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墨尔本工作生活一月多,平静的日子里有点点疯感。
墨尔本被评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来此之后,感觉甚是不错。
墨尔本的海滩🏖️
墨尔本纬度的绝对值跟中国北京相当,因此日照分布相似,但墨尔本靠近南极,又是沿海地区,温度、湿度和气候都要更甚一筹。此外,由于澳大利亚人口稀少,制造业不发达,地缘辽阔,墨尔本作为国际大都市也有很新鲜干净的空气,环境非常好。
如此美好的环境下,我这个中国友人生活得很快乐,快乐中弥漫着一点点淡淡的疯感。
中国文化是含蓄内敛,谦虚低调,带有一定的自我批判性。
比如批判不文明过马路的行为:“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拨人不顾红灯过马路。墨尔本的日常中,经常看到此种行为发生,而且各色人种皆有。一次上班,走在街旁,路遇红灯,刚好与几位警察先生同行,看到我红灯停下后他们也停了下来。几位面带笑意,一位白人警察大叔拍了下我的肩膀,然后玩笑似地表扬我,然后我们几个都笑了起来——他们本来想闯红灯过马路。
墨尔本马路上最常见的公共交通是有轨电车tram,它的票价很高,单程5.3澳元,约合人民币26.5元,本地老外也觉得很贵。电车里面没有检票员,没有强制检票,全靠自觉刷票,司机不管也不注意,偶尔会有工作人员查票,如果查到逃票行为会有罚款。平时上下电车的乘客里面,据我观察大概有一半人不刷票。
小导师跟我开玩笑地说,组里印度博士(PHD)住的地方离实验室不远,但每天需要坐两站电车上班,每次坐车时他都会集中注意力,观察是否有人会查票,然后尽量节约一笔不菲的交通费😄。
总而言之,出国生活后,那种国内自我批判的记忆让我有了一点淡淡的疯感:怎么世界上最宜居的墨尔本也这样?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都说西方人注重隐私,但我课题组里都是老外,跟他们混熟不到2个月,他们的国籍、年龄、收入和性格我都已经知晓,而且他们很友好,我们时常相互帮助。
事实上,我的感觉是,在国外与人相处,国籍或者文化的差异不会影响人的交流,分歧多来源于不同经济条件下环境带来的思维差异。
小导师是印度裔移民,他出生在印度的城镇,是一名小镇做题家,经过自身努力逃离了印度,最后来到墨尔本,成为澳大利亚公民。我对印度裔的印象本不好,但在小导师亲切地关怀和帮助下,我逐渐理解为什么印度人能够在各种国际顶尖企业里成为CEO:印度文化中,有一种相互帮助,助人成长的优秀习惯。这恰恰是很多中国人根子里缺少的东西。另一方面来说,小老板成长环境肯定不差。
与之相对,与我做同一个课题的,是一位来自马国的印度裔女博士。这位女博士在我来的一个多月里,我打招呼从不回应,也从不会跟我打招呼,见面都会避开我的视线,我发的工作邮件一律不回。偶然一次她监督我工作,她从头批评我到结束,试图想拿出毕生本事来打击我。与实验室的另一位马国女博士闲聊,发现这位印度裔博士也不放过她,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打击她。有意思的是,她私底下对我们十分冷淡和不友好,公共场合下和我们不错,但是对大学职工一律非常友好,该问好问好,该礼貌礼貌,还相谈甚欢,偶尔说一句我们的坏话,认为我们能力不行,耽误了她的实验进度。
澳大利亚文化里,见面都会习惯性地打招呼,陌生人之间时常会来一个微笑,或者问好,有时候是一段友好的对话,在工作场合更是如此,这是文化里基本的社交礼仪。印度裔女博士的上述行动,出现在这种环境之下,实在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奇葩行为,也不知道她的这一套吓跑了多少个PHD。
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武功。
N年前,我遇到此种事情,会认为是在取经路上遇到一个女妖怪,心中会有愤怒、恐惧和疑惑。现在发现,这世间上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妖怪,是极多悲惨的遭遇让妖怪们成为现在的妖怪。
呵呵,呵呵,哈哈哈!
放弃幻想,放弃幻想,直面斗争!
我快乐的墨尔本生活中,这位印度裔小仙女给我平静的工作里面增添了淡淡的疯感和无穷的乐趣。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本文在2024年09月10日写于墨尔本
墨尔本的黑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