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属于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的“切”诊,顾名思义,脉诊是指医生用手指对患者的一些浅表动脉进行切按,通过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身体状况、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PLUS
在讲述今天的内容之前,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三点,小编可是花了些心思的哦~
一、用心精微
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就告诫我们:“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临床上的脉象复杂多变,因此大家在学习和实践脉诊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用心精微,才能准确地诊查患者的病证。
二、感而遂通
脉诊本身就是通过应指之感来诊断疾病的,强调医生自身的感受。不同的医生在诊同一个患者的脉时,感受各异,所以脉象没有固定的标准。在诊脉时,用心去感受,适当跳出理性思维,就会更加接近答案。
三、四诊合参
脉诊只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部分,在临床中,患者的病情真真假假、形态各异,切记不可只依靠脉诊的信息来诊病,一定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来确定一个结论。
脉诊的原理
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心主血脉,心的搏动形成了我们的脉搏。同时,人体的五藏六府相互协调,为气血的运行提供保障,使气能行血,血能载气。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脉的表现,来观察人体内部气血、藏府的运行状况,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以表知里”。
另外,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与生物全息论,人体的任何一小部分都具有整体的信息。因此,脉作为人体的一部分,它能够反映整体的变化,为我们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脉诊的部位
脉诊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脉诊法,部位各异,详略不同。
一、三部九候诊法
又称为遍诊法,出自《黄帝内经》,是一种古老的诊脉方法,诊察仔细且全面。
三部 | 九候 | 相应经脉和穴位 | 诊断意义 |
上部 (头) | 天 | 足少阳经 太阳穴 | 候头角之气 |
地 | 足阳明经 巨髎穴 | 候口齿之气 | |
人 | 手少阳经 耳门穴 | 候耳目之气 | |
中部 (手) | 天 | 手太阴经 太渊、经渠 | 候肺之气 |
地 | 手阳明经 合谷穴 | 候胸中之气 | |
人 | 手少阴经 神门穴 | 候心之气 | |
下部 (足) | 天 | 足厥阴经 五里、太冲 | 候肝之气 |
地 | 足少阴经 太溪穴 | 候肾之气 | |
人 | 足太阴经 箕门穴 足阳明经 冲阳穴 | 候脾胃之气 |
二、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见于《伤寒杂病论》,即诊人迎、寸口、趺阳三脉。其中诊寸口脉候藏府病变,诊人迎、趺阳脉分候胃气。这种诊法在现在也有所应用。
诊人迎脉:
诊寸口脉:
诊趺阳脉:
三、寸口诊法
寸口脉的位置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太渊的所在之处。由于肺朝百脉,十二经脉之气皆会于此,而且其行径相对固定、浅表,诊察方便,所以寸口诊法是现在最常用的诊脉方法,下文内容也皆围绕寸口诊法进行展开。
我们去找中医大夫看病的时候,是不是总看到他们伸出三根手指来摸脉呢?其原因就在于寸口脉分为三部:寸、关、尺(位置如图所示),每一部脉分候不同的藏府。
寸口脉 | 寸 | 关 | 尺 |
左 | 心 膻中 | 肝胆 膈 | 肾 小腹 |
右 | 肺 胸中 | 脾胃 | 肾 小腹 |
以上就是寸口脉常用的藏府分候。但是从古至今,寸口脉的藏府分候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比如右手的尺部主右肾,右肾属火,故右尺部亦候命门。
因此也就有了一个小口诀: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
诊脉的方法
一、诊脉的姿势手法
由于需要配合不同的诊断和治疗,诊脉的姿势与手法也就多种多样。
除了我们常见的诊脉姿势(见本篇推送的封面)之外,我们还可以握住患者的手(如下图),有助于提高对患者的感受,与其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还有“把持法”(如下图),利用握力,能够更好地控制取脉的力度。
类似的姿势手法还有很多,比如两手同时进行脉诊等等,小编就不在此一一介绍啦。
二、定三关与布指
我们通常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进行诊脉。请大家跟我举起手!我们一起来实践吧~
首先,我们用中指找到手腕外侧的凸起,即掌后高骨(桡骨茎突)。
将中指稍稍向手腕内侧推,就会摸到正在跳动的桡动脉了,此时中指所在的位置就是关脉。
将食指搭在关脉前侧(腕侧),即寸脉;无名指搭在关脉的后侧(肘侧),即尺脉。大家注意调整,千万不要搭反哦~
寸关尺三部的位置确定后,三指略呈弓形倾斜,与患者体表约呈45度,使指目贴紧于脉搏处。指目就是指尖和指腹的交界之处,触觉较灵敏。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的的寸口脉位于桡骨茎突的外侧,称之为“反关”,大家在实践中也要考虑这种情况。
三、取脉力度
在布指完成之后,我们需要以不同的力度进行诊脉。
根据不同的按压程度,通常分为浮取、中取、沉取(如图),大家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慢慢加力,再慢慢抬起手指,去感受不同力度下的脉象。
诊脉的注意事项
诊脉时一定要静心凝神,始终保持内心、表情上的平静,《大医精诚》中也提到:“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
注意选择正确的体位,使患者正坐或平卧,尽量保持手臂与心脏在同一水平,诊脉者也应有一个舒服的姿势。
记得诊脉前要剪好指甲,不可以掐到患者!
正常脉象
中医诊病注重以常衡变,正常人的脉象被称为“平脉”,有以下三种特点:
有胃:脉象从容和缓流利。“胃”指“胃气”,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
有神:指脉象柔和有力,节律整齐。一息四至,以医生的一次正常呼吸(一吸一呼)为时间单位,脉行四至。
有根:尺脉沉取应指有力。
病理脉象
近代临床所归纳的病理脉象有28种,小编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较为重要且常见的脉象,并附上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中的歌诀来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它们。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小编参考《濒湖脉学》,也将以下病理脉象的阴阳标注在后面。
一、浮脉(阳)
特点:轻轻一搭便能摸到,有的甚至能直接用肉眼看到。“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如水漂木,如捻葱叶。”(《濒湖脉学》)
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或虚阳浮越证。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相类脉:散脉、芤脉、革脉。
二、沉脉(阴)
特点:重手按至筋骨乃得。
临床意义:主里证。
主病诗:
沉潜水畜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相类脉:伏脉、牢脉。
三、迟脉(阴)
特点:脉来迟慢,一息三至,及以下。
临床意义:主寒证,或邪热结聚之里实热证。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相类脉:缓脉。
四、数脉(阳)
特点:脉流薄疾,一息五六至以上。
临床意义:热证,或里虚证。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相类脉:疾脉。
五、虚脉(阴)
特点:脉象无力,应指松软。
临床意义:主虚证。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相类脉:短脉。
六、实脉(阳)
特点:脉象有力,应指愊愊。
临床意义:主实证。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颠胸,
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相类脉:长脉。
七、洪脉(阳)
特点:形大而盛,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临床意义:阳明气分热盛,亦主邪盛正衰。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相类脉:大脉。
八、细脉(阴)
特点: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临床意义:虚证或湿证。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相类脉:濡脉、弱脉、微脉。
九、滑脉(阳中阴)
特点:往来流利,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有一种用手横扫过算盘的感觉,三部脉起伏有序,脉像一颗圆珠一样滑过手指。
临床意义:痰湿、痰饮、食积、实热等证。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利㿗淋看尺部。
相类脉:动脉。
十、涩脉(阴)
特点: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至数、脉力不匀。
临床意义:气滞血瘀、痰食内停、精伤血少等证。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肋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十一、弦脉(阳中阴)
特点:长而端直,如按琴弦,挺然指下。
临床意义:肝胆病、痰饮、疼痛等证。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相类脉:紧脉。
十二、结脉、代脉
特点:脉有歇止。
临床意义:寒凝血瘀、藏气虚衰。
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疼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一些常见脉象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的脉象,比如浮紧脉主表寒证、浮数脉主表热证、沉迟脉主里寒证、沉细数脉主阴虚内热或血虚......
另外,女性的身体受月经影响,她们脉象的定期变化也尤为明显。若左关尺脉忽大于右关尺脉,且往来流利,则是月经将至的征兆。
作为初学者,如果是女生,建议每天花上5分钟的时间去感受自己的脉象,试着去找找一个月内脉象的变化。如果是男生呢,建议找个女朋友,懂的都懂哈哈哈。
拓展阅读:
[1]李灿东,方朝义.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6
[2]郭栋,乔明琦等.濒湖脉学白话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2
[3]高振宗.中医手诊学[M].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2003
[4]诺娜·弗兰克林.五行针灸指南[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12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编辑◈夏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