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高温不再是噩梦!分支结构打造超强红/近红外余辉

乐活   2025-01-29 14:09   江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AM构建具有高度分支结构的高稳定性红光/近红外余辉库


新春快乐,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Adv. Mater.上的文章“Building a Highly Stable Red/Near Infrared Afterglow Library with Highly Branched Structures


【摘要】

由于低能隙激发三重态的非辐射跃迁剧烈,因此在高温下实现有机红/近红外 (NIR) 磷光在理论上具有挑战性本研究通过高效(≈100%)的磷光共振能量转移 (PRET),从合理设计的支链磷光发光体作为能量供体到红/近红外染料作为受体,结合优化的聚集结构,实现了明亮持久的红/近红外余辉,且耐高温性能高达 413 K。根据系统研究,固态下高度支链的发光体形成的大量内部空腔确保了染料负载和空间限制,这可以显著抑制高温下的非辐射跃迁,促进持久的红/近红外余辉,具有出色的稳定性。此外,16 种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支链发光体和不同尺寸的红/近红外染料的主客体系统证实了该策略的普遍性。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实现高度稳定的红/近红外余辉的有效方法。


 
 
 
 
 


  

【结论】

采用支链RTP发光体作为能量供体,红色/NIR染料作为能量受体,通过高效的PRET过程实现了明亮、持久且耐高温的红/NIR余辉。对于支链发光体,肉眼观察到红色余辉的最高温度为413K,PRET效率高达≈100%。而单体在相同条件下的PRET效率仅为26.1%。此外,通过改变发光体的支链度(2、4、6和8个支链)和核心结构(DPSO、DPS、DPCO、DPO、DPPr、DPMe和TPP)来改变发光体的拓扑结构,以及使用不同尺寸和光物理性质的染料,体现了支链发光体@红色/NIR染料体系的优势。对支链发光体光物理性质的系统研究表明,高度支链结构的固态聚集体形成的丰富内部空腔有利于负载红/近红外染料,并诱导染料与周围 RTP 部分之间产生强烈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从而抑制非辐射跃迁并产生空间限制效应。这项工作为实现高温下高亮度、高耐久的稳定红/近红外余辉提供了一种通用策略,可为深入研究 PRET 过程的内部机制提供参考,促进其在防伪、信息加密和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


声明:本文章所涉及的文献解读旨在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普及,绝不涉及任何商业用途。所有内容均基于已经发布的公开文献进行整理与翻译,版权归原作者及出版单位所有。如原作者或版权持有者认为本文章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或删除内容。

(关注点赞,好运不断!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原文DOI:10.1002/adma.202415446


发光材料及应用

          长按关注

         永不迷路

发光材料及应用
聚焦于发光材料及应用文献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