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海南岛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岛屿,它像一颗精美的绿宝石悬挂在中国南端的海岸,而其垂坠的位置,使人想起红宝石之岛锡兰(Ceylon)——它形如珠状,也是金光闪闪地悬挂在形如树叶的印度半岛下。中国这座翡翠岛完全处在热带之中,与北越东岸隔海相望。
这样的地理想象也投射在岛上的原住民身上,他们是四海之外未曾开化的“南蛮”,似乎掌握着某些逃避统治的技艺,善于给北方王朝派来的管理者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这些人最早被称作“儋耳”,意在形容其沉甸甸的耳部装饰已然下坠到肩膀,他们文身跣足、据峒而居、手不离刀弓、笃信巫蛊之术。汉文史料对海南岛原住民奇风异俗式的书写不失为一种东方世界内部的“东方主义”,后者作为一个劣质而晦暗的镜像,以其野蛮、落后、危险的面貌为印证汉文明的优越与进步而被迫献身。并且,这些记述总是热衷聚焦于原住民的身体之上:
古代所有文献都记载黎女有美丽的文身,这种文身(称为“绣面”)是在脸颊和脖颈用蓝色刺上精美的花纹和飞蛾图案。
“虽男女亵露,不以为羞”。他们的皮肤因长期曝晒而变黑,故以黝黑为美。但另一方面,这里的女人却面目姣好,喜欢皮肤白皙和长发。这种自相矛盾的描述读起来就像一段标准神话,讲的是这座 天堂小岛上住着一 群神仙玉女。
那时的海南,一定遍布着各种热带花卉、蕨类植物和果树,比今天更加繁茂丰富;到处都是白色的栀子花、红色的秋海棠、黄色的槿花,争鲜斗艳;还有白紫色的茉莉、粉色的山茶、黄色的假鹰爪属植物以及带有丁香和康乃馨气味的马钱属植物,散发出不同的气味。罕见的兰科植物,如红褐色和绿色的沼兰属、淡紫色和橙红色的石斛属,就像宝石一样在幽谷之中熠熠生辉。
▲《荔院闲眠图》,宋画里的岭南风物
03
渡过分割海南和大陆的海峡,象征着一种更加可怕的分离——渡海之行,标志着某种精神上的死亡。
他们要利用传统诗歌和宇宙起源说之中的各种丰富的意象储藏。在适当的时候,这些丰富的文化涂层(对这些开创者来说,这种涂层会更多)是由令人赏心悦目的传统建立起来的,它会与真实的景象融合在一起。
薛爱华察觉曾有两个北宋人秉持着“犹疑不定的乐观主义态度”在海南做出过创造天堂的尝试,他们分别是卢多逊和苏轼。
▲李公麟《东坡笠屐图》,题跋中写:“东坡一日谒黎子云,途中值雨,乃于农家假篛笠木屐戴履而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争吠。东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这一形象在后世成为中国传统人物绘画的母题之一。
卢多逊将海南清贫荒陋的生活环境想象为世外桃源,“谁知绝岛穷荒地,犹有幽人处士家”。隐逸,这确实是最容易与海和岛关联起来的文化意象。孔子在他的时代早已有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苏轼似乎也非常喜爱这个典故,元符二年(1099),他在海南唱和秦观的《千秋岁》时就化用此典:“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相较于孔子象征意义的海,苏轼之海在底层含义上显然确有实指,正是那片他已相处两年之久的琼州海峡。
苏轼对隐逸的追求从他“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黄庭坚)之举就可见一斑,但不同于北方士人抒发归隐之情惯用的田园松竹等意象,那些独属于海南的人情风物频繁出现在苏轼的和陶诗之中:荔蕉、瘴雨、桄榔树、芋羹薯糜、儋人黎子……这些日常生活中最细微之处与典籍里的道德价值重合,苏轼制造的天堂并非“世外”的桃源仙境,反而依托于眼前海南岛上所触所感的鲜活人事。
唐代诗人的诗作中,槟榔和桄榔之类的热带植物已经成为贬谪之地的象征物,司空见惯,但在苏轼笔下,它们仅仅是日常所见之物,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植物。这片蛮荒之地终究变成了可以接受的,甚至是普通平常的居住地。 由于苏轼不畏惧也不鄙视海南岛,他才有可能去寻找那些揭示其真实身份的超自然迹象,而这一景象是那些鄙视海南的贬谪者所无法看到的。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薛爱华( Edward Hetzel Schafer, 1913 — 1991) ,美国著名汉学家, 20世纪后半期美国中古中国研究的代表人物。薛爱华深受欧陆传统汉学的影响,重视传统的古典文献学,同时又结合人类学、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关注民族语言、民间习俗、宗教祭祀等方面。其代表作包括《闽国》《撒马尔罕的金桃》《朱雀》《珠崖》《神女》等。
更多精彩内容,可点击链接购买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汉学名家薛爱华的早期学术作品,《闽国》的姊妹篇,从历史、自然、原住民、交通、流人等方面探寻海南岛的历史,是研究海南岛早期历史的的权威著作。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富有浓厚南方色彩的海南岛,着重描述海南岛的开发历史,是关于这一地理区域的专题研究。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从历史、自然、居民、交通及中央王朝贬谪之士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宋代及宋以前海南岛的情况。苏轼的海南经历及其海南诗作是最主要的文献依据之一。
【专家推荐】:
作为20世纪美国汉学界的一流学者,薛爱华在四十多年的学术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个性, 他的治学方法不仅为其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也给后人带来了丰富的启迪。——南京大学教授 程章灿
《珠崖》以中古时期的中华帝国边缘地带为研究对象,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用又有趣的信息。五光十色,异彩纷呈。——法国高等汉学研究院院长 侯思孟
文字丨小瓶,部分选自《珠崖》,薛爱华 著, 程章灿、陈灿彬 译,九州出版社 | 楚尘文化,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