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hi上雕花
国央企的形式主义,再攀高峰。
一个报告改N遍,加班熬夜,
形式务必专业,措辞力求华丽,字体字号行间距页边距无一不讲究,错别字标点符号打印装订无处不规范,熬夜一星期,汇报五分钟;
一个接待提前N天准备,紧锣密鼓,
汇报材料务必严谨专业,接待流程理应处处到位,地面锃光瓦亮,全员严阵以待,领导前呼后拥宛若御驾亲临,忙活一整月,考察一小时;
一个流程走N天,严丝合缝,
每个环节务必充分论证,每份佐证材料必须逻辑严密,照片台账证据确凿,流程严谨无可挑剔,结果却常常是在程序正义上谨小慎微,在事实正义上胆大妄为。
这样的场景,想必每个国央企人都很熟悉,
一堆人忙忙碌碌,企业经营丝毫不见好转;兢兢业业,工作推进一动不动;煞有介事,论证了一件又一件本就不成立的事情,
组织陷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虚假繁忙,一个高速空转的无效怪圈,
员工也陷入了一种扎扎实实的空虚,一场场热火朝天的荒谬表演。
因此,有人很形象地发明了一个词:shi上雕花。
2024年,ZY发文《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
虽然在一些地方,“整治形式主义“又变成了一种新的形式主义,
但还是希望在新的一年,“形式主义”的痼疾能够得到遏制,国央企员工,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干点正事。
二、降本增效
”降本”和“增效”,原本是两个有点矛盾的词儿,
若真能降低成本、还能提升效益,当然是件皆大欢喜的美事儿,
然而在一些国央企,”降本增效“后,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降员工成本,增领导绩效。
降本=裁员+内退,增效=绩效考核+竞聘上岗,
每次优化、裁员、考核、竞聘,还都能鬼使神差,“精准命中”领导看不顺眼的人,
这其中又以习惯埋头做事、懂技术、懂专业,但就是不懂得往领导跟前凑的“老黄牛”为主。
最后,本就人手不够的基层被大量减员,管理层一个不少还增加了,
“降本增效”的数据倒是好看了,只是苦了基层,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还要感恩公司、感恩领导赐予饭碗。
降客户成本,增公司绩效。
譬如,原材料减配、工艺降标、甚至偷工减料,
不惜牺牲产品、服务质量;
譬如,取消外勤人员的交通补贴、严控报销流程,
员工办事还得自己贴钱,只好少外出、少见客户;
譬如,取消给客户的慰问、礼品,
导致投诉量直线上升。
最后,产品、服务质量越来越差,客户纷纷流失,
算了眼前的“降本”小账,却不算用户体验、公司口碑这本长期的“大账”,可谓是省了芝麻,丢了西瓜。
事实上,国央企最该降的“本”,是组织内耗的成本,
是层级太多,导致流程、决策低效的沟通成本;
是“头”重“脚”轻,管理指挥的人太多、干事创业的人太少,导致的形式主义“服从性表演”成本;
是任人惟“亲”,导致滥竽充数者当道、尸位素餐者横行的用人成本。
新的一年,经济形势、企业经营尚未全面好转之前,“降本增效”仍将持续,
愿这些国央企,能真正领悟“降本增效”的精髓,降该降的“本”,增能增的“效”,做到字面意义上的“双赢”。
三、过度追责
现如今的国央企,干点事可太难了。
不仅要做事,还要证明自己做了事;不仅要为工作而忙,更要为避免被问责、被背锅而忙,为应付推诿扯皮而忙,
归根到底,都是为避免被过度追责而忙。
“不犯错”,正成为国央企工作的第一大诉求:
为了不犯错,一份文件、制度下发下来,层层加码,严上加严;
为了免责,左一个打回、右一个修改,流程越来越冗长,决策越来越低效;
为了合规,所有事情都往死里卡,不断出演“请证明你妈是你妈”的精彩戏码;
为了保证绝对安全,审核遵循“有罪推定论”,不断地加码各种流程、材料以“自证清白”;
为了确保决策无误,基层提出一个需求,往往要从盘古开天地说起,
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正当性、合理性,横向比较、纵向分析,预计效果,动辄准备几十上百页的PPT,
等论证完了,事情也黄得差不多了;
为了压实责任,大事小事都要开个会,推诿扯皮,甩锅互撕,精彩纷呈,叹为观止。
P大点事情,也要开班子会“集体决策”,
虽然意见是集中的,但决策程序是民主的,出了事责任是大家的,而咱素来有“法不责众”的传统。
办成一件事如此艰难,干事创业的人,动不动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希望新的一年,想干事、会干事、能成事的人,拥有一个健康、合理、包容的工作环境,
在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中,
企业才能开拓创新、蓬勃生长;
人才才能自由舒展、向阳而生。
...
2024年已经过去,这一年于你而言,发生了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哪些“热词”?
欢迎评论区留言~
商务、咨询、入群加V:all-for-freedom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