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专题一|消费品企业如何做新品预测

文摘   2024-06-30 22:06   上海  
给公众号加星标,微信改版也好找
 点击上方“收音机小姐”关注公众号

整理书稿第二版的时候,我对内容都做了梳理和更新,接下来会在这里持续登载。如果发现是你熟悉的内容,也可以在评论里补充一句你掌握之后发挥的新实践,互相激发思考。

一鸣惊人抑或一蹶不振——新品能带来生意爆发,也可能带来利润巨跌;公司的品类运营真是“成也新品,败也新品”;各个零售平台也将新品作为增量的热点,争相做品牌新品首发。

而新品预测也确实比较难。这篇我们来聊聊在消费品企业,有哪些常见的新品预测方法。

新品预测常见由市场部来主导。但需求计划员和供应链经理作为预测流程的领导者,了解基本招式也非常重要。这样你才会推敲、会测算、会验证,会反应。

 

首先确认预测放在哪个环节。以精准计算出采购量为目的,根据公司情况选择Sell-out或Sell-in(Sell-in为公司售给渠道,Sell-out为渠道售出)。

如果今天你的企业有Sell-out历史销量和渠道库存,预测在更终端的Sell-out上更好。再用目标渠道库存转化为Sell-in,最后根据公司安全库存参数转化为供货量。

如果目前渠道库存数据不全或者不准确,Sell-out历史数据缺失或者缺乏监控,只做Sell-in预测也是顺应企业现实情况的一个做法。

预测在什么环节,就必须跟进在什么环节,以不断积累经验值。

提前多久提交新品预测?一般根据长周期原料或包材的要求。如果这个新品涉及新产线的建设,新仓库的租赁,提前期会更长,但颗粒度可以粗一些。

不是任何时段都一定需要SKU维度的预测,共用长周期原料和包材的SKU,早期可以合并预测,后期再做出占比拆解。

新品提前期越长,上市计划越不确定,如果能适当降低精度要求,从供应的角度给不确定一些空间,是企业供应链具备抗风险能力的体现。


铺货和对标法(Pipe-in & Bench-marking)

新品上市的前几个月,直接用铺货来计算。根据公司及渠道情况,铺货一般是1~3个月。铺货期长短取决于渠道,需要对应渠道的销售团队提供数据和假设:

该月销售支数=目标门店数*每店陈列支数*该月铺货进度

铺货之后的正常售卖阶段,用对标法(Bench-marking)参考类似品。根据功效、目标客户、渠道的类似,找到可以参考的老品。

为了完整的季节性,建议拿出老品的一整年的实际销量,除以门店数和自然日,得到每月的“单店日销”作为基数。新品和老品当然不一样,所以在基数之上,再乘以各个影响因子,比如:
  • 门店数的倍数
  • 新包装/新配方带来的增量
  • 不同容量销量的经验比

  • 涨价/降价引起的数量压制或提升

  • SKU数变化造成的蚕食或合并效应


市场信息法(Market Intelligence)

全新的产品上市,或者向全新的渠道挺进,没有可参考的怎么办?战略型的新品,可以考虑引入外部资源,比如向数据公司买数据,再乘以预估的市场份额来估算。

天猫等电商平台都开始跟品牌方有新品数据的合作,通过品类用户数据分析、小范围试卖或者样品试发来使劲积累一些经验值。

 

铺货+补货率法(Pipe-in+Replenish Rate)

没到买数据那份儿上,又没有类似品?也可以根据“铺货量+补货率”来计算,补货率可以参考销售执行程度类似的新品。销售执行程度,受同时有没有其它新品或促销影响,受有没有促销员影响,也受有没有特殊津贴影响。

 

电商渠道分开预测

季节性不同的渠道,需要分开预测。这不管是放在基线预测还是新品预测上都一样。电商的铺货速度快,爆品销量更集中,大促销量异常倾斜,需要负责电商的同事一起做新品预测,以及在上市后进行监测和及时调整,所以要分开预测。

有类似情况的渠道也一样要分开做预测。


真实需求 vs. 使命必达

有的新品背负使命,比如要贡献多少生意,才能赢回研发投资,或者需要多少需求,才能凑够生产批次达到目标成本价。

这样的情况很常见。你可以问市场部的问题是:支持这么大的上市,我们有什么媒体投入?在哪几个月?然后一起看,在这样的投入下,我们的预测量是多少?用我们前面提到的方法去做一版“去功利心”的相对纯粹的量。

然后对比管理层压下来的数量,把差距数量量化成坏货计提金额,直接算出对P&L的潜在影响,“把坏话说在前面”。如果决策者考虑了坏货风险,依然觉得可行,那这个“使命必达”就是算好了退路的理性决定。


所有这些方法中试图实现量化的因子,说白了都是假设。假设准不准,要测过才知道。刚开始这样算的时候,你拉着市场部和销售一起确认并记录在新品预测表中,讲给决策层让信息通透。新品预测的责任,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要背,才能做好。

当风险太大而假设又太模糊时,选择部分区域或客户群进行试卖,拼命先攒一点硬数据再放大规模,也是降低风险的方式。

photo from Unsplash.


新品上市后,市场部和销售部要不断跟进上市进程,积累一手数据,需求计划也要及时跟进了解。

需求计划关注这些“因子”的实际情况,不仅是为了供货上的及时反应,也是为了调优当时的预测假设,为后续的新品上市预测,积累自家的数据。积累多了就是判断力和话语权。

积累自家数据库,找到适合自己品类的方法,对管理层目标和销售数据培养自己的判断力——都没法急功近利,也没法通过本文“秒会,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从长期来讲,推进公司在产品开发阶段就考虑原料、包材甚至模块、部件的共用,将新品指标设入市场部、销售部的KPI,都对新品预测有帮助。“新品预测”说到底不是个神猜,而是计划和执行的闭环,“计划-执行-核查-纠偏”,日益精进。


END

觉得本文有用
点最后的“喜欢作者”赞赏1块钱
或者转给需要的人

集中看干货,就扫码买我的书
需签名可在订单中备注



收音机小姐
在幸福的大路上小跑,在计划的田野里撒欢。用最易读的供应链专业文章来关心您的生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