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磨课的观摩课:八上《背影》课堂实录

学术   2024-10-09 00:00   湖北  

2020~2023四年总店  |    2024年1~9月店

我观自然故乡:好题目+金思路+真范文+全素材

综合性学习原创演练 通用版

七上12PPT:《论语》十二章 38张

九上单元作文手把手:学习缩写 升格版

演说朱自清:要《经典常谈》,别只是《经典常谈》

比较阅读“比什么”:《背影》《回忆我的母亲》为例

湖北好课堂②:《背影》等4篇散文整合 PPT+文档

王君阅读教学补白艺术5例:老王 湖心亭看雪 邓稼先 背影 木兰诗

以余映潮、王君、黄厚江教学《背影》为例: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

一等奖!八上一单元活动探究课堂实录 赠说课PPT

【本课例为2022年10月镇江市初中语文学科研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观摩课,执教、整理:陆婷婷,指导:张慧丁国斌

背 景

10月初收到市教研员丁国斌老师的通知,要我在初中语文学科研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上一节观摩课。彼时我刚获得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11月即将代表镇江市参加江苏省优质课评比,这次观摩课既是一次教学展示,也是省赛前的一次历练。因为是借班上课,我决定在八年级授课,八年级学生相对成熟且课业压力不算太大,学生还比较愿意配合。当时八上前三单元内容已教完,只能在后三个单元选课文了,选什么呢?翻开教材,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就是《背影》,几乎是第一时间,我决定上这篇经典散文。虽然我教过两次《背影》,但对每一次的教学效果都不满意,感觉上完课后学生和文本还是处于隔膜状态,这次我想重新挑战一下这篇经典散文,也挑战一下自己。

本次同台展示的皆是曾获得过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地区名师,作为青年教师,我压力不小。《背影》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资料固然多,但要想出新却是极难。当时,作为七年级班主任的我正带着学生在校外军训,只能利用陪学生军训的间隙备课,一字一句不断咀嚼文本,一字一句不断推敲琢磨。在师父张慧老师的指导下,我的教学设计很快成型了。活动时间渐近,教研员丁老师打来电话想帮我磨一下课,知晓我不在校后,丁老师鼓励我不磨课也不要紧,他肯定了我的教学设计,并发来了孙绍振先生的一篇讲座整理稿《演说朱自清》,嘱咐我抽时间好好读一读这篇两万多字的文稿,这会让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更深入的认识。阅读这篇文稿后,我又提取出了父子之间的情感线索“从错位走向重合”,这样整个课堂就形成了一个大的闭环。至此,这节观摩课的教学设计渐趋完善。

实 录

一、朗读课文,聚焦“背影”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背影》。请大家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文章题目是“背影”,那么文中几次写到了“背影”?

(生读。)

师:文中几次写到了“背影”呢?

生:3次。

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这几次“背影”分别出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生:第一次在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第6自然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第三次在第7自然段,“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好像漏了一处哦。

(恍然大悟):哦哦,在第6自然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师:找全啦!那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次“背影”?

生:父亲车站买橘子的背影。

师:其实刚刚这个同学找到的其他几处“背影”和这一处作者重点写的“背影”是紧密联系的。

二、三读“背影”,体认父爱

师: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下面这段话。

(屏显。生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一)品读动词,读出父亲体力上的“努力”

师:刚刚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这段文字说“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究竟哪些地方能读出父亲的努力?

生:“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攀”和“缩”,还有“向左微倾”,都可以看出父亲努力想爬上去的样子,爬的过程非常艰难。

师:老师想问问,你什么时候会做这样的动作?

生:一般是往高处爬的时候会做这个动作。我觉得月台对父亲的身材而言略高了些,他不可能一脚踏下去,一脚踏上来。

师:很好,老师想采访一下旁边这位男生,你做过引体向上吗?

生:做过。

师:做引体向上这个动作主要依靠什么力量?

生:手臂的力量!对!父亲这个时候两脚不停向上缩,他越往上缩,我们越能感受到父亲的无力和年迈。

师:对于父亲而言,一下一上也属高难度动作。还有什么词可以感受到他的努力呢?

生:“蹒跚”也可以看出父亲的努力。父亲步履蹒跚,走得很慢,很困难。这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年迈,走路都歪歪斜斜,但他依然要去为“我”买橘子。

师:这些动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步履蹒跚、体态臃肿,“竭尽全力,倾其所有”,衰颜老态的父亲。请同学们再齐读这一段文字,重读这些动词,读出父亲在体力上的“竭尽全力,倾其所有”。

(生有感情齐读。)

(二)抓住细节,读出父亲经济上的“努力”

师:这一段不仅有对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描写,还有对他的外貌描写——“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父亲的穿着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暗色系的。

生:有点老土。

生:挺朴素的。

生:衣服的材质都是布的。

师:为什么父亲穿的都是黑色的布质衣服?你能不能细读前文,找到原因呢?

(生边读课文边圈点勾画。)

生:因为祖母这年冬天去世了,刚刚办完丧事,所以父亲的穿着都是以黑色为主。

师:是的,那他为什么穿的都是布质的衣服?好,这边的同学想要帮你,来听听他的回答。

生:他之前办了丧事之后,“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当时他已经没有多少钱了,昂贵材质的衣服已经穿不起了。

师:大家同意吗?

(生点头。)

生:第2自然段,“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父亲失业了,没有收入来源了。

师: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文章中说:“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而且办丧事的钱还是借的。刚刚同学们在文中发现了很多的细节,我们一起来把屏幕上的词读一读。

(屏显。生读。)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变卖典质  光景惨淡

师:看着这些词语多么令人沮丧啊!所以当时父亲在经济上一定很拮据,可是他对儿子在经济上的付出呢?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他给儿子穿的是什么呢?

生:第5自然段中的“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紫毛大衣从材质上来看就价值不菲。

师:对,现在一件毛的大衣也是价格不菲的,何况是当时呢!况且父亲那时处于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却依然为“我”做了一件紫毛大衣,这就是父亲的爱呀!

生:父亲把橘子放在“我”的皮大衣上。皮大衣也是比较昂贵的。

师:确实,父亲虽然经济上拮据,可是却竭尽全力给儿子最好的。

生:老师,我还发现文中说“行李太多了”,而且这个行李居然多得要行些小费才可过去,说明这次北上父亲为“我”准备了好多东西。

生: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父亲依旧送“我”回北京念书,而不是让“我”辍学回家。

师:补充得很好!文中的每一件事,对当今的任何一个普通的父亲而言都是小事,可是对当时的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而言都不是一件小事,他要怎样地筹措、调配,才能让儿子继续没有顾虑、没有担忧地求学?又要向谁借钱,会有多少亏空,家里还有什么可以典质,还会赋闲多久……我们再来把这个段落读一读,感受此次浦口分别,父亲在经济上的“竭尽全力,倾其所有”。

(生再读。)

(三)探究“泪水”,读出父亲情感上的“努力”

师:第6自然段“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里“我”落泪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因为他被父亲打动了,父亲年老体衰,还艰难地去为“我”买橘子,看着他老态龙钟的背影,“我”被父爱感动得落泪了。

师:不错,这是感动的泪水。那么,父亲仅仅是为“我”买橘子吗?他还为“我”做了哪些事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去文中圈点勾画。

(生边读边圈画。)

师:好,请同学们把刚刚的思考所得和周围的同学分享交流一下。

(生讨论交流。)

师:好,谁来分享?

生:第4自然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最终还是决定自己去送“我”。“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父亲当时失业,家里诸事也是千头万绪,但他还是在犹豫踌躇之后,最终决定自己去送“我”。

生:第5自然段他嘱咐“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顾“我”。

师:你看,又一次嘱托茶房,对不对?“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你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听到父母类似这样的嘱咐?这些嘱咐的背后都是父母对我们的关爱。

生:“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父亲虽然很忙,但还是给“我”做了紫毛大衣,这也是父亲为“我”做的事。

生:还有前文交代,祖母去世了,父亲还来安慰“我”。祖母去世了,应该是父亲更需要人安慰与关怀。可是当“我”看到满院狼藉,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还反过来安慰“我”。

师:满含着父爱细节的这一些点滴在文中俯拾即是,我们一起来读。

(屏显。)

安慰我;

再三嘱咐茶房;

终于决定自己送我;

照看行李;

讲价钱;

叮嘱我;

爬月台买橘子。

……

师:这些事平时在家里一般是谁为你做的?

(齐):妈妈。

师:母亲做的比较多,可是朱自清的父亲在送自己即将北上的儿子的时候,他在细节上所做到的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所以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父亲不仅仅在体力上和经济上竭尽所有,在情感上也是无微不至。饱含父亲满满情感的这些细节,作为儿子的朱自清,他能理解吗?好,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

(屏显。)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师:当时作者的情感应该是怎么样的?

生:就是感觉自己不需要照顾,很不屑。

师:那时候作者已经二十岁了,而且北京已经来往过两三次,觉得父亲完全不需要这样。所以,饱含父爱的这些细节,当时的朱自清能理解吗?

(齐):不能。

师:“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呢?“我那时”——

(有感情地朗读):“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师:这个句子好像跟其他几个句子不太一样,有没有同学发现哪里不一样?老师提示一下,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生:这个句子前面有三个字“我那时”。

师:回忆性散文中有几个“我”?

(齐):两个。一个是当时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

(向刚刚读句子的学生):那你通过品读这个句子,感觉现在的“我”还跟以前一样不屑吗?

生:不是,作者感觉自己当时做错了,没有理解父亲的关心。

师:当时的“我”对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觉得他比较烦,多此一举,甚至暗笑他迂。

师:可是写这篇文章时的“我”呢?

生:感觉自己当时做得不大对,应该理解父亲对他的爱,可当时却没有理解,所以他心中应该充满了愧疚。

师:这就是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两个不同时期的“我”对于父亲的不同情感,也是学这篇文章我们最容易忽视的。父亲的嘱咐对于一个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的成年男子而言,实属多余,可这些却是一个在朱自清眼里冷漠、苛厉的父亲竭尽全力的诉说,倾其所有的关爱,因此朱自清的感情才从无动于衷,到理解、愧疚。

三、共读“来信”,读出父亲尊严上的“努力”

师:就像同学们刚刚讲的,“我”的很多复杂的感情一时间交织在心里:有对父亲的心疼,有感动,还有内疚、自责。那朱自清为何不立刻在北上的火车上摊开纸和笔,写下一篇《背影》呢?而是在背影故事发生的八年后,才写下这篇文章。多年来横亘在父子之间的爱的错位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我们来看背景资料。

(屏显。)

1915年,父亲包办婚姻,儿子生气。

1916年,儿子考上北大,擅自改名,父亲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家庭困顿,父子别离。

1921年,儿子由杭州到扬州工作,父亲代领工资,儿子辞职离去。

1923年,儿子回家,父子无言,儿子再次离开。

1924年,作者写小说暴露家庭矛盾。

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大去之期不远)。

师:从这些事件中不难看出,有近十年的时间,朱自清父子是聚少离多,感情隔阂,甚至互相埋怨。但是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同年朱自清就写下了《背影》,看来这封信很关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屏显。)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父亲的这封信,有没有产生一些疑问?

生:父亲第一句说自己身体平安,最后一句又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前后矛盾。

生:“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膀子疼应该是肩周炎,和“大去之期不远”实在是相隔十万八千里。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父亲这一封漏洞百出的信其实是想和儿子说什么呢?你能不能帮助这个老父亲说出他的心里话?

生:儿子,你快点回来。

生:我膀子疼,写信不方便,你最好回来,然后我当面跟你说。

生:儿子,快点回来,我有好多话要当面跟你说。

生:就是你回不来也多写点信给我,最好能回来看看我啊!

生:儿子,我想你了,你快回来吧。

师:这是从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嘴里说出来的话?最后一段开头向我们交代了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大家大声朗读。

(生读“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生:朱自清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年少有为的大人物。

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师:可是现在呢?他居然给儿子写了这样一封信,感觉他好像是在向儿子——

(杂):求和;撒娇……

师:“父,至尊也。”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封建大家长,为了缓和与儿子的关系,他放下了自己的尊严。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如今这个父亲做的最大的事情是摘下冷漠、苛厉的面具,放下封建家长的尊严,竭尽全力、倾其所有地去爱儿子。这不仅仅是一个在体力上、经济上、情感上竭尽全力的父亲。说实话,这三点大多数的父亲也能做到,可是为儿子放下尊严,就太不容易了。所以读完父亲的这一封来信,朱自清有什么反应?

(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在这泪光中,儿子对父亲就不仅仅是感动和内疚了,他还非常——

(齐):思念父亲。

师:同学们,到了这一刻,这错位的父子之间的爱才开始走向重合。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在体力上、经济上、情感上,甚至是最后放下尊严向儿子靠拢;儿子也在时间的沉淀中,慢慢地理解了父亲。父子之间的爱在这一刻才由错位走向了重合。现在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课后作业。

(屏显。)

1925年,写作此文时朱自清27岁,已为人父。如果这时的他给父亲写一封回信,你觉得他会写些什么?

师:请帮朱自清完成这封回信,并把这封信读给你的父亲听,好不好?

(齐):好!

师:同学们,今天和你们共读经典,非常愉快,感谢同学们的配合!本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朱自清

思 考

上课前的忐忑,一直到我说完“本节课就上到这里”而下课铃声恰好响起那一秒才消散。那一瞬间,我很满足:课堂推进顺利,学生也很配合,师生于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在文本间来来回回,学生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理解了那份“从错位走向重合”的父子之爱。刚宣布下课,和学生互道再见,一个青年女教师眼光热切地冲到台前对着我拍了一张照片。顺着她的方向,我看到了市教研员丁老师肯定的目光。丹徒区教研员颜家明老师也微笑着走向我说:“这是我听过你的课中最好的一节!”一起参加过基本功比赛的革命战友小巨老师过来抱着我说,她和她的同事完全被我的课吸引住了。师父张慧老师发来直播评论区截图,看到其他城市的同仁对这节课的赞赏,那一刻,我很快乐。我享受这样的鼓励和肯定,做教师的,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呢?

这次观摩课的经历让我开始反思磨课的意义。以前上各种公开课都要多次磨课,有时甚至要把整个年级的班都上一轮才放心。现在想想,正是因为磨课太充分,把我对课堂教学的激情磨没了。这次观摩课反而因为没机会磨课,才让我保有对课堂的期待和新鲜感,教学更投入,也更富有激情。我决定以后我的每一次公开课或展示课磨课都不超过两次,第一次是教学设计试行,第二次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修改再试行。我愈发明白:上课不是演戏,课堂是生命在场,一堂好课更像是一次探险,旅途中发现预想不到的风景,那才是课堂上最美的景观。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是扎实的文本解读、精致的课堂活动、充分的学情预设和一定的教学智慧。语文教学,永远在路上。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免费获赠源文件,方法见 2024店

第2版·八上教材补白:修辞手法 任务驱动题

八上PPT14:背影 2课时57张 含音视频

新PPT八上14:背影 | 8件套

八上PPT:背影 | 赠《朱自清散文选集》PDF377页

八上09PPT:美丽的颜色 29张

重点课题成果:写景抒情散文《昆明的雨》自读课例

一等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赏读课堂实录

作文母题“文化生活”:精析+导写+3篇范文

现场作文大赛一等奖8篇:与未来职场的我对话

____的芬芳:800字作文擂台赛,第4篇为本期擂主

写记叙文:五招任用一两招,读者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魏巍、王源领衔:10段《独处的时光》,珍藏!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语文合唱团

严君说
原创,干货,报刊稿源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