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思想也是这样的,(以前)也为了追求利润,为了生活,到了我们现在将近50多岁了,然后我现在想的最多的是作为我们当代制瓷人,我们怎么来做属于我们当代的一个陶瓷风格。”
“我们做手艺这块永远没有最好的,没有一个底线,只能说不断的改善,今天做的比昨天好,追求明天可以更进步一点。”
——覃淑琴
宝蕴阁窑主
珐琅彩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我家里属于特别贫困那种,在我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我爸爸妈妈总是在下半个月的时候两个人就是商量找谁借钱,这个对我来说记忆就是特别深的,所以我初中毕业就没有心思继续去上学了,就开始进一个台湾人的工作室学习青花。
△童年时期的覃老师
Q:青花当时学习了多久?
基本上在两年左右吧,因为我从小就是喜欢绘画的,就在白纸上涂涂抹抹,这一方面学习的就比别人快,我那时候大概学习了一年左右就可以挣到蛮多工资的。当时白天在工厂里挣一份工资,晚上我们师兄师姐会带我们到外面去挣外快。
Q:后来怎么从青花转做釉上彩?
青花绘画了3年左右,那个时候其实都很顺风顺水,工资收入也很高。可能我是属于那种不很安于现状的。因为青花它的颜色还比较单一,青花料也比较粗,就绘制不了我想表达的那种色彩跟细腻感,但是用色彩就可以很好的实现想表达的感觉,所以我就毅然放弃了绘画青花又重新的去学习釉上彩的技术。
Q:过程应该也是很辛苦的?
那时候我跟我的一个闺蜜,特别好的一个朋友,我们是一起拜师去学习釉上彩的,我总记得那时候冬天很冷很冷的晚上,我们在老师那里学习了大概半夜两点钟左右回家,然后那时候我们是骑自行车的,经常自行车就掉链子坏了,我们两个人就扶着自行车在很冷的冬夜里面,一路上嘻嘻哈哈的走回家。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我现在回忆过来的都是快乐,当时可能也会有很多委屈和艰辛,但是时间久了就忘记了,想到的都是开心的事情。
△学艺时期的覃老师
Q:第一个客户是相当于伯乐这样的人?
覃:是一个香港的客人,我那时候就是一心的钻研陶瓷,我绘制的那种陶瓷的技法跟呈现出来的效果在当时景德镇陶瓷圈是没有的,当时我记得大概有30年前我绘画的很小的杯子,他就给了我将近2000块一个价格,把我所有绘画的就全部买断了。然后那个时候我就很有荣幸被他邀请到他的仓库去观看观摩,然后再去学习,所以那个时候我才明白了陶瓷工艺并不是只有绘画的一种,还有很多综合的工艺。我就在那里,待在他的仓库里,舍不得出来,一个个的看,然后当时这个香港客人,还一次性给了我6万块钱作为一个制作成本鼓励我来创作,然后我在这个香港客户的鼓励下我19岁就成立了自己的个人陶瓷工作室。
△年轻时候的覃老师
覃:我的性格就是属于那种不安现状的,从我开始绘画青花,青花有了稳定收入又来学习釉上彩,然后又开个人工作室,就是一直会有变化。应该是14年吧,我带我小孩去台湾旅游,就在台北故宫博物馆近距离的接触了很多珐琅彩,当时就给我一种很震撼的感觉,我就觉得这么小但是又鼻烟壶,有茶底很小的,我回来就觉得心情非常激动。我决定我不做那种为了订单,为了追求一点利润。比如客人给我1000块的价格,我就来制作600块钱成本我挣400,这个叫追求利润。因为陶瓷是这样的,你一旦有了一个成本的规定,实际上是做不好陶瓷的。
Q:陶瓷是没有办法去计算他的成本?
覃:不是没有办法,而是要在不省人工、不减物力,在自己最大的一个能力范围达到一个最好的呈现,我后面就决定不再做订单,我要创作自己的作品,当时我就组织了几个人跟着一个小团队跟着我制作了一些我自己设计的从台北故宫得到了一些灵感的陶瓷。
△小艾:蒲石山居主理人
Q:当时是怎么跟覃老师认识?
小艾:我是刚回到景德镇创业,起步才一两年的时间遇到了覃老师,我们经常做一些瓷器上的交流,当时景德镇整个行业的话,其实还比较单一,只有青花或者某一些小品种。我们挖掘到珐琅彩这个品种非常的高贵,它(原先)是皇家御用瓷器,从欧洲进口过来,真正的是在清三代的时候完成了中西结合,它是真正融合中西方审美的一件东西。覃老师很细腻、很愿意去钻,所以她的很多工艺,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做了很多拓展。覃老师有个外号叫“细节狂魔”,很多玩家藏家收到以后发现里面有很多细节是他在图片里面看不到的。
Q:工艺和风格上做了哪些创新?
这个是唐风,就是唐代敦煌的一个藻锦纹,我是在翻阅大量的唐代的书籍看到的,就把这些设计到陶瓷上面来了。敦煌文化现在是比较普及了,但是早在三四年前敦煌文化这方面的图案还没有人发现。这是叫锦地铜钱纹,是扒花的一种,它的工艺其实是很复杂的,首先我们我们要喷一遍釉在这个陶瓷上,然后我们要把上面的图文勾勒出来,把这个不需要扒花的地方要把它勾勒出来,人工镂空出来。都是空出来以后扒花老师用针在这上面一笔一笔的,这个很考验眼力,还有一个细心,而且他的用力的均匀度要一样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分些心,或者用重了点,扒厚了点,那这整个都要重新来过。
△覃老师讲解扒花工艺像这个从白胎到成品要有8个月左右的时间,将近20种工艺,窑烧几乎要到8次左右。然后这个老师可能这一生从他学艺到现在的工作就是专门学这一个手法。
与第十四章
Q:第一次见到梅老师的感受?
他给我的感觉我觉得像一个学者,他讲产品的时候都是从他的研发专业,他跟我讲他的产品研发还有一些成分,我就感觉从他的表情还有眼神中,我就感觉他也是把他的制作就像跟我们啊,我们都很兴奋,很开心,就像夸奖自己的小孩子一样,是充满热爱对自己的产品。我想起梅老师跟我说的一句话,他就跟我说他把最好的几种功效都用在他的面霜上,比如我设计这个杯子是希望把所有最好的元素尽我所能都用到这个杯子上,我觉得梅老师也应该是这样。
△一书、一茶、一花、一世界
特别鸣谢:第十四章
场地支持:上海中信泰富MCM SPACE
【重磅福利】
《向新而声》是一档为实现品牌间深度链接而打造的访谈栏目
专注对话新消费品牌,目前已链接100+优秀新品牌创始人
每期访谈一位品牌创业者
带你了解更多品牌创始人故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