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我也追了几集,很感兴趣,又加之铺天盖地的网评在带节奏就更加想探究竟。因我苦于没时间追剧,就买了原著,想通过原著一读为快。
这是我第一次读亦舒的作品。亦舒的小说,就文字和内容而言,需要人深思考的少,浅阅读即可。
三个晚上,我就匆匆读完了这部长篇小说。第一感觉,和电视剧的《玫瑰的故事》有半毛钱关系吗?居然被借来做电视剧的原著?两个玫瑰的故事风牛马不相及啊。
相同点只有作品的名字和作品中各个人物的名字以及人物间的关系,其他的就大相径庭了。故事、语言、地点、年代一点也不一样啊,这能被叫做原著?
我对这样的商业操作,深感疑惑。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电视剧以收视率为首要,借了亦舒的名,就为加个虚头?蹭点流量?给电视剧一个实至名归的后台?我对这种创作模式实话说,有点迷惑,有点震惊,有点愕然。当然更佩服电视剧作者的移花接木、巧夺她工的构思。
或者,应该说“剽窃”的好!穿上你的衣服演我自己的戏!好设想。
这个时代只有咱想不到,没有别人做不到,学到了,真学到了。文艺创作可以这样操作!
有创意!有胆量!
原著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知道了吧,七十年代、香港、上流社会、一生只以美为事业,有父母遗留的豪宅,有香港建筑大亨当哥哥,有别人看一眼就会跌入万劫不复深渊的登峰造极的美貌,这才是原著中的玫瑰。
一生只以美为事业!学生时代学什么会什么,过目不忘,别人费九牛二虎之力考上香港大学,玫瑰只是几个通宵而已。
只一个“七十年代”,其他就一个字也不用,你也想象两个故事的差距。这五十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仅物质,意识形态领域亦是如此!
原著中的玫瑰,一生什么也不用干,打工?那是另一个世界的事,玫瑰用打工?只要美就行了,自有男人争着养。玫瑰也不用别人养,有提款机的哥哥,还有父母留下的天文数字的遗产。
就是这样一位美轮美奂、善解人意、绝顶聪明、过目不忘、人间极品,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有,要有也只能活在“亦舒或琼瑶”的文字里,这样一位人物,就是原著中的玫瑰。
苏更生更没有电视剧中悲惨的故事,一生优雅、知性,也是一位只需要负责美的美人。
这样的作品要是盘上荧幕,只能被人当成过了时的琼瑶剧。绝对不会有现在的轰动效应。
一部作品可以这样创作,真令我大开眼镜、别开生面,我可真是学到了,是真的学到了。此处绝无贬义,又怎敢有贬义!
有一点,原著的艺术结构还是非常值得人学习的。
艺术作品之于人间,像面包、土豆、牛肉一样必不可少,不是调味品,是必需品。
一个人活着需要供养的毕竟不仅仅是肉体,还有心灵、情感、精神。绘画、音乐、文学都是生活中的面包。
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比真实世界的人物还真实。真实世界中,谁的生活让你这样钻进去、撕开了观赏加评论呢。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站得高,活在亮处,集中了无数人的遭遇于一身,从而更能给人以惊醒。
好的文艺作品之于这个社会是疗伤,是记录、是放大镜、也是显微镜。
诚然,电视剧《玫瑰的故事》是一部雅俗共赏,引起人思考的文艺作品,又加之演员的精彩演绎,是2024年盛夏一盘精彩的文化大餐。
我追这部剧,乃至于买了原著,着实源于玫瑰这个人物,我由衷滴欣赏这个人物身上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张力与冲力。还有苏更生这个人物,如果说剧中的玫瑰是张扬的、勇猛的、不计后果的。那么苏更生就是勇敢的、带着脚镣跳舞的人。又勇敢地撕碎了自己的脚镣,撕碎了一切心灵的枷锁,把自己送到了人生的顶峰。获得了勇敢自由的心灵,不带任何原生家庭的负累。走出泥沼,多么勇敢!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追这部剧,是的,我相信我们都从中获得了力量。
即使没有“亦舒”这个符号,这部剧也同样精彩。
我还是对这种创作模式心怀疑窦、亦心生敬畏。还是那句话,真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