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壳上何以留有一个牛蹄印

文摘   教育   2024-05-31 07:33   广东  


大朋友小朋友,龙年推出新栏目:寻找大湾区往事


原栏目名“寻找深圳往事”,根据读者们提议更名为“寻找大湾区往事”。范围更广,奇闻异事更比“一千零一夜”更传奇更精彩,欢迎关注和来稿,欢迎一起寻找大湾区往事或提供线索……


今天请在岭南生活多年的阿桶老师讲祖母辈流传的那些小故事。






从祖母处听来的动物小故事 
图\文 阿桶

我做细佬哥时听过一个简单的古仔(小故事),系(是)讲蟹哥被牛踩着一脚,才成为扁蟹,蟹壳上还留着个牛蹄印。这几日,无意中在一篇古旧文章《广东民间故事》里头看到这个同款“扁蟹”古仔。这篇文章主角蟹、猫、鸡,系文章作者“小华”根据他/她的奶奶、妈妈给她/他讲的小故事而写成文字。以下就是此文的整理版,其间改着几个标点和“得的地”个别字。



蟹的故事

我从祖母处听得来,一个广东民间故事是说蟹的来历的:

人们说,从前无论什么动物,都和人类一般会说话的。不过后来它们常常泄露天机,天神才罚它们一律变成哑子。

那时,蟹会说话的时候,蟹的身体是圆的,有一次,牛在田里偷吃禾稻,红蟹看见了,便大叫:“牛偷禾啊!牛偷禾啊!”牛恨它多事,便喝住它不要再叫。那蟹不但不听,并且叫得声音更大了。那牛忿(fèn,怨怒)恨不过,立刻举起牛脚把它一踏,可怜那圆圆的身体,变成扁的了。蟹壳上便永远留存着一个牛蹄印呢。

猫的故事

从前有七个尼姑,修行了许久,已经得道,快要升天成佛了。她们升到半途的时候,闻得下界煎鱼的一股香气,大家谈笑道:“这回成了佛,再不能够吃鱼了;怎么可以回去吃了一顿,才来成佛呢?!”不料这么一想,就叫做“动了凡心”,不许成佛的。于是她们又要再去修行。

修行许久,在将要升天的时候,道袍却给老鼠咬破了,又不能升天成佛。这时,她们恨老鼠真恨到刺骨。

她们既不能成佛,就去托猫儿出世了。因为前生极恨老鼠,所以猫儿一见老鼠就要把老鼠咬死了。又因为她们前生爱吃鱼,所以猫儿顶喜欢吃鱼的呢。

鸡的故事

这是广东相传的一个民间故事,妈妈讲给我听,我也写出来给小朋友们看看吧:

鸡本来是生在天上的,后来一位社公(土地公)想起世上的人,常常要待客祀祖,很需要一味美的佳肴,便悄悄地走到天上去作说客。社公对鸡故意地说世上非常繁华,非常热闹,怂恿鸡到世上去一游。果然那鸡触起游兴,想到世上去了。鸡便问社公:“我到了人世,将要受人们怎样的待遇呢?”社公假意骗它说:“要是你到人世,遇有人客来,都要烦你做陪宾,请你高高上坐。”

那鸡还要问社公:“如果有人虐待我,你应该怎样受处罚呢?”社公故意赌咒说:“要是我说得不对,我就永远没有瓦片遮头。”鸡想了一想,这可以不怕上他的当吧,便欢天喜地的来到人世。不料社公是露天的神,世不要瓦片遮头的,他便任人家把鸡杀来做佳肴了。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故事。



看完这三个古仔,“我”会心一笑:想不到其他省市的人,也听讲过这个“扁蟹”小故事,要不是“小华”写出来,“我”都要忘记了。再看一遍,觉得“小华”是用家乡话口吻写下这三个古仔的。于是来了兴致,查下这篇古旧文章的来历。
这篇文章是1936年发表在《粤风》月刊,《粤风》在上海出版,主要读者是生活在上海的广东人,即那时的二十万上海“粤侨”。《粤风》首刊在1935年7月,1936年11月停刊,刊载的文章标题有广府、客家和潮汕等地区的风土人情,有论述、杂考、回忆录、乡风乡味、民间文学、小说等。特设《小粤风》栏目,可能是想给生活学习在上海的广东小朋友看的。



至于《粤风》的作者,看落来多是生活在全国各地的广东人(当然以省府广州为多),如刊登多篇文章的梁冰如,查得有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海平洲的老师,或者是此人。至于《广东民间故事》的作者“小华”,查不到是哪位人士,不过他/她行文的语感、用词等也都是广东本地口音、词汇,甚至带点粤剧戏棚语调。

“我”小时候是听过《蟹的故事》半截,可记不起是村里老人讲的,还是小伙伴讲的。这个故事又令“我”联想起另一个故事:有个睇牛仔去放牛,那条大牛牯(gǔ,公牛)跑去食绿油油的番豆苗,睇牛仔就去赶扯它走。近千斤大牛牯受惊,转身撞倒四五十斤的睇牛仔,再在他胸口实实在在踩上一脚。睇牛仔即刻晕了过去,等他醒翻来时,大牛牯还在身旁吃草。这个睇牛仔当然就是“我”啦。当看到“那牛忿恨不过,立刻举起牛脚把它一踏”这段话时,“我”心口都在隐隐作痛。

再看第三遍,或者这些祖母奶奶讲给小孩的动物小故事,只是传授一些生活小知识、注意事项给小孩。例如,《猫的故事》告诉小朋友,猫是钟意食鱼的,它们讨厌老鼠,要注意个人卫生,不然老鼠会咬破你的衣服;《鸡的故事》告诉小朋友,白斩鸡好好食,天上来的,也不要随便相信陌生人。这些小故事,或者只是旧时家人用来回答小朋友无数个“为什么”的,又一代代传了落来;时过境迁,土地庙怎么样,这里也讲不清楚,因为深圳小孩应该大部分没见过土地庙。旧时土地庙,很多也很小,小到树根下摆一块大石头就是土地庙。

另外,这些古仔,听什么人讲,在什么时间、地方讲,用什么方言,就有不同的味道。不过现在深圳小孩很多不会讲家乡话。乡下祖母辈讲话,有些小朋友也听不懂。小朋友们,要和老家来的祖母祖父外公外婆多聊天,他们肚子里有几百年的有趣小故事。

放下书页,又闪过一个念头:八九十年前,这样的民间故事或许在一定地域、横向共时流传着,而这个共时地域大致是会讲会听粤语的区域,也即岭南(类似大湾区、“华南F3”)。1936年,我们村的孩童应该没看过时髦的上海杂志。况且,当时大人都无几个识字,何况细佬哥。而近百年后,“我”和小伙伴的童年却都毫不例外被圈进这些故事里……

末了,“我”忽又想起半首识讲白话的客家村童谣:阿宝宝,割马草。马无食,雷公蹄。蹄到哪,踢到那郊河……捡枚针,督观音……好像是这样唱的,后半截记不全了,不知是否有人记全。


作者阿桶
上学前叫“阿桶”,小时在村里拣杂草、放牛牯,大了在省府继续检书页、收书页做个小编。




👇 自由投稿 👇

-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欢迎大朋友小朋友给我们投稿,优先以下话题: 

1、我说我家

2、我们班的123

3、亲子趣事

4、萌娃习作 


请大小朋友们投稿至ewhdyh2020@163.com,或者添加微信:emlilii(注明:深圳市儿童文学学会)。


电子文档要求如下: 

1. 文字不超过2500字,word文档。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如作者为小朋友,请写学校班级,以及家长或老师的联系方法(若用笔名或家长/老师指导请注明,所涉个人信息本公众号谨守保密原则)。 

2. 搭配图片、视频和音频的稿件将优先发布,并允许编辑部对素材进行简单色彩调整及构图剪裁。(图片要求:jpg/png格式,单张图片大小在5MB以内。) 

3. 提供的所有素材必须原创。 


欢迎投稿!深圳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来稿将优先采用。




👇 长期征稿栏目 👇

-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穿越童年」,顾名思义就是童年的故事,城里村里,家里家外,亲眼所见的有趣故事,或者长辈们口口相传的故事,欢迎大朋友小朋友投稿至邮箱ewhdyh2020@163.com,或者添加微信:emlilii(注明:深圳市儿童文学学会)。


电子文档要求如下:


1. 文字不超过2500字,word文档。请注明投稿至「穿越童年」栏目,以及作者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如作者为小朋友,请写学校班级,以及家长或老师的联系方法(若用笔名或家长/老师指导请注明,所涉个人信息本公众号谨守保密原则)。


2. 搭配图片、视频和音频的稿件将优先发布,并允许编辑部对素材进行简单色彩调整及构图剪裁。(图片要求:jpg/png格式,单张图片大小在5MB以内。)


3. 提供的所有素材必须原创。


欢迎投稿!深圳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来稿将优先采用。





点击看看“国荣奖”图文

粤港澳大湾区“‘国荣奖’——‘大+小’”亲子文学创作大赛火热开启,等你来挑战!


点击看看

可以珍藏的岁月:2023年推文精选特辑



本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公众号邮箱

(ewhdyh2020@163.com )

深圳市儿童文学学会
学会于1993年成立,会员以深圳作家、编辑、中小学及幼教老师为主体。 一个以儿童为本助孩子展翅飞翔的平台,一个亲子阅读的平台,一个创作和分享儿童文学的平台。为促进深圳儿童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我们一起飞。 朋友们,请关注我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