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昨天发出花了十个月时间,终于听懂了张雪峰挂在嘴边的这八个字一文之后,博雅数据库老师给予了肯定,并特地指导我,再优化了几处细节,尤其是附表,增加了“前置条件”,另外优化了版面,更适合于手机浏览。今日编发优化后的版本,特此说明。】
前言
对于高中生的家长而言,填报高考志愿如今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乃至教育部和几个重磅官媒出面,反复提醒家长:不要过度依赖外界,自己给孩子填报志愿最稳妥。
确实,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条件的,只有考生的父母,这个“高考志愿填报师”最佳的人选,也就是考生的父母。
但是,具体操作起来,确实也存在着各种困难—面对厚厚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很多家长都会颇感压力。
2024年高考季,一位家长的“痛苦”
因为,现在的高考,更重视“多元升学”,给考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和报考途径。而多元化选择的另一面,就是选择困难。
如何趋利避害?这就需要家长提前着手。甚至需要家长从孩子刚走进高中校门,就开始做功课,以“多元升学,以终为始”这8个字为原则,了解高考的升学途径、选择,了解最后“填报高考志愿”这个临门一脚所需要面对的“高考志愿”这个大门里,究竟还有多少扇“小门”,每个小门所需要的“入场资格”以及这扇门通向哪里。
家长不妨先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个适当的定位,即所谓“知己”
再结合自己对孩子的充分了解,结合孩子的学科优势、能力潜力,以及个人志向、专长与梦想,更加合理地选择孩子去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乃至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未来。
唯此,方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步步为营,合理而又有条不紊地安排孩子的选科、学业规划,乃至恰当地安排业余爱好、学科竞赛、入团申请等事宜,而不要等到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才发现,虽然分数够了,但却因为某个因素而不能被自己心仪的学校、专业录取。
笔者本人自孩子高一入校开始,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从头梳理,重点参考张雪峰老师的《高中生多元升学规划》一书,基本完成了这项看起来不大可能的基础功课—系统化地学习高考志愿填报及与之相关的高中生多元升学相关知识,系统化地梳理全部相关政策、数据,最终令自己心中有数,基本具备不依赖他人,独立帮助自己完成孩子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工作的充足条件。
强烈推荐这本书,良心品质,对考生家长非常有帮助,非常有利于“知彼”
在此基础上,笔者也向身边的陪读家长分享做功课的方法论和数据来源,希望能帮到更多的高中生家长。
特作此文,希望能提醒更多的家长了解新高考,了解多元升学,了解自己在孩子高一的时候,需要开始留意和了解哪些必要的升学知识,以便最大限度地帮到自己的孩子,托举孩子走进大学。
何为“多元升学”
很多家长说:填报高考志愿有什么难的?我那时候就是高考完了翻一下学校发的志愿填报指南,学校老师指导我就把志愿填了,录取了重点大学,现在好的很。
没错,这是您那时候,现在,从上到下,方方面面,都在强调和致力于“多元升学”—就是要把高考这个独木桥给拓宽成条条道路通罗马的立交桥。
这一切其实都起始于国务院在2014年公开发布的一份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
这份重要文件在政府网上有公布,非常值得家长找来细细读一读
后续教育部,其他相关部委以及各省教委、考试院又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就是为了实现这4个字:多元升学。
乃至后面的“新高考”、“高考改革”、“赋分制”、“选科”以及孩子们每年都要填写的“综合素质评价”、“学考”(全名是:普通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全都与高考的这个“多元升学”息息相关。
简言之,如今的高中生走入高等教育的大门,其实有多个通道,不同的通道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除了“考分”之外,你的其他特长也有可能助力孩子迈上心仪的大学、专业的坦途。
“多元”的另一层含义是,除了“统招”,即“普通高等院校统一招生”之外,还有至少三条阳关大道—可以使用“申请”的方法读大学:
一是申请国际名校(适合成绩好的孩子),申报国外的大学和境外的港澳高校;
二是可以申报一些计划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的自主招生(适合成绩中等偏上的孩子);
三是申报国内的民办高校(适合低分段的孩子)以及港澳高校的“副学士”(高于专科,相当于本科的“预科”)。
上述这3个选项相对而言,对高考分数的要求略低,但对其他综合素质的要求略高,并需要家庭提供相对较高额的学费、生活费支撑。
低学费的大学则还是需要孩子努力一些,以相对较高的高考分数继续走“统招”这条路,也就必须要填报高考志愿。
不同省份的高考志愿填报与录取规则有很大区别,但总体上,成绩高、中、低的孩子,有四个主要分流方向:
本科提前批;本科普通批;专科与高职(部分省份也分为提前批和普通批);艺术与体育类本科、专科。
看起来很简单?
本科提前批下,主要有7种升学途径;
本科普通批里,包括了约1338所公办本科高校,约629所民办高校,140所独立学院,12所独立办学的中外合作学校(本处数据来源:教育部官网,2024年8月),而这2000余所高校,结合816个本科专业之后的所有“院校+专业”组合里,还藏着很多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里说的都是计划内的,“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备案并公示了的。
在此之外,还有无法统计准确数量的“计划外”的“中外合作”或者“国际本科”,是笔者斗胆也不敢去做的功课—很难穷究其尽,水太深,很难用一篇文章概述而不误导读者。
在统招提前批和普通批之外,大部分中、低分段的孩子还可以考虑的,就是“正规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民办高校的自主招生,以及港澳高校面向内地高中生的本科申请。
您理解了“多元”了吗?过去就是三菜一汤,分高你就去重点院校,分略低你就去普通院校,分太低你就去大专;现在则是满汉全席自助餐,总有几道菜最合您的口味。
但是,可选余地大了,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选择困难。
本文概要介绍一下“多元升学”中最让人一头雾水的“本科提前批”和“中外合作办学”:
本科提前批:
本科提前批,顾名思义,就是在高考出分后,最先填报志愿,也最先录取的一批院校、专业。
但并非仅仅只是单纯地拔尖录取学霸,对很多中分段甚至中下分段的孩子而言,本科提前批里也可能有非常适合自己的选择,概述如下:
(1)强基计划:单科成绩优秀
(2)综合评价:高考、学考成绩均衡发展,综合素质优秀
(3)三大公费生:老师、医生、农业方向,服务于地方,定向培养
(4)三大招飞:成绩在一本以上,身体素质、家庭政治条件、本人政治条件均优秀
(5)军警:成绩优秀,政审、面试、体检、心理测试均优秀
(6)五大官校:中央部委直属,毕业后通过国考迈入部委办
(7)三大专项: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定向招生,帮助农村学生进名校
(8)中外合作+内地与港澳合作本科院校
中外合作办学(含内地与港澳合作、境外高校在华独立办校)也是提前批中的一个重要升学途径。
关于中外办学,详见下一部分。在部分省份,以下中外合作院校在提前批和综合评价中填报志愿和录取(具体以各院校每年在各省的招生简章为准):
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顾名思义,就是中方高等院校和外国高等院校或港澳台高等院校合作开办的高等教育。
但内容庞杂,有的继续在高考统招计划内,需要凭高考分填报志愿;有的不需要高考分,考生直接向院校申请即可(但需要达到学校要求的若干条件);
学习过程则可能是“4+0”(四年都在国内)、“1+3”(一年国内,三年国外)、“2+2”(两年国内,两年国外)……;
有的是计划内的—教育部备案、认可,且毕业后要么获得学信网可以认证通过的学历和学位证书,要么获得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可以认证的学历(大部分是国外学历和学位证书);有的是计划外的—这部分,就需要家长仔细掂量了,很难一句话简单概括、定义……
如上表,教育部和用人单位都认可的计划内中外合作办学的6种主要类型如下:
(1)7个中外合作学校(独立法人,统招志愿);
(2)1个境外高校独立在华办学项目(独立法人,统招志愿);
(3)4个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学校(独立法人,统招志愿);
当前大家最认可的12所主流“中外合作大学”
(4)24个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9个江苏学校,面向江苏考生);
目前在江苏9个学校24个专业施行的“中外学分互认”机制非常值得其他各省考生期待
(5)178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专业(非独立法人,联合学院,绝大部分都是纳入到中方院校的统招中);
(6)110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分散在统招普通批各高校的招生计划中,需要识别清楚);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很多省份这几年的高考统招计划中,(5)和(6),没有单列,而是分散在普通批里,夹杂在各院校的“专业目录”中(在大部分省份的招生计划目录中无特别标注;少数省份的招生计划目录中会明确标注“中外合作”),和中方院校的同类专业的区别往往就在于“校区”、“班型”等细微差异,需要家长格外留意区分(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个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往往比中方独立办学的录取分低几分-几十分,学费贵几万-几十万)。
(5)、(6)详细列表,请见“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官网。
教育部的“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是一个重要的试金石、照妖镜
中外合作办学这个领域,不同学校、专业、项目的差异非常细微,尤其是采用非统招的申报制的学校,在每年高考季都是各种争议、纠纷的高发区,格外需要家长擦亮眼睛,辨别清楚办学机构、办学项目、学历证和学位证详情、学费情况。
为什么要“以终为始”
如上,大家可以看到,如果你的孩子适合走强基计划,那么他最好从高一甚至初中就开始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在某门学科上多花点功夫,如果能参加相应的学科竞赛并拿到国赛二等奖以上成绩,则大大增加了走强基计划的可能性;
即便没有拿到很好的比赛成绩,但这个参赛经历也可以助力孩子申请“综合评价招生”。再加上孩子在英语成绩、自主思维能力、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良好综合素质,“综合评价招生”也是可以达到降分进入“好学校”和“好专业”的结果的。
而若孩子富于家国情怀,要当飞行员,要参军,要从警,那孩子除了要努力学习,德智体前面发展之外,还要在高中阶段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最好尽早加入共青团,申请入党。
倘若家庭条件允许,孩子笃定要申请港澳或国外的大学,那您更需要早一些着手规划,除了准备足够的教育资金之外,还要跟孩子一起留意一些大学的官网,最好参加几次这些学校组办的游学活动、冬令营、夏令营或学科研讨,英语成绩、演讲能力和待人接物大方得体也都非常重要(这里需要提醒一句:准备赴申请港澳学校的考生,如果综合素质尤其是成绩略欠优秀,还可通过港澳高校特有的“副学士”申请制过渡,最终也拿到港澳的知名高校的毕业证书)。
综上所述,“以终为始”是最终得以“多元升学”,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院校,最大限度获得高等教育资源的必要前提与路径。
而不是如同以前那样,等到高三毕业的时候,一考定终身。
这里面的利弊权衡,就需要每一个家庭,在孩子初入高中的时候,乃至走入高中之前,未雨绸缪,早一些“预则立”,让孩子集中精力,在最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健康成长,尽量少做一些“无用功”。
而且,适合别人的规划,不一定适合您的家庭和孩子,不宜“抄作业”。
后语
读到这里,您是否大致理解了,什么是“多元升学”,为什么要“以终为始”?
关于高中生的多元升学规划、高中生的学习方法、新高一的选科、新高三家长需要为填报高考志愿做的功课……欢迎您留言或联系我,我会把我做的功课分享给您。
欢迎加入“陪读家长说陪读”微信群,和一群高中家长、一些在校大学生每天花一些时间分享心得,互相提醒。
欢迎扫码加我、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