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求城市空间的集约化发展
我们国家大多数地方,城市建设都进入到了存量提质和增量结构性调整时期,地方政府在工业用地的开发上,都明确了集约发展、高效发展的要求,为此,会出台一系列鼓励垂直开发、限制低效开发、引导集约开发的政策。比如从2022年开始,珠三角、上海、江苏、天津、青岛等地,相继发布当地支持工业上楼的相关政策,鼓励发展垂直工厂;再比如江苏很多地方要求新上的工业项目用地容积率不低于1.3,高标准厂房用地容积率不低于2.0,同时要求提高工业项目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以亩产论英雄;最后在引导集约开发上,对符合当地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且用地集约的项目,工业用地地价可按照70%最低价执行,鼓励集中设置公共配套设施。
2、要求城市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首先看下最常规的股权交易出售,这种方式通过直接销售来转移产权,适合不想继续持有的民企开发商操作。但是直接销售伴随着高额的税务成本和手续费,虽然采取股权交易可以降低税费,但是园区这种大宗资产流动性较差、这就导致了出手困难、溢价水平低。
不同于在开发区爆发式增长时期,各级经开区、高新区在开发规模和招商目标层面的“大而全”,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开发区产业招商领域的思路逐渐演变为“小而专”,坚持“聚焦于产业发展、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根本导向,以做大做强本土产业、链式招引或培育优质产业为发展目标,将开发区进行合理的产业功能分区,聚焦某一类特色产业,根据产业的需求,从厂房形态设计、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公共服务等层面,进行规范引导建设特色产业园。
链接:上海青浦区特色产业园
1、直接省钱
在21世纪初,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阶段,大批制造业企业产能扩张,需要向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的一二线城市郊区靠拢,由此催生大量集中供应标准厂房的二级园区,此时的企业在选择园区时,主要考虑厂房价格、能源价格,成本相对单一。
进入2010s年代,源于政府对经济贡献、产业创新、绿色低碳等产业发展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企业由于自身在技术升级、业务拓展、商务交往、品牌建设、职工福利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成本支出不断增长,在选择入驻园区时,除物业租金和能源价格外,还会比对园区之间的产业资源集聚度、基础设施保障度、清洁能源供应度、产业服务专业度、商务服务精准度、品牌服务成熟度、生活服务完善度等指标,希望通过各类资源及服务的规模化共享,尽可能的节省生产经营的综合成本。
2、间接挣钱
在专业产业园中,众多产业链中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在日常的竞争合作交流中,可以持续激发产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再者,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之间还可以互相借助对方的品牌影响力、市场号召力,发挥品牌叠加效应,达到花小钱办大事儿的目的。知名的园区品牌和产业品牌,意味着优秀的产品质量、技术创新、供应链组织等,对入园企业也是很好的背书,如张江药谷、张江医谷等。最后,大批同行企业的集聚,可以在生产、采购、物流等环节以及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获取上实现规模化降本。
链接:天安数码城“创新企业生态圈”
那我们再回头总结一下,总的来说,政府的发展逻辑和企业的成本逻辑,分别从政府要求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形成了产业园区发展的底层驱动力,促使园区行业长期存在,并且逐步趋于规范化和专业化。
- END-
东滩智库推出产业园区系列专题讲座
▌说明:本文由上海东滩智库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商务合作:021-3362 6586、13916005445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了解 东滩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