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书稿第二版的时候,我对内容都做了梳理和更新,接下来会在这里持续登载。如果发现是你熟悉的内容,也可以在评论里补充一句你掌握之后发挥的新实践,互相激发思考。
不少需求计划发现自己每个月都在赶各种Deadline(截止日)——月报Deadline在加班,S&O会议之前在加班,计划终调时还要加班。特别是要一大波新品计划一起涌来,促销计划“朝令夕改”,抑或财务目标大幅调整的时候,简直是周末都不够加班的呀!Deadline“紧赶慢赶”,时时奔命奔至何时?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话有所共鸣,我想说,其实你并不孤独。
为什么我总是在赶Deadline
计划新人,第一轮看,第二轮自己做师傅看,第三轮就得自己扛。三轮转下来怎么感觉没有一天有“闲情逸致”挖掘下预测软件?“算了,怎么快怎么来”。我想说,这个阶段,不仅是在预测软件上适可而止,在跟自己的“死磕”上,也适可而止。那更多的精力放到什么上面呢?
做销售预测,你不是活在真空环境,不是闭门造车。不存在不经过与市场和销售部的讨论,就能像做算术题一样精准做出的销售预测。如果那么单纯,统计软件岂不是可以替代我们了?至少可以轻松外包了吧?
所以建议新手或者公司计划职能处于初级阶段的同行,把大多数的时间花到沟通上,和市场、销售部一起做好生意计划(Business planning)。
比如从市场部产品经理那里了解更多的产品季节习性,促销关联和新品蚕食,从销售那里了解我们渠道比较“吃香”的促销,铺货的进度,竞品的动向等等。甚至问他们老板要个附近的工位,“沉浸式”配合一段时间。
提升基线预测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除了需要市场和销售部输入的新品、促销预测,对有足够历史数据的现有产品,做基线预测还是需求计划吃饭的基本功。对于销售或市场部做预测的公司,就是练就自己对预测的判断力。
如果说新人和初级阶段的公司首先要偏重沟通,那么当你能把一轮预测顺利做完,想要把销售计划做得更进阶,就需要利用科学的办法来提升基线预测的自动化程度,同时帮助我们建立可信度。
公司有预测软件,那么花点时间好好研究和利用起来,就很有必要。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消费品预测软件,都是靠先对历史数据做清洗(cleansing)。
清洗历史数据就是“削峰填谷”,即对促销、价格调整、缺货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数据偏高或偏低进行校正。花时间做好数据清洗,再结合自己的产品习性,选择适合的统计模型,才能生成自己相信的基线预测。
如果你的公司还没有预测软件,用Excel来做,那对异常历史数据进行原因批注,在校正以后的数据上再拉公式,也是帮助你做好一版靠谱的基线预测的重要“磨刀点”。
而数据清洗和原因批注,包括主数据的维护,功夫可以放到相对的空闲时间,而不是到了预测截止时间才去做。这就是时间管理中的“重要而不紧急”的任务。
会议时间卡死了你
有时候我们时间太赶是因为开S&OP会议(销售与运营会议)的时间把我们卡死。开会的时间点非常重要,最好在销售和市场部内部的生意回顾会议之后,在工厂给出订单确认之后,又要在采购计划截止时间的若干天之前。还要在销售总监不出差的时候,最好还在大老板心情平和的时候。
这样下来,我们还能考虑自己的准备时间吗?因为往往都凑不出最好的时间点。光是大老板的时间交叉一下会议室的档期,就已经把时间拍死了。
更好地计划会议的时间,先根据工作量算好对自己最合适的会议时间段,提前向大老板秘书了解大老板的时间表,先把老大全年的S&OP会议时间预定下来。早计划,占先机。如果你傻乎乎地错过了,等到预订时间的时候发现只有捡剩的时间段了,就陷入了被动。
一直赶Deadline是需求计划的使命决定的
那是不是做熟了,会议时间也很理想,需求计划就不再疲于奔命了?不一定。
“改改改,何时才是最终版?”千万不要绝望,总是赶Deadline不是怪象,往大了说,这是需求计划的使命决定的。
需求计划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一版绝对准的预测,而是保证在一个动态商业环境中,每个预测期间都交一版当前最优版。
所以很容易理解,这个动态最优本来就是没个尽头的,所以每个预测周期都要费大劲做滚动预测,以作为订货和库存管理的依据。上游也根据你们的当前决策,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去保证生意计划的如期如量达成,同时使成本可控。
这样看下来,奔命是一直要奔下去了。Deadline要赶上,又要在之前做充分的沟通、假设并获得决策,将预测和计划做到“动态最优”。
进入主动状态,做甘特图的主人
就像做一个项目管理的“甘特图”,我们可以将各步骤的deadline事先约定。Deadline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保证一环接一环都按时完成,不耽误后面的事。要让自己能遵守Deadline,很简单的道理,就要给前序步骤设deadline,并监督他们遵守。
Deadline的原则需要几个部门的负责人事先做好约定,那你就可以是这个“甘特图”的建议人。这样在任何一个预测周期,相关部门都知道自己的deadline是什么,错过的结果会是怎样。错过的责任不应该是你一个人背。
另一个要点是明确权责分工,别在别人负责的内容上太纠结。这是需要事先约定的另一块内容:各部门分别负责什么,相应地应该为什么结果负责。
权责一清,就能减少“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状况,减少为别人的不敬业买单。其间依然可以提醒对方到时不交的影响,但不是为对方的拖延和纠结没有底线。
进入主动状态。改“晓松奇谈”的一句话:市场部是负责“故事”,供应链是负责“事故”。
不管是前端的促销不济、大客户拒收,还是后端的工厂断货、港口罢工,我们在“事故”发生后知道做什么分析拿什么方案给管理层,并提供相关的成本和收益计算作为决策的依据,那么事情就会更高效地被推进。
修炼好基线预测基本功,与市场、销售和财务部充分讨论做好协同预测,我们就能提高预测质量。当预测质量受到足够认可,足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销售指标的调整的时候,就能减少因大数的调整而导致的重复调整工作。
所以,为了减少疲于奔命的状态,我们要有前瞻性, 扭被动为主动,才会日趋最佳状态。那就祝你尽快进入主动状态,不仅是自己时间表的计划员,也成为它的掌控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