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计划 | 2 - Sell-out基线预测

文摘   职场   2024-05-12 22:00   上海  
给公众号加星标,微信改版也好找
 点击上方“收音机小姐”关注公众号

整理书稿第二版的时候,我对内容都做了梳理和更新,接下来会在这里持续登载。如果发现是你熟悉的内容,也可以在评论里补充一句你掌握之后发挥的新实践,互相激发思考。

有位品牌总经理说自己的产品是没有日常销量的,“不促不销”,而且如今还真的不敢不促,永远露不出所谓的“日常”。咱们做基线预测真的有意义吗?

说得对,如今这种情况很常见!中国这么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的环境,很多品牌真的已经没有了绝对的日常销量。

但我们说的这个“基线”不是要追求最干净的“日常销量”,它是相对的。把所有的促销都剥离,不仅不值得,实际上也做不到。
我们所说的“基线”,就是把人工能判断出来的、不按规律的外部影响因子移除掉,让它变成一个有规律可学习的数据底子,从而让统计模型、机器学习等智能方法,能比人更高效地做预测。

那这些人工能判断出来的、不按规律的外部影响因子,就是我们要做的数据清洗了。这一部分就会讲到哪些东西需要做数据清洗,从而做出怎样的基线预测。

 
基线预测分成三步,先更新历史数据,然后做数据清洗,最后跑统计模型。

1.更新SKU维度的历史销售支数(Data actualize)
这里说的是Sell-out数据的实际月份更新。如果经销商有上系统,能够回传历史销量和渠道库存数据,也需要做一下数据核实。这件事在有的公司由经销商库存管理团队来操作,在给财务最终版数据之前完成。逻辑就是对每个经销商做SKU维度的进销存核对,对不上的查出问题,让供应商做好修正。

常见问题是经销商录入错误,尤其是相似商品间容易出错;经销商操作类型错误或者漏操作,比如涉及内部领用、正装临时转试用装(费用需要后补);还有就是为博取返利等原因做的虚假出货。
操作严密的虚假出货不仅影响公司支出,也会误导后续的预测,是需要杜绝的。所以经销商管理团队一般需要定期对经销商进行“飞行检查”来核实账实相符的情况,同时管理机制上可以设置经销商信息维护津贴,比如进货折扣的0.3%,对数据提供不实或不及时做扣钱惩罚。


2.数据清洗(Data cleansing) 

要想得到一个产品历史销量的基线(baseline),首先要“削峰填谷”,去除外部因素(External Event):

  • 减去促销增量,补上促前和促后压制数量;

  • 减去涨价前的渠道囤货的增量,补上涨价后的压制数量,降价反之;

  • 补上缺货数量;

  • 刨除新品铺货量。


这个基线其实是相对的,很多消费品常年各种促销,甚至说“不促不销”了。把所有的促销都剥离,不仅不值得,实际上也做不到。
我们要清的只是:每年在不同月份的节日促销,譬如随农历的春节、七夕和年货节(腊月初八)。相反,每年三八节都做的全品类促销,你就可以省功夫了,这是为了得到清楚的季节规律,统计模型只能学会自然月的规律。当然如果每年三八节推的品类不同,力度有别,还是要做数据清洗的。

清的时候别只清促销品,还要清“倒霉”的销量被蚕食的产品,补上被蚕食的部分销量;别只清促销月,削了当月的“峰”,还要填次月的“谷”;缺货和新品铺货也类似,清了当月还要修正次月。
有的计划系统有自动清洗功能,但是也得由你选出哪个SKU指定在哪个月。在系统里假设该点缺失,用模型估出清洗量。

photo from Unsplash.


3.预测做在什么维度 
做在大类上的预测无法简单下拆,全做到最细的SKU维度上也不必要,我们需要定义一个做预测的维度,叫做BFL(Business Family Level), 将那些有同样季节性和趋势性的SKU组在一起。
一个BFL可以对应多个SKU,也可以对应1个SKU。对应多个SKU的情况,比如同系列口红的多个色号。但是注意,毫升数/克重数不同一般不并入同一个BFL,因为不同的毫升数的目标顾客不同,其销售行为也会不一样,复购节奏不同,反映出来就是季节性特征不同。小毫升是给新客,大毫升是给熟客,超大毫升是给囤货爱好者。

在BFL维度上做好预测后,要再落实到SKU级别,用于做采购计划。这时直接用SKU间的历史平均销量占比下拆,往往就很准了。


举个例子:

某系列的烫发水销量如下(数据用系数做了预处理,但保持数据的季节性等特征),我们在BFL上做预测,这个BFL含6个SKU,分别针对不同发质,可以理解为不同强度。先做好BFL维度的预测,再根据各SKU的历史平均占比去摊分。

假设现在是2017年1月,我们要做今年1~12月的预测,如图1-2的三个步骤:

图1-2

 
4.数据清洗多少数量 
最理想的情况是有数据,比如系统能记录促销数量和缺货未满足的订单数量;其次是销售部和市场部能给一个估计,比如新品铺货量;再其次是自己估算,比如已知当月有缺货,大致用去年同期销量乘以此品类今年的增长率作为自然销量,差距部分作为缺货。

这个例子中,我直接忽略了缺货那三个月的销量,用模型计算了一下,很多系统提供的自动清洗(cleansing proposal),就是用模型计算的。

数据清洗能及时是最好。次月做预测的时候,就做前一个月的清洗,“知根知底”,有人可以问或者一起“拍一拍”。但现在已经1月了,假设我刚接手,我看到历史那几个月销量异常,经销商库存偏低,确认是缺货,但并不知道当时缺货了多少。
我就可以直接忽视9~11月的数字,把历史销量在模型中“跑”一个。即便不够准,也比不填补这个缺口准多了。事实上后面我们的模型跑得还比较贴合,也验证说明我们清洗得还不错。

 
5.“跑”什么模型 
清好了开始跑模型。我选择的统计模型是“季节趋势指数平滑法”,适用于有明显季节性的快消品,它其实是三个统计方法的综合:

  • 季节性模型:考虑每个月对比全年平均销量的比例。消费品有明显的季节性,传说中的“六死七绝八抬头”,每个月占全年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 趋势线法:趋势是上行、下行还是平走,把增加或减少的趋势加进去。我们抓住走势,即产品正走上坡路还是下坡路;

  • 指数平滑法:倾向于认为最近的态势会持续到未来,所以将较大的权重放在最近的销量上。有的系统中有双指数平滑法,会更倾向于抓住最近期的变化,反应速度比较快,也是比较适合快消品的;

 
如图1-3,看这个产品的模型曲线,就会发现还是很贴合的:

图1-3

具体这个模型的公式怎么写,有点复杂,如图1-4所示是这个模型解析的鸟瞰图:

图1-4

6.如何选择模型

选择模型是个大课题,简单地说,就是罗列所有可能适合公司产品的各种模型,分别计算模型跑出来的各项准确率指标好不好。
然后选择适合大多数产品的一个模型作为默认模型来用,同时留下多个适合其它产品的模型备选。一旦选定了模型,调好了参数,不建议经常去改。
在我的工作中,实际上不需要用Excel手写这些公式,我们所用的系统中可以选用这个模型。另外备选的还有趋势线法,针对销量小且比较随机的情况,其实可以拉一条“趋势线”了事。

这个简单又神奇的模型叫做“Level shift”(水平线法),就是拉一条直线,什么时候渠道有扩张,再加个比例让直线上个台阶。
你笑说这叫什么模型?你错了,这个很有用,小众产品一个月卖20支,一个月又卖100支,随机得像“泊松分布”一样,你弯弯曲曲的预测曲线真的比50支拉一条直线准吗?

如果你需要手写Excel公式,觉得这个模型太复杂,可以试试季节简单平均法,写公式会容易一点,指标也不差。不得不说,写这种统计模型公式需要细致的编辑和测试比较,还容易出错。所以希望你先消化理解Excel做预测的逻辑,等到公司愿意上系统的时候,你的这些思路还能辅助你帮公司上一套适合的系统。
现在有的公司加入了机器学习模块,用算法来模拟,我们可以将商品的特性和历史数据一起作为输入给到算法团队。
和算法合作把握两点:
一是尽量“算法白盒化”,明确有哪些输入,以及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明确输入才能从运营角度做流程保障,让输入有质量,没质量的输入宁愿移除;清楚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也才能在跟市场和销售部沟通的时候,对算法高走低走的原因知根知底,说得出个所以然来,在沟通中赢得信任。
二是在电商大促造成“high-low”(大促和日销的两极分化)的情况下,让算法对大促、基线和新品分开应用不同模型。并让算法团队定期分析准确性差的用例,跟我们一起讨论,通过不断修正来提升算法准确度。
 
7. 并非所有的产品、所有的渠道都适合用模型

然而,纵有模型、算法的十八般武艺,令人沮丧的是,并非所有的产品都适合用模型。量大、稳定、少“high-low”又有多年历史的产品,模型表现比较优秀,反之它就比较无力。
简单可以记住就是,AX类的产品模型跑得是最准的。A是ABC分类中销量最大的,X是XYZ分类中变异系数或者预测偏差最小的,也就是销量比较有章可循。一年以内的产品,单月的拐点都会让模型对你产品的判断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不容易算准。
但是消费品更新迭代多发,每一两年即便不升级个配方,至少也要换个包装来点新意。所以要在系统中建立品与品之间的替代关系。借老版本的“壳”,给新版本建立模型,需要的话还得在模型上打个折。(旁白:希望大家的产品都在往上折,你懂的。)

 

photo from Unsplash.


更让人沮丧的是,也并非所有的渠道都适合用模型。电商虽然每年都有固定的节日,但是平台每年的玩法都在变,品牌获取资源的能力不一定,电商自己的计划提前期比品牌方短,竞争态势每年不同,都造就了电商更高的预测难度。

80/20原则到了电商变成95/5,爆品真的是没有“基线”的,认了吧,他们的预测应该叫“计划”,计划的时候用算法的大促预测作为输入,决策基于这个输入也必须结合品牌这次大促的策略。
决策了之后强势执行。将这个大促策略落实到爆品的销售计划上,做对应的备货计划。占据其余95%数量的那些陪玩品,可以托管给算法的大促预测,轻度运营少占时间。大头的时间我们要用来跟电商团队、代运营团队和电商平台对焦大促计划,保证信息同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促限量礼盒装,要大胆谈,保守估;报入预售商品池,从而增加前置信息以便提高预测确定性(取消预售后,寻找类似增加确定性的办法);切不可准备太多库存,谨防遗留给下次大促,影响后续新品获得的流量。
        

但是话说回来,不得不承认,当流程跑顺了,SKU成千上万,量也超大的时候,打磨适合自己的模型算法真的是竞争优势!亚马逊、京东和阿里都在这一块默默下功夫,将已经了解到的各种影响因子考虑周全,用系统“滚”。系统只要不犯常识性错误,命中率还是比较高的。我们人的工作就是识别常识错误和低质量的输入,通过流程去健全它。

有了这样的配合,“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有合适的系统,系统又能自适应地去学习,是多么美丽的一件事情啊。


END

集中看干货,就扫码买我的书
需签名可在订单中备注



收音机小姐
在幸福的大路上小跑,在计划的田野里撒欢。用最易读的供应链专业文章来关心您的生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