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前给儿子留下了一篇《诫子书》,仅有86字,却成为千古绝唱!

文摘   2024-10-28 07:40   江苏  

《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创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

当时,诸葛亮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以告诫和教导诸葛瞻。

这封家书不仅是对儿子的教诲,也反映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期望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他强调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重要性,倡导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在中国文化中,仅仅86字的《诫子书》被视为家教的典范,其内容和精神被广泛传颂和实践。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01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清静经》中有句话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经。”

然而,大多数人追求短暂的成功和即时的满足,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培养内心的平静。

社交媒体上的喧嚣,工作生活中的压力,都在不断地消耗着我们的精力,让身心变得疲惫和浮躁。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过度的刺激和喧嚣,最终只会让我们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行。

一个人只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内心,平静地思考,才能认清自己,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什么、应该做什么。

关于节俭,这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有言:“奢则不孙,俭则固。”

意思是说,奢侈会让人变得不谦逊,而节俭则能让人脚踏实地。

在中国人长久以来的价值观里,俭朴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大的德行,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


#02

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只有放下名利的诱惑,才能坚守内心的志向;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诸葛亮的这句话,是对儿子的教诲,也是对后人的启示。

杨绛曾在其《一百岁感言》中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一个人的眼界太小,就容易只看到眼前的得失。有些遗憾,如果放到更长的人生里去看,很可能不值一提。

淡泊宁静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

它让我们在面对诱惑时能够坚守原则,在面对选择时能够保持理智。

把目光放得长远些,把心放得更宽,别被眼前的得失所左右,别被一时的成败所动摇。

这种基于内在动力的追求,往往更能激发个人的潜能,实现更加卓越的成就。


#03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和立志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是提升自己才能的途径,而立志则是我们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没有学习,再好的志向也无法实现;没有志向,学习也会变得漫无目的。

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学习不再是一纸文凭的装饰,而是个人能力增长的必经之路。

不学习,就意味着停滞不前,被时代的洪流所抛弃。

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思维的锻炼,对视野的拓展。

它让我们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中,拥有适应和创新的能力。


#04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冶性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过于放纵自己,懒散消极,就无法激发自己的精神,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而如果一个人总是冒险行事,急躁不安,就无法培养出良好的性格和品德。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会自律。

空怀壮志,却又不思进取,既痛恨自己懒惰拖延,又沉迷于眼前的安逸。

最后玩不尽兴也睡不踏实,直到年纪越来越大,回头看看过去,心里只剩下满满的后悔和无奈。

只有当你自律的时候,才是发自内心想要去改变的时候。

没有人督促,也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需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

不要把严于律己当成儿戏,要明白:每一个神采奕奕的人,背后都是踩着刀尖过来的。

延伸阅读

嵇康临死前给孩子留下了一篇《家诫》,字字珠玑,流传千古

权谋奇篇《度心术》,千古不传之秘,句句哲理

千古奇文《座右铭》短短100字,说透为人处世原则

400年前的处世奇书《智囊全集》,道尽人生大智慧


❤点个关注,防止迷路❤

池鱼碎笔
为中华文化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