。后来,潜水工们提议用钢板在水下焊接,这一技术在潜水里试验过,成功了。但在60多米的深水作业,中外还没有先例。胡宝玲心急如焚,抢先第一个下水。在漆黑一团的江底,他左手摸着焊缝,右手握着焊钳,以娴熟的技艺,一口气焊完一包焊条,工作了17分15秒。接着两位年轻的潜水工相继潜入水底继续工作,直到漏洞被堵住,深水电焊成功了,开创深水焊接作业先例。
同样在5号墩水下作业中,胡宝玲创造了一人次切割一个钢浮筒的最高纪录,并创造了一次深水作业32分钟的最高纪录(常规为20至25分钟)。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遇到困难冲在前面是应该的,有很多次接到下水任务,我都毫不犹豫地抢着先下水。要说有什么成绩,那是在党组织的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取得的。”
图片|任思昱
文字|万礼阳
编辑|姜 洋
审核|范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