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你的大鱼
玩物丧志还是另有隐情?
近日,据中华网报道,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被爸爸抱来的15岁初中生小达。
据接诊的张医生回忆,当时小达来的时候,体重竟然只有90多斤,远远低于同龄男生的身体水平。原来,小达已经沉迷网络一年多了,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内,一天就吃一顿饭。除此之外,小达渐渐变得抑郁,也不得不休学。对此,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无奈之下只好带他到医院看心理医生,试图找到“解药”。
医生在与家长交谈后了解到,小达沉迷网络世界可能跟家庭有关。
(图源:Pexels)
据了解,小达还有一个哥哥,成绩很优秀,考上了985大学,为了鼓励小达努力上进,他妈妈就经常念叨要他向哥哥学习,考一个重点高中,将来上个好大学。在医生看来,妈妈以为的鼓励反而让孩子非常反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小达“玩物丧志”只是个表面现象,这么做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到网络世界寻求心理慰藉。
经过一个月的住院治疗,小达顺利出院,并且重新回到校园,小达的家长经过心理疏导,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做出了改变。
鼓励变压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为人父母的朴素愿望,尤其是在学业上,当家里有两个孩子时,如同一块土地上长出的两棵树,难免会被拿来比较,虽然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如果父母用力过猛的话,一片好心很可能就会办了错事。在许多父母眼里,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当这种榜样是自己的亲哥哥时,弟弟的压力感无疑会翻倍,而过于沉重的压力正是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
(图源:Pixabay)
据北京师范大学多所研究机构共同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超过九成的家长希望孩子的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上,近半数家长更是将目标锁定在“前三名”或“前十名”。
这种过高的期望,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更在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必须成功”的紧箍咒下艰难前行。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与孩子沟通时,由于表达方式失当,无意当中制造了过大的压力:
1.命令式而非询问式
比如“你立刻去写作业,别磨蹭!”
2.否定与批评多于肯定
比如“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别人家的孩子……”
3.使用负面标签
比如“你总是这么懒,什么都不做。”
4.忽视孩子的感受
比如“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再好的心也要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会表达的家长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做“会表达”的家长
做一个会表达的家长,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以理解、尊重和鼓励为基础,与孩子建立亲密而有效的关系,不妨试试下面这些建议:
一、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爱好和想法。即使是亲兄弟、亲姐妹,孩子间也必然存在个性、能力、天赋等方方面面的差异。作为家长应当尊重这些差异,在包容理解的基础上,帮孩子们发掘他们各自的优点、发挥各自的长处。一味地比较与打压只会适得其反。
二、倾听为主,多用正面鼓励。当孩子想要分享他们的想法、感受或经历时,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不打断,不立即反驳,用点头、微笑或简单的回应来表示你在认真听。避免使用否定、批评或指责的语言,这些语言容易让孩子感到沮丧和挫败。相反,使用正面和鼓励的语言来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成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图源:Pexels)
三、避免情绪化的沟通。在情绪激动或紧张的时候,家长应当树立情绪稳定的榜样,为孩子管理好自我情绪做好示范,尽量避免与孩子进行情绪化的沟通。情绪化的沟通容易引发冲突和误解,破坏亲子关系,应该等到情绪稳定后再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四、注意语气、用词和场合。作为“会表达”的家长,应注意语气温和而坚定,用词积极、具体、尊重,并善用开放性问题和建设性反馈,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学会换位思考,从而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怀和温暖,减少他们的抵触情绪。
总之,孩子的教育是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家长的言行举止、态度情感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用“会表达”代替唠叨式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