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震撼神经科学的发现!脑脊液流动延伸至外周神经,揭示神经系统全新“连接”

文摘   2024-10-04 10:42   澳大利亚  
国庆节快乐!!   节假日期间分享以下之前老师分享的文献。
基础文献我看的较少,本次借助ChatGPT4o对文献进行了总结,分享给大家。
脑脊液流动可以延申至周围神经,打破传统认知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项非常前沿的神经科学研究,它颠覆了我们对神经系统的传统认识。这篇文章于2024年9月4日发表在全球顶级期刊 Science Advances 上,题为《脑脊液流动延伸至外周神经,进一步统一神经系统》。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巧妙实验揭示,脑脊液(CSF)不仅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还可以通过外周神经系统(PNS)传播,为整个神经系统的运作提供支持。这一发现为神经科学领域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

脑脊液是什么?它的作用有哪些?

脑脊液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股神秘的液体。它由大脑内的脉络丛产生,每天大约生成0.5升,主要作用是为大脑和脊髓提供物理缓冲、防止外界冲击对神经组织的损伤。此外,它还负 提供营养物质、并帮助清除代谢废物。脑脊液流经大脑的脑室系统,然后进入围绕大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在低压下缓慢地脉冲流动。
长久以来,科学家们认为脑脊液的作用仅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大脑和脊髓”。至于外周神经系统——负责将大脑发出的指令传递到四肢和器官——则被认为与脑脊液无关。传统观点认为,脑脊液只能在大脑和脊髓的保护层内流动,外周神经有自己独立的营养供给系统。但这项新的研究彻底改变了这种认知。

实验发现:脑脊液竟然延伸至外周神经!

研究团队通过纳米技术,在小鼠的大脑中注入了极其微小的金颗粒,这些颗粒的大小与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和营养分子相似。然后,研究人员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追踪这些颗粒在神经系统中的流动。
结果发现,这些1.9纳米的金颗粒能够从大脑的侧脑室(脑脊液的主要生产区)流经中枢神经系统,并进一步延伸至外周神经,比如负责腿部运动的坐骨神经。这是第一次明确证明脑脊液的流动并不仅仅局限在大脑和脊髓,而是可以跨越神经根的附着点,进入外周神经的纤维层,最终到达远端的神经轴突内。


图1. 注射的脑脊液探针到达外周神经。

在活体小鼠中,金纳米颗粒作为探针被注入侧脑室的脑脊液中,以追踪脑脊液的流动模式,并确定脑脊液在生理条件下是否能够流入外周神经。我们选择纳米金作为脑脊液流动的追踪工具,原因如下:

  • (i)可提供多种尺寸的纳米颗粒;

  • (ii)纳米金的低渗透性增强了流动性;

  • (iii)增强的金染色方法使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检测灵敏度更高。

初步实验使用了1.9纳米金,其颗粒大小约为3.5纳米,接近脑脊液中常见的营养物质和蛋白质的尺寸,如葡萄糖(1.5纳米)、白蛋白(~3.2至3.8纳米)、胱抑素C(3至12纳米)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3.5纳米)。我们的“大颗粒”追踪工具是15纳米的金颗粒,总粒径为20至30纳米,略大于脑脊液中发现的最大的蛋白质之一免疫球蛋白G(15纳米)。较大尺寸的颗粒,如25纳米的腺相关病毒(AAV),通常无法通过血脑屏障(BBB)或血神经屏障(BNB),除非在有屏障泄漏或使用嗜神经的血清型的情况下。

为了验证我们的实验设计是否真实反映了脑脊液流动,我们评估了注入的纳米金分布是否与已知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脑脊液流动模式一致。我们将1.9纳米的纳米金通过细管注入到一只麻醉小鼠的侧脑室中,注射速率是已知能维持生理分布的(图1A至J,图S1和S2)。注射后,我们立即采集了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大脑和脊髓),并通过增强金颗粒的方法进行显微镜观察,评估脑脊液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的流动(图1)。

A:已知的脑脊液储存区示意图;外周神经(PN),轴突(Ax),髓鞘(My),神经束膜(Peri),神经内膜(Endo)。
B和C:注射探针后4小时的三叉神经染色。B图中,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过渡区标记为“*”。箭头指示神经束膜位置,箭头头指示兰氏结。
D:PBS注射的对照组。
E:注射后6小时的静脉三叉神经染色。
F和G:注射后4小时的颈椎脊神经根,标记为“双箭头”。闭合箭头指示背根的蛛网膜下腔角。
H:PBS注射对照组的脊髓。
I:静脉注射探针后6小时的脊髓染色。
L和M:注射后4小时和6小时采集的坐骨神经染色。
N:PBS注射对照组的坐骨神经。
O:静脉注射后6小时的坐骨神经染色。
F, K, P: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纳米金染色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相较于PBS注射对照组(F, K, P),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染色强度更高。


大小决定去留:脑脊液的流动有“筛选机制”

除了1.9纳米的金颗粒,研究人员还使用了较大的15纳米颗粒作为对比。结果显示,15纳米的颗粒无法从中枢神经系统进入外周神经,而是停留在中枢神经的蛛网膜下腔,形成所谓的“染料环”。这证明了脑脊液的流动存在一个“尺寸过滤机制”——只有小于一定大小的分子才能够通过血脑屏障(BBB)和血神经屏障(BNB),进入外周神经。
这个发现极具意义,因为它告诉我们,脑脊液不仅仅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作用,它通过一套筛选机制将重要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在整个神经系统中传递。这种跨中枢-外周神经系统的流动可能在外周神经的健康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6. 脑脊液溶质从神经根附着区(RAZ)进入外周神经。

1.9纳米的纳米金探针被注入到全麻小鼠的侧脑室中。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神经系统(PNS)组织在注射后0小时(A)和6小时(B)取样,并通过金增强法(Goldenhance)进行处理。
C:展示了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在脊髓交界处的示意图,结构标签包括:

  • PM(pia mater):软脑膜

  • Ar(arachnoid mater):蛛网膜

  • DM(dura mater):硬脑膜

  • SA(subarachnoid angle):蛛网膜下腔角

  • RS(root sheath):神经根鞘

  • Endo(endoneurium/endoneurial region):神经内膜/神经内膜区域

  • Gn(ganglion):神经节


图9. 电子显微镜识别脑脊液在外周神经结缔组织包膜中的流动。

A:展示了外周神经的示意图(PN),其中包含多个被神经束膜(Perineurium, Per)包裹的神经束。每个神经束包含多个轴突(Ax),并由施旺细胞(Sch)包裹,单个轴突位于神经内膜(Endoneurium, Endo)内。

B:在小鼠大脑侧脑室中注射2毫克纳米金探针4小时后,采集的三叉神经横切面。金增强显示了三叉神经束膜中的成纤维细胞(白色轮廓;箭头)中可见黑色的纳米金颗粒。相邻的神经束膜细胞(黑色轮廓;空心箭头)几乎不含金颗粒。

C:放大的三叉神经束膜成纤维细胞(白色轮廓;箭头),其中包含大量的纳米金沉积物。

D:腰神经根内的神经内膜成纤维细胞(箭头),其细胞内可见金增强后的纳米金颗粒(箭头头)。

E-G:纳米金位于三叉神经(E)、腰神经根(F)、和坐骨神经(G)的神经内膜区域,包裹着髓鞘化的(My)和非髓鞘化的(Unmy)轴突。虚线标出了神经内膜区域。(F和G)中的胶原纤维中可见纳米金沉积。


图10. 脑脊液穿透施旺细胞,直至轴突层次。

A:展示了外周神经(PN)的示意图,包含多个神经束,神经束被神经束膜包裹(Per),每个神经束包含多个轴突(Ax)及其周围的施旺细胞(Sch)。箭头标记了所有面板中纳米金的定位。

B-D:在三叉神经(B, C)和坐骨神经(D)中,施旺细胞的细胞质中发现了纳米金(空心箭头)和轴突(实心箭头)。

E-J:在小鼠脑脊液中注射的纳米金在三叉神经(E, F)、腰神经根(H, K)和坐骨神经(G, I, J, L, M)的轴突层次中可见,位于神经丝之间。电子反射现象用来确认轴突中的纳米金位置(H-J)及相应的反射(K-M)。


这项发现为何如此重要?

  1. 打破中枢和外周的壁垒,统一神经系统功能
    长久以来,神经科学将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虽然它们功能上有联系,但在结构上被视为独立的“实体”。然而,这项研究证明,脑脊液可以在两个系统之间流动,从而进一步“统一”了神经系统。这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思考神经系统如何协同工作,特别是在保持神经健康和响应外界刺激的过程中。
  2. 外周神经疾病的治疗新途径
    由于脑脊液流动不仅仅停留在大脑和脊髓,还可以延伸到外周神经,这为我们带来了治疗神经疾病的全新视角。对于许多外周神经病变,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周围神经损伤等,这一发现可能为我们带来新的治疗方式。通过调整脑脊液的流动,或是将治疗药物直接注入脑脊液中,或许可以直接作用于受损的外周神经,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 药物输送新策略
    研究中提到,通过脑脊液输送1.9纳米的颗粒能够成功进入外周神经,这为药物递送带来了新希望。传统药物难以穿透血脑屏障,但如果能够通过脑脊液这一通路直接进入外周神经,这将极大地扩展药物的作用范围,尤其是对于那些针对外周神经疾病的治疗。这种靶向递送系统有可能大大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同时减少副作用。

研究亮点

  • 技术手段先进:研究团队使用了纳米金颗粒追踪技术以及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成功地跟踪了脑脊液从大脑到外周神经的流动路径,清晰地展示了颗粒如何在不同尺寸下表现出不同的流动模式。
  • 严格对照实验:通过对比不同尺寸的金颗粒,研究验证了脑脊液的流动存在“尺寸限制”,这为未来的药物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数据。
  • 突破性发现:这是首次通过实验证据展示了脑脊液可以跨越中枢神经系统,进入外周神经系统,这颠覆了传统教科书上的认知。


未来展望: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应用

这一发现无疑为神经系统的基础研究开启了新篇章。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利用这种新的脑脊液流动机制,设计更加精准的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策略。比如,通过脑脊液输送系统,将特定的药物直接作用于患病的外周神经,避免了传统的药物递送方式中复杂的血脑屏障阻碍。
此外,这一发现也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可能不仅仅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有关,外周神经的参与也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总结

总而言之,Ligocki et al. 的这项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神经系统视角——脑脊液不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守护神”,它还通过复杂的流动网络,维护着外周神经的健康。这一发现将可能改变我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如果大家对这项研究有更多的想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们一起探索神经科学的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Ligocki et al., Sci. Adv. 10, eadn3259 (2024).

余昕宇
吃饱了就想写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