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纲要(上)》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文化   2024-12-04 21:15   安徽  


【教学目标】

活动1:阅读课标内容,浏览教材,分析、提炼本课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1.7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目标:

1.通过教材叙述和有关材料,理解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意义,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在挽救近危局中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培育责任担当意识。

2.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熏陶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意义与局限


【教学方法】

情境问题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建议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用时间轴的形式明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亡的表现及挽救民危亡斗争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宏观上认识这些重大事件所处的时空环境,导入新课。

一、戊戌维新运动

材料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并发俄人蚕食东方之阴谋,称道日本变法致强之故事,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康乃归广东开塾讲学,以实学教授弟子。及乙未(1895年)之役,复至京师,将有所陈,适和议甫就,乃上万言书,力陈变法之不可缓。谓宜乘和议既定,国耻方新之时,下哀痛之诏,作士民之气,则转败为功,重建国基,亦自易易。书中言改革之条理甚详。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活动2:据材料指出以康梁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大力倡导维新变法?结合所学概述他们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回到19世纪末的时空环境,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维新派为此所做的准备,理解戊戌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历史背景

1)原因:

①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知识分子日益觉醒。

③日本明治维新走上富强之路。

2)准备:

①康有为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②多次上书光绪皇帝鼓动变法(“公开上书”等)。

③创办学堂和报刊(《时务报》等),宣传维新变法。

④成立强学会(1895年)、保国会(1898年)等宣传和组织变法。

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材料,适当介绍《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时务报》等在宣传维新变法中的作用。

2.变法的展开与失败

利用一组图片及《明定国是》诏书内容,了解百日维新(1898611日到921日)的基本情况。

“明定国是”诏书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

观察上表,你可以发现什么?

戊戌六君子总体上家境好、学历高,工作优,却为了变法而慷慨赴死,令人钦佩,尤其是谭嗣同,本可以逃走,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活动3:据上表内容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的意义与局限?

3.变法的意义与局限

1)意义:

①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启蒙)。

③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

2)局限:

①缺乏社会基础与政治实力,难以推行比较彻底的政治改革(如推行君主立宪等)。

②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措施过于集中,难以有效推行,且易造成过大阻力。

……

二、义和团运动

导入:与此同时,紫禁城外的广阔天地里,却爆发了惊心动魄的事件,迫使太后和顽固的满族亲王们将注意力从纯粹的宫廷问题转向一个全新的问题。    ——[]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

1.基本过程

以图文形式概述义和团运动的基本过程。

  

11898年冬开始兴起,提出“扶清灭洋”

2)清政府先抚后剿,1899年底运动转向直隶

319006月清政府招抚,义和团控制京津

419008月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渐息

材料2:这场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绝非偶然。在德国人控制的胶州及其港口中发生的那些极端事件,使山东人民清醒地意识到,正是不久前沦入德国人的统治后…才使中国遭到痛苦。    ——[]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

活动3: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叙述,说明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迅速崛起?

2.兴起原因

1)各地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2)甲午战中和战后,山东地区中外矛盾最为突出。

3)清政府的招抚政策。

材料3:神也怒, 仙也烦, 一同下山把道传。

       非是邪, 非白莲, 独念咒语说真言。升黄表, 敬香烟, 请来各洞众神仙。

       神出洞, 仙下山, 附着人体把拳玩。兵法艺, 都学全, 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 拔线杆, 紧接毁坏火轮船。              ——义和团揭帖(节选)

材料4:瓦德西:“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所谓“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佐原笃介《八国联军志》

活动4:据材料并结合有关史实简要评价义和团运动。

3.意义与局限

1)具有朴素而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2)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和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挡中国滑向半殖民地深渊。

义和团在京津等地的活动,严重冲击了列强的利益,他们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侵华(19006月)

利用地图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过程。

利用图片和材料,了解八国联军罪行。

材料5:这皇城遭劫已经够糟了,但城里的肆意杀戮更加残酷。那时拳民已经摘下了使他们有别于平民的红色衣饰,于是,普通老百姓就全都成了联军士兵乱开枪的靶子。   ——[]茱莉亚·博伊德《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

说明:这部分内容用的文字材料均出自外国人士之手,更具说明力。

中外势力在北方激烈对抗时,南方却出现“东南互保”。

2.“东南互保”

材料6: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协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如何看待东南互保?

客观上保障了长江流域各省的安定,免遭破坏;

清朝中央统治权威(中央集权)遭到严重挑战,地方势力扩展。

3.《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9月)

活动5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丧权辱国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逐条分析条约内容的具体影响,再总结: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再用下列材料,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障碍。中国人民并没有像庄士敦先生所预言的那样继续做大清王朝的顺民,而是发出了“革命独立”的时代强音!

材料7: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 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 214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

材料81900年,老佛爷的大多数日子都是在逃难的漫长旅途中度过的。……不过,一切很快就会过去的.……宫殿将在废墟上重建,新的金银财宝将源源不断地重新汇聚,这不用担心,因为她有四万万恭顺的臣民,随时准备为她供奉。……这绝不是臆想,这一切都会实现。    —— []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

“我们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  —— 陈天华《猛回头》(1903)

【课堂小结】

知识结构小结,整体掌握知识:

阶段特征小结,认识历史趋势:

      面对1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促进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尽管由于阶级局限性,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却沉重打击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粉碎了列强的瓜分迷梦。

      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也激起了中国人民新的救亡图存运动。


【作业布置】略

欢迎关注长福工作室


(需要下载课件的,请前往《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李长福专辑)

历史论文悦读分享
精品历史资料汇集地,学习历史的好助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