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期概要
2022年8月27日,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郭文教授和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骁鸣教授应邀参加2022年暑期文化地理云讲坛的第四讲,围绕“社会文化地理学的拿来主义与原创研究”主题进行了分享,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有关学术创新的思想碰撞和观点争鸣。讲座由华南师范大学蔡晓梅教授主持。
1
张骁鸣教授的主题分享
张骁鸣老师以现象学对地理学的影响为论域,分享了他对“拿来主义”与原创研究的个人体会。首先,张骁鸣老师援引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文,对“拿来主义”的原初表述及其语境进行了回顾,并对拿来主义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剖析,强调了“拿来主义”所蕴含的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等个人品质基础。同时,张骁鸣老师指出,“拿来主义”应避免“关闭主义”、“送去主义”,认为能够使用的概念以及初步地加以融合的观点和材料,都可以看作是“拿来”的。
其次,张骁鸣老师就战后地理学中的“拿来主义”进行了分析,如实证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结构主义思潮等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以及存在主义、现象学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结合,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结合,均反映了地理学中的“拿来主义”现象。随后,张老师聚焦于现象学视角,对现象学被“拿来”之后的地理学进行了深入剖析,分别从地理学中人文主义方法、人文主义地理学、存在地理学、现象地理学等视角展开了分析,强调了在研究中应以人为出发点,注重对人的关注。
最后,张骁鸣老师对地理学中“拿来”现象学的现象学式提问,阐述了对“拿来主义”的理解。一是在什么场合“拿来”,如做研究需要命名、描述、澄清或阐发的时候;第二是拿“什么”来或把“什么”拿来,如理论/模型、观点、概念、对象、方法、视角、立场/态度等要素,但不同的要素“拿”的难度存在差异;第三是拿“多少”来,即对于拿来的度的考量,并以“具身”概念为例,指出“拿来”时应避免只从一个地方“拿”;第四是怎样“拿来”,即对于“拿来”的方式需要有一定的判断力和批判性,并以胡塞尔的“还原”思想为例做了说明。第五是“拿来”之后怎样,即应该怎样去使用拿来的东西,并以段义孚先生的著作和钱理群论鲁迅的案例进行了说明。
2
郭文教授的主题分享
郭文老师以学术界存在的三大争论作为引入,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用开放眼光对待国外理论的观点。首先,郭文老师从学科内和学科外的视角,对学术界存在的西方中心论、价值危机论、动态超越论三大争论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争论所带来的危害性,如使争论延续不休、为研究带来迷惑、模糊自我价值和哲学立场、进一步使“智识”和“知识”产生分歧、最终阻碍学科的贡献和溢出等。
其次,郭文老师基于现实视角,从前人研究的维度、自己研究的维度以及中国文化地理学发展的现实维度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一是分析了康德、涂尔干、马克思等学术先哲对于拿来主义的态度,指出现代理论家在不断地从先前的理论家“拿来”思想,也不断地“转化”更早的思想并创造了辉煌的成果。二是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和反思,通过汲取列斐伏尔、哈维、段义孚等前人的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主轴,并结合对周庄、惠山、乌镇、翁丁等地的案例研究和分析,认为拒绝拿来主义将导致知识生产的无章可循,拒绝原创理论将导致知识生产的自我背叛。三是对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与现实进行了梳理,包括开启时期、复兴与初创时期、开拓与发展时期以及继承创新与繁华时期,认为中国文化地理学者一直在路上,且文化地理学发展的路上须有中国学者的身影。
最后,郭文老师指出,学者在借用西方理论的时候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脱离当时的背景、无休止地进行“解释”、元理论和解释后的理论存在根本区别等,这是在进行“拿来主义”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郭文老师还强调,对于国外的理论应不要怕“拿来”,需先了解他人、再启发后人、“旧”理论不对“新”理论的压倒性支配,并对理论进行不断运用和重塑,实现理论的创造性过程。此外,郭文老师借鉴球体思维论,指出在学术研究上不要有太多东方/西方、传统/现代、中心/边缘等严格的区分,应秉持开放的眼光对待国外理论。
3
总结与互动
蔡晓梅老师在主持会议时强调,本次讨论的话题是关于社会文化地理学的拿来主义与原创研究,上述两位老师从哲学层面和学科视角对于拿来主义和原创研究讨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启发我们从学者自身视角思考应该怎样对待拿来主义以及如何理解原创研究。
针对从现象学视角出发如何进行具体实证研究的问题,张骁鸣老师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为案例分析了公共休闲空间中的人地关系,详细阐述了将现象学视角用于具体实证研究的路径。另外,张骁鸣老师也向大家推荐了《恋地情结》、《地方与无地方》、《生活世界地理学》三本经典书籍作为现象学思维培养及应用的参考。针对拿来主义与原创研究是否为二元对立的问题,郭文老师指出二者并非对立而应辩证地看待二者关系。针对空间生产理论对于中国现实的解释力的问题,郭文老师认为其解释力仍然存在,指出空间生产理论对于中国现实的解释力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表述,其关键在于理解理论的核心内涵,并提出理解辩证法对于理解空间生产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此外,各位老师和听众还围绕旅游消费、旅游流动的新趋势、新范式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互动。
讨论结束后,苏晓波教授做了简要总结,强调“拿来主义”重要的是要追根溯源、以我为主、借鉴别人,作为中国学者应当讲好中国故事,从概念化视角去认识中国社会,提出原创概念,构建能向世界推广的新的中国理论。最后,作为2022年暑期文化地理云讲坛的最后一讲,苏晓波老师表达了对活动组织者、讨论嘉宾和所有参与师生的感谢,同时也对年轻学子寄予厚望,共同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繁荣和发展。
The End
注明:上述笔记为作者速记,仅为作者所能抓取到的信息,尚未得到主讲者的审核。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
校对:孔翔教授、苏晓波教授
2022年暑期文化地理云讲坛至此圆满结束。感谢您的陪伴,感谢您的参与,期待下次再会。往期相关信息:
-2022年社会文化地理在线学术交流活动-2022暑期文化地理云讲坛| 第1讲: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纵向与横向学科关联
-2022暑期文化地理云讲坛第1讲回顾
-2022暑期文化地理云讲坛| 第2讲:社会文化地理学的深描与泛写
-2022暑期文化地理云讲坛第2讲回顾
-2022暑期文化地理云讲坛| 第3讲: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学术贡献与实践服务
-2022暑期文化地理云讲坛第3讲回顾
-2022暑期文化地理云讲坛| 第4讲:社会文化地理学的拿来主义与原创研究
人文地理霞客行
投稿、合作和转载等请联系:
CPY101445@163.com
我知道你 在看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