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位家长都不约而同的问到了关于“内部消息”、“渠道消息”、“信息差”的问题。
事情的起源是:几位家长听了几次志愿填报的讲座,讲课老师引用了“低分高就”的案例,比如说“A学校的B专业,录取分数比上一年下降了20分,这个就是我报的”,然后借用这个案例明里暗里地给大家传达是因为我掌握了“某个渠道获得的信息差”才能报出这种结果。
“内部消息”是真的吗?
验证的方法很简单,问讲课老师几个问题就能知道答案了。
1. 老师您干了多少年?
2. 老师您每年大概收多少学生?
3. 每个学生都像这位同学一样低分高就吗?
4. 为什么这个信息差就给这位同学了?
5. 别人为什么不想要这样的机会呢?
这几个问题问完,大家就知道所谓的“内部消息、渠道消息、信息差”就是一种很“巧妙”的说法而已。
咱们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填报志愿是全省考生在系统上操作的,全省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的考生,每年“低分高就”的机会是非常少的,有且仅有省招生办能看到所有考生提交的志愿表。如果你是招生办的人,你愿意冒着违规甚至违法的风险把“低分高就”的信息差卖多少钱呢?
这么分析完,下次再遇到类似的讲座,你就不容易冲动、上头了。
“低分高就”如何实现?
从填报志愿的操作上看,实际上就是孩子接受了“冷门专业、偏远地域、高学费”的志愿。
有谁见过“学校好、地域好、专业热门、学费便宜”的志愿下降20分呢,下降2分都费劲,不涨分就算烧高香了。(具体填报时参考的是全省位次,为了好理解这里用分数来描述。)
另外也不是接受了“冷门专业、偏远地域、高学费”就一定能实现“低分高就”。对于“低分高就”,有点像买彩票,想要提高中奖概率只能多买几组号码,所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也是多找一些“冷门专业、偏远地域、高学费、好学校”的志愿放在志愿表的最上面去冲一冲,看看哪个能中奖,仅此而已。
志愿填报的真相
“学校、专业、地域、学费”这四个因素相互制约。在总分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因素提升了,另外三个因素一定会或多或少地下降。
当然如果你的分数能上清北的话,是可以同时满足这四个要素的,但是也有一个前提,就是清北在你们省份的招生,不分专业,即所有专业都在一个专业代码下。
还想听什么行业内幕发在评论区,或者私信告诉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