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请深圳市龙华区阳台山文史研究会会长朱赤,讲诉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小交通员“铁沙梨”的故事》……
当年,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交通站里,有一群小交通员。他们长年累月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来回奔走,传递消息和情报。被游击队战士们誉为“铁脚、夜眼、神仙肚”。
“铁脚”是说他们有一双铁脚板,赤脚也能在山路上健步如飞,因为他们没有鞋子穿;“夜眼”是他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行走,还能看清道路和方向;接到任务他们就要立刻出发,常常整日整夜没吃没喝,练就了一副“神仙肚”。
香港的秘密交通站 罗欧锋摄影
《港九独立大队史》记载,西贡地区有深涌、赤径、过路廊、沙角尾、坑口和梅子林交通站;沙头角地区有乌蛟腾、涌背、三桠、沙螺洞、横山脚等交通站;元朗地区有梧桐寨村、大窝村、夏村和荃湾交通站;大屿山中队有大浪村交通站;市区中队有坑口、九龙市区、香港岛等交通站。
两个交通站之间,根据距离长短设立1、2个中转站。
由此可见,港九大队的交通网点遍布各区,大队总站至中队交通站及中转站,构成了点线相连的交通网。每个交通站配有交通员,大站3至5人,小站2至3人。交通员大多数是12岁至14岁之间的孩子,也有妇女担任交通员。
港九大队有多少交通员?
在相关史料中不见记载,仅从以上资料推断,交通站(包括中转站)大约有20多个,那么交通员也就在50人至90人之间。
1943年,沙头角涌尾交通站设在乌蛟腾村,最年长的站长欧巾雄,这个1939年18岁从马来西亚回来抗日的华侨女孩,20岁出头了。而7、8个交通员全是孩子,小的13岁,大的不到18岁。
欧巾雄 深圳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资料
最小的温观友,外号铁沙梨,看上去也像广东常见的黑皮沙梨,黑实粗硬,这个子矮小,看上去不到13岁的孩子,出了名的顽强。
沙梨是我们阳台山特产水果,个头不大却很好吃。“铁沙梨”瘦瘦小小、脸色很黑,年纪刚满13岁,他人小却很聪明机灵,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务。大家都叫他“铁沙梨”,真名温观有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有一天“铁沙梨”和同伴们正在村里吃午饭,突然接到情报:“日本鬼子前来扫荡了!”交通站长立即命令“铁沙梨”前往七木桥村,通知住在那里的部队转移。
“铁沙梨”放下吃了一半的饭碗就出发了。他刚走出村口不远,就见前面山路上来了一队日本兵。怎么办?“铁沙梨”急中生智,他见旁边树上拴了一头小牛,迅速上前把牛绳解开,在牛屁股上狠狠拍了两巴掌——小牛受惊顺着山路就跑开了,“铁沙梨”跟在后面追赶,日本兵向他开枪也没打中。就问被抓来带路的老乡:“那个小孩子为什么跑了?”老乡说“他是我们村里的放牛娃,牛跑了他去追呢……”敌人这才没有追上来。
见敌人没有追来,“铁沙梨”把牛拴好,用力向前跑去。
这时天空乌云密布,倾盆大雨迎面泼来,“铁沙梨”全身都湿透了,还连摔了好几跤。他不顾一切跑下山坡,不料前面原本的小溪流这时变成了一条河。“铁沙梨”不会游泳,但他没有丝毫犹豫跳进水中。水流很急他很快就沉了下去,“铁沙梨”不顾一切又从水里钻了出来,发现已经被冲走出了好远,这时水边一块大石头挡住了他,他脱险了。
“铁沙梨”精疲力尽的爬上岸边,发现自己的膝盖碰破了正在流血,浑身发冷牙齿打战。他咬紧牙关坚持着,一瘸一拐的向前走去,终于来到了十多里外的七木桥村。
当站岗的部队哨兵发现他时,“铁沙梨”只说了一句话:鬼子要来扫荡了……就晕倒在地。
部队刚刚撤出七木桥村没多久,日本鬼子就包围了村子,可是他们什么也没有捞到。他又一次胜利的完成了任务。
从此以后,人人都知道有一个小交通员叫“铁沙梨”,却不知他的真姓名。
《东江纵队志》记载,在1943年日军的一次扫荡中,10多岁的小交通员温仔被日军抓捕,扒光温仔衣服,捆住手脚吊在火堆上面生烤,烧得皮肉焦烂就扔进池塘浸泡,最后丢在深山,想让这个孩子死在浑身长蛆流脓的疼痛之中,没想到温仔挣扎着爬回了部队。
港九大队卫生员麦雅贞回忆,曾经救治皮肉烧焦的温仔,后送英军服务团设在惠州的医院,才救活了温仔。
这温仔是否就是温观友?
2015年初秋,作家张黎明创作《记忆的刻度——东纵的抗战岁月》时,辗转打听到温观友的电话,但老人听力很差,经家人确认这温仔并不是“铁沙梨”温观友。
这温仔又是谁呢?她找不到任何线索确认。
交通总站长月姐(罗许月)回忆这些不知道姓名的孩子很多,这些交通员们都叫“仔”,也都没有枪,他们的“枪”就是自己智慧和勇敢,还有路走多了的经验,这经验老练得成了一种本能,奇特的保护了自己。
可见,东江纵队里像”铁沙梨“这样的小交通员,不仅温观友一人。
东江纵队的小战士 罗欧锋摄影
(根据《回顾东纵交通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一1987年11月第一版P237改编)
👇 自由投稿 👇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 长期征稿栏目 👇
-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本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公众号邮箱
(ewhdyh2020@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