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几天,尽可能专注地研读了张大神雪峰编写的“高中生多元升学规划”—为了最大限度地读懂、消化,我索性把整本书录入了一遍,24万字,十天完成。(详见:花了大约十天的时间干了一件很笨的事儿)
之所以花这么大精力干这件事,是因为前面花了十个月的时间,每天做功课、听张雪峰老师的直播,乐此不疲于一个目的:弄明白高考志愿填报及高中生学业多元规划。
之所以投入这么大精力做这个功课,则是因为去年10月22日,我的孩子刚升入高一不久,我偶尔听到了张雪峰在北京友邦保险的那场激情满满的讲座……
十个月下来,确实收获很多。现在,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张雪峰为什么这么火?家长为什么这么焦虑?为什么有这么多下至幼儿园上至研究生的孩子们的父母们每周一、三、五挤在张雪峰的直播间里听他直播?
深刻体会了张雪峰挂在嘴头的那8个字:以终为始,多元升学。
这本书,真的推荐每一位高一、初三家长人手一本,早一些了解情况早一些着手规划。
这几天,经我推荐,群里很多高一家长都入手了张雪峰编写的《高中生多元升学规划》这本书,正在研读。
特作此文,希望能提醒更多的家长了解新高考,了解多元升学,了解自己在孩子高一的时候,需要开始留意和了解哪些必要的升学知识,以便最大限度地帮到自己的孩子,托举他走进大学。
何为“多元升学”
很多家长都说:填报高考志愿有什么难的?我那时候就是高考完了翻一下学校发的志愿填报指南,学校老师指导我就把志愿填了,录取了重点大学,现在好的很。
没错,这是您那时候,现在,从上到下,方方面面,都强调“多元升学”—要把高考这个独木桥给修成条条道路通罗马的立交桥。
这一切其实都起始于国务院在2014年公开发布的一份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
后续教育部,乃至其他相关部委又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就是为了实现4个字:多元升学。
乃至后面的“新高考”、“高考改革”、“赋分制”、“选科”以及孩子们每年都要填写的“综合素质评价”、“学考”(全名是:普通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全都与高考的这个“多元升学”息息相关。
简言之,如今的高中生走入高等教育的大门,除了专业划分之外,还有多条途径,不同的途径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除了“考分”之外,你的其他特长也有可能帮你迈入心仪的大学、专业的大门。
“多元”的另一层含义是,除了“统招”,即“普通高等院校统一招生”之外,还有三个途径,可以使用“申请”的方法读大学:
一是申请国际名校(适合成绩好的孩子),申报国外的大学和境外的港澳高校;
二是可以申报一些计划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的自主招生(适合成绩中等偏上的孩子);
三是申报国内的民办高校(适合低分段的孩子)。
上述这3个选项相对而言,对高考分数的要求略低,但对其他综合素质的要求略高,并需要家庭提供高额的学费、生活费支撑。
低学费的大学则还是需要孩子努力一些,以较高的高考分数继续走“统招”,这条路,就必须要填报高考志愿。
不同省份的规则有很大区别,但总体上,成绩高、中、低的孩子,有四个主要分流方向:
本科提前批;本科普通批;专科与高职(也分为提前批和普通批);艺术与体育类本科、专科。
看起来很简单?
本科提前批下,主要有7种升学途径;
本科普通批里,包括了约1338所公办本科高校,约629所民办高校,140所独立学院,12所独立办学的中外合作学校,而这2000余所高校的所有“院校+专业”组合里,还藏着很多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里说的都是计划内的,“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备案并公示了的。
在此之外,还有无法统计数量的“计划外”的“中外合作”或者“国际本科”,是笔者斗胆也不敢去做的功课—很难穷究其尽,水太深,实在搞不懂。
而提前批和普通批之外,对于大部分中、低分段的孩子还可以考虑的,就是“正规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民办高校的自主招生,以及港澳高校面向内地高中生的本科申请。
您理解了“多元”了吗?过去就是三菜一汤,分高你就去重点院校,分略低你就去普通院校,分太低你就去大专;现在则是满汉全席自助餐,总有几道菜最合您的口味。
但是,可选余地大了,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选择困难。
本文概要介绍一下“多元升学”中最让人一头雾水的“本科提前批”和“中外合作办学”:
本科提前批:
本科提前批,顾名思义,就是在高考出分后,最先填报志愿,也最先录取的一批院校、专业。
但并非只是拔尖,录取学霸,对很多中分段甚至中下分段的孩子而言,本科提前批里也可能有非常适合自己的选择,概述如下:
(1)强基计划:单科成绩优秀
(2)综合评价:高考、学考成绩均衡发展,综合素质优秀
(3)三大公费生:老师、医生、农业方向,服务于地方,定向培养
(4)三大招飞:成绩在一本以上,身体素质、家庭政治条件、本人政治条件均优秀
(5)军警:成绩优秀,政审、面试、体检、心理测试均优秀
(6)五大官校:中央部委直属,毕业后国考进部委办
(7)三大专项: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定向招生,帮助农村学生进名校
(8)中外合作+内地与港澳合作本科院校
中外合作办学(含内地与港澳合作、境外高校在华独立办校)也是提前批中的一个重要升学途径。
关于中外办学,详见下一部分。在部分省份,以下中外合作院校在提前批和综合评价中填报志愿和录取(具体以各院校每年在各省的招生简章为准):
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顾名思义,就是中方高等院校和外国高等院校或港澳台高等院校合作开办的高等教育。
但内容庞杂,有的继续在高考统招计划内,需要凭高考分填报志愿;有的不需要高考分,考生直接向院校申请即可(但需要达到学校要求的若干条件);
学习过程则可能是“4+0”(四年都在国内)、“1+3”(一年国内,三年国外)、“2+2”(两年国内,两年国外)……
有的是计划内的—教育部备案、认可,且毕业后要么获得学信网可以认证通过的学历和学位证书,要么获得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可以认证的学历(大部分是国外学历和学位证书);有的是计划外的—这部分,就需要家长仔细掂量了,很难一句话简单概括、定义……
教育部和用人单位都认可的计划内中外合作办学的几种主要类型:
“中外办学”还分成多种情况,办学主体、学费、毕业证......都有细微而关键的差异
(1)7个中外合作学校(独立法人,统招志愿);
(2)1个境外高校独立在华办学项目(独立法人,统招志愿);
(3)4个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学校(独立法人,统招志愿);
这12所“中外合作大学”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但是,你知道他的毕业证和学费详情吗?
(4)24个学分互换项目(9个江苏学校,面向江苏考生);
江苏省的考生,可以通过这24个项目和国外的大学“互认学分”,相信几年后,这个试点也会向其他省份推广,更有利与考生早早规划本科与研究生的衔接。
(5)178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专业(非独立法人,联合学院,纳入中方院校的统招中)
(6)110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分散在统招普通批各高校的招生计划中,需要识别清楚);
以上数据的来源:教育部官网、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更新时间:2024年8月。
对于准备报考中外合作办学的考生和家长来说,“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是个重要的网站,“毕业证是不是教育部认证的”可以通过这个网站检索、核对。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很多省份这几年的高考统招计划中,(5)和(6),没有单列,而是分散在普通批里,夹杂在各院校的“专业目录”中,需要家长格外留意区分(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个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往往比中方独立办学的录取分低几分-几十分,学费贵几万-几十万)。
中外合作办学这个领域,不同学校、专业、项目的差异非常细微,是每年高考季发生各种争议、纠纷的高发区,格外需要家长擦亮眼睛,辨别清楚办学机构、办学项目、学历证和学位证情况、学费情况。
为什么要“以终为始”
如上,大家可以看到,如果你的孩子适合走强基计划,那么他最好从高一甚至初中就开始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在某门学科上多花点功夫,如果能参加相应的学科竞赛并拿到国赛二等奖以上成绩,则大大增加了走强基计划的可能性;
即便没有拿到很好的比赛成绩,但这个参赛经历也可以助力孩子申请“综合评价招生”。再加上孩子在英语成绩、自主思维能力、待人接物方面良好的综合素质,“综合评价招生”也是可以达到降分进入“好学校”和“好专业”的结果的。
而若孩子富有家国情怀,要当飞行员,要参军,要从警,那孩子除了要努力学习,德智体前面发展之外,还要在高中阶段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最好尽早加入共青团,申请入党。
而若孩子笃定要申请港澳或国外的大学,那您更需要早一些着手规划,除了准备足够的教育资金之外,还要跟孩子一起留意一些大学的官网,最好参加几次这些学校组办的游学活动、冬令营、夏令营或学科研讨,英语成绩、演讲能力和待人接物大方得体也都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以终为始”是最终得以“多元升学”,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院校,最大限度获得高等教育资源的必要前提与路径。
而不是如同以前那样,等到高三毕业的时候,一考定终身。
这里面的利弊权衡,就需要每一个家庭,在孩子初入高中的时候,乃至走入高中之前,未雨绸缪,早一些“预则立”,让孩子集中精力,在最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健康成长,尽量少做一些“无用功”。
而且,适合别人的规划,不一定适合您的家庭和孩子,不宜“抄作业”。
后语
读到这里,您是否大致理解了,什么是“多元升学”,为什么要“以终为始”?
关于高中生的多元升学规划、高中生的学习方法、新高一的选科、新高三家长需要为填报高考志愿做的功课……欢迎您留言或联系我,我会把我做的功课分享给您。
欢迎加入“陪读家长说陪读”微信群,和一群高中家长、一些在校大学生每天花一些时间分享心得,互相提醒。
扫码,加我,进群
恳请您顺手点赞、转发、在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