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唐宋两代的异域想象

文化   2025-01-31 09:02   云南  


01


在12世纪及以前,对于中原王朝的大多数文化精英们而言,“大海”与“南方”是两个相当渺茫的地理意象。他们以“天下”勾勒中国的疆域以及自身所处世界的图景,中原的汉文化居于文明的中央,俯瞰并辐射着四裔的蛮夷戎狄。但是,文明之光并非无远弗届,总有它无法照彻穿透的远方,那或许是海上朦胧飘渺的仙山,又有时是岭南丛林沼泽中可怖的瘴疫——海与南在古典文献中有着丰富的异域象征,而海南岛,抵达大海仍要向南才能到达的地方,无疑更是承载过中原人关于他者及远方的无尽遐想。


美国汉学家薛爱华的《珠崖》一作将目光投向了这座中国最南部边疆之处的岛屿,尝试还原“自远古时期至北宋末年”海南岛模糊暧昧的历史形象,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段中,他又选择将论述的重点置于8至11世纪,即唐与北宋两个王朝。



《珠崖》
[美] 薛爱华 著
程章灿、陈灿彬 译
九州出版社 | 楚尘文化
2020-12


那时,中原人从北方贫瘠的平原来到海南岛,书写诗文行记、制作舆图方志,依托于这些逐渐丰富起来的历史材料,薛爱华具象地获悉中古时代的汉人在北回归线之下曾有过的异域体验:那些流放士人的恐惧、孤寂和隐逸;帝国军队与行政官面对“蛮族”的征服劫掠;狡黠的商贾和探险者采获珍木奇香时的贪婪与惊奇……无数失散在历史中的情感及记忆被重新组织起来,编织出唐宋之际关于帝国边缘的时空感知。这铺展开一条另类的研究进路,与以华夏为核心的典范史学不同,薛爱华从模糊的边缘之处反观中古的中国,在中原王朝与四裔的互动之中窥见帝国的真相。



02

薛爱华在开篇就激发起读者将海南岛与珍珠宝石关联的想象:


海南岛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岛屿,它像一颗精美的绿宝石悬挂在中国南端的海岸,而其垂坠的位置,使人想起红宝石之岛锡兰(Ceylon)——它形如珠状,也是金光闪闪地悬挂在形如树叶的印度半岛下。中国这座翡翠岛完全处在热带之中,与北越东岸隔海相望。

“珠崖”之名或许确实源自海南盛产的珍珠,但也有考据认为它化身于“朱崖”,即与传说中象征南方星宿与炎热之地的灵兽朱雀相关。而无论是丰饶晶莹珍珠之崖,或是灵性神异的朱雀之崖,《汉书》与《后汉书》等早期史料中对岭南南部海岸、海南岛最北端地带的这一命名都暗示当时的汉人对此地怀抱着某种神秘且陌生的感受。


这样的地理想象也投射在岛上的原住民身上,他们是四海之外未曾开化的“南蛮”,似乎掌握着某些逃避统治的技艺,善于给北方王朝派来的管理者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这些人最早被称作“儋耳”,意在形容其沉甸甸的耳部装饰已然下坠到肩膀,他们文身跣足、据峒而居、手不离刀弓、笃信巫蛊之术。汉文史料对海南岛原住民奇风异俗式的书写不失为一种东方世界内部的“东方主义”,后者作为一个劣质而晦暗的镜像,以其野蛮、落后、危险的面貌为印证汉文明的优越与进步而被迫献身。并且,这些记述总是热衷聚焦于原住民的身体之上:


古代所有文献都记载黎女有美丽的文身,这种文身(称为“绣面”)是在脸颊和脖颈用蓝色刺上精美的花纹和飞蛾图案。


“虽男女亵露,不以为羞”。他们的皮肤因长期曝晒而变黑,故以黝黑为美。但另一方面,这里的女人却面目姣好,喜欢皮肤白皙和长发。这种自相矛盾的描述读起来就像一段标准神话,讲的是这座天堂小岛上住着一群神仙玉女。


在赤裸不被接受文明世界,凝视这些原住民的裸露的身体就似乎解开了他者的真相,其身体的可读性正意味着一种“非我族类”的自然或原始性。


《琼郡舆地全图》中的海南岛原住民,图注文字中写着:“黎人性悍,同类一言不合,以牛为骑,各持刀箭相杀,吹牛角壮勇。”


而海南岛的物候环境进一步巩固了这样的印象。时至唐宋,当愈来愈多的北方汉人渡海踏上这座热带岛屿,他们目之所及的是与北方故土迥异的迷离景象:那里到处生长着丰饶艳丽的奇花异草,沉睡着迷人奇诡的珍石异香。薛爱华无疑是一个大自然的热爱者,对名物的兴趣贯穿于他的汉学研究之中,他以写实又极富诗意的笔触还原了海南足以令任何一个来自北方的中国人目眩神摇的自然景观:

那时的海南,一定遍布着各种热带花卉、蕨类植物和果树,比今天更加繁茂丰富;到处都是白色的栀子花、红色的秋海棠、黄色的槿花,争鲜斗艳;还有白紫色的茉莉、粉色的山茶、黄色的假鹰爪属植物以及带有丁香和康乃馨气味的马钱属植物,散发出不同的气味。罕见的兰科植物,如红褐色和绿色的沼兰属、淡紫色和橙红色的石斛属,就像宝石一样在幽谷之中熠熠生辉。


敏锐的读者或许已经察觉,自然及原始的属性能够在人的头脑衍生出两种判若云泥的想象:对异族“暴民”及神秘自然世界的畏惧可以激发出独属热带的忧郁感,使得海南岛成为中古时代的地狱之岛;但与此同时,那里也被描述为珍珠般皎洁的“珠崖”、宝石般珍贵的“琼州”,是生长着金果与神鸟的美好仙境。然而,无论是地狱抑或天堂,海南岛在中原王朝的汉人眼中似乎都并非自为存在的主体,仅是作为他们印证天朝文明之璀璨的对比质料,又或者是希冀摆脱现世疾苦的寄寓之所,海南就是这样一个双重的远方。


《荔院闲眠图》,宋画里的岭南风物


03


这矛盾的双重图景在唐宋两代的流放士人于海南遗留下的贬谪文化中得到整合,当他们宦途失意,不知期限地被迫囚禁在这片为浩渺水域所环绕的荒蛮之地,那些关于地狱与天堂的传闻,那些极端且虚幻的想象将被生活的细节改造而变得真实。


“地狱”的一面自不必说,对于唐宋士人而言,海南无疑最恐怖的流放地。到达那里首先需要横渡被称为“鲸波”的诡谲海域,岛上的瘴雾、蝮蛇、无边无际的绿色丛林对于文人们而言更是宛如鬼魅。而除去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朝不保夕的肉身之苦,流放海南更意味着因被王政与典范遗弃带来的心灵的绝望:


渡过分割海南和大陆的海峡,象征着一种更加可怕的分离——渡海之行,标志着某种精神上的死亡。

中晚唐时宰相韦执谊被流放崖州,还是青年的白居易就为此有过“昨日延英对,今日崖州去。由来君臣间,宠辱在朝暮”的哀叹。最终,韦执谊本人,以及在他之前和随后来到海南的另外唐朝两位宰相——杨炎与李德裕,他们均在愁绪的笼罩之下死于崖州贬所,可见白居易的忧虑确实不无道理。


这些已逝前者的惆怅警示着后来的流人们,想要在海南活下去,他们必须在这里创造一个“天堂”。一条可行之路是攀附自己身为知识分子熟习的文化传统,寻找面前绿色的野蛮与典范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可能勾连。


他们要利用传统诗歌和宇宙起源说之中的各种丰富的意象储藏。在适当的时候,这些丰富的文化涂层(对这些开创者来说,这种涂层会更多)是由令人赏心悦目的传统建立起来的,它会与真实的景象融合在一起。


薛爱华察觉曾有两个北宋人秉持着“犹疑不定的乐观主义态度”在海南做出过创造天堂的尝试,他们分别是卢多逊和苏轼。


李公麟《东坡笠屐图》,题跋中写:“东坡一日谒黎子云,途中值雨,乃于农家假篛笠木屐戴履而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争吠。东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这一形象在后世成为中国传统人物绘画的母题之一。


卢多逊将海南清贫荒陋的生活环境想象为世外桃源,“谁知绝岛穷荒地,犹有幽人处士家”。隐逸,这确实是最容易与海和岛关联起来的文化意象。孔子在他的时代早已有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苏轼似乎也非常喜爱这个典故,元符二年(1099),他在海南唱和秦观的《千秋岁》时就化用此典:“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相较于孔子象征意义的海,苏轼之海在底层含义上显然确有实指,正是那片他已相处两年之久的琼州海峡。


苏轼对隐逸的追求从他“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黄庭坚)之举就可见一斑,但不同于北方士人抒发归隐之情惯用的田园松竹等意象,那些独属于海南的人情风物频繁出现在苏轼的和陶诗之中:荔蕉、瘴雨、桄榔树、芋羹薯糜、儋人黎子……这些日常生活中最细微之处与典籍里的道德价值重合,苏轼制造的天堂并非“世外”的桃源仙境,反而依托于眼前海南岛上所触所感的鲜活人事。


唐代诗人的诗作中,槟榔和桄榔之类的热带植物已经成为贬谪之地的象征物,司空见惯,但在苏轼笔下,它们仅仅是日常所见之物,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植物。这片蛮荒之地终究变成了可以接受的,甚至是普通平常的居住地。


由于苏轼不畏惧也不鄙视海南岛,他才有可能去寻找那些揭示其真实身份的超自然迹象,而这一景象是那些鄙视海南的贬谪者所无法看到的。


在苏轼诗文留下的吉光片羽中,薛爱华发现了我们现代人所能触及的关于北宋中期海南真实状况的最下层地壳。那并非前代材料中作为客体被书写的异域“景观”,而是“无限春风海上来”、“家在牛栏西复西”这样以身处岛上之人的主位视角才能够观察和感受到的东西。当他在《珠崖》中借苏轼之眼寻找十一世纪的海南,这座岛屿终于成为被真实书写的主体,它不再是想象里未知的天堂或者地狱,“自然与原始”的南方边疆在汉文记述里有了别样的历史纵深。


薛爱华将此书故事的终点锚定在元符三年(1100),那是苏轼遇赦离开海南的一年,在再次渡海的时刻,苏轼重又借用了“乘桴浮海”的典故描摹眼前的景象与当时的心绪: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公元1100年六月二十日,这无疑是夏夜的琼州海峡在雨后月色之下的实景。穿越地理空间的跨度,摒弃文明优越的偏见,远方的天与海原本即是如此清澈澄明。

元符三年苏轼离开海南前所作《渡海帖》


薛爱华( Edward Hetzel Schafer, 1913 — 1991) ,美国著名汉学家, 20世纪后半期美国中古中国研究的代表人物。薛爱华深受欧陆传统汉学的影响,重视传统的古典文献学,同时又结合人类学、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关注民族语言、民间习俗、宗教祭祀等方面。其代表作包括《闽国》《撒马尔罕的金桃》《朱雀》《珠崖》《神女》等。



更多彩内容,可点击链接购买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汉学名家薛爱华的早期学术作品,《闽国》的姊妹篇,从历史、自然、原住民、交通、流人等方面探寻海南岛的历史,是研究海南岛早期历史的的权威著作。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富有浓厚南方色彩的海南岛,着重描述海南岛的开发历史,是关于这一地理区域的专题研究。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从历史、自然、居民、交通及中央王朝贬谪之士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宋代及宋以前海南岛的情况。苏轼的海南经历及其海南诗作是最主要的文献依据之一。


【专家推荐】:

作为20世纪美国汉学界的一流学者,薛爱华在四十多年的学术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个性, 他的治学方法不仅为其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也给后人带来了丰富的启迪。——南京大学教授 程章灿


《珠崖》以中古时期的中华帝国边缘地带为研究对象,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用又有趣的信息。五光十色,异彩纷呈。——法国高等汉学研究院院长 侯思孟


文字小瓶,部分选自《珠崖》,薛爱华 著, 程章灿陈灿彬 译,九州出版社 | 楚尘文化,2020-12

编辑小瓶


▲ “其他眼睛不过是一对眼球,她的眼睛才能叫作眸子。”
每一株植物都是一首诗

史铁生 | 生命的意义在于向内的建立

李娟 | 我虚弱如梦境,又激动如初醒



想寻找更多和你一样的人
欢迎加入楚尘读者群(加读书君微信 ccreaders,备注“读书群”)
也欢迎投递简历,加入我们

招聘 | 加入楚尘的线上实习吧!

我们是编辑,当然也写诗 | 楚尘实习生作品展


楚尘文化
阅读,让一切有所不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