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奇典《化书》句句精辟,穷尽世间变化之理

文摘   2024-11-14 07:40   江苏  

《化书》是五代时期谭峭的惊世之作,它不仅是一部哲学巨著,更是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

它以“化”为核心,揭示了万物流转不居的宇宙真理。

书中的“太虚”概念,被后来的哲学家张载所沿用,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哲学命题,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化书》以其“一切皆化”的自然观和小农平均主义的社会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唯有顺应变化,修身养性,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生命的飞跃。


#01

天地盗太虚生

人虫盗天地生

虫营虰盗人虫生


天地从“太虚”中汲取能量,转化而生万物;人类依赖天地而生,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虫营虰寄生于人,盗取人体的养分以维持生命。

每一个生命都是宇宙大化的一部分,没有哪一个生命可以独立存在。

从太虚到天地,从天地到人类,从人类到虫营虰,万物都在不断地转化。

这种转化并非单向,而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我们从虚无中来,最终也将回归于虚无。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度,而在于其质量和深度。

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价值,这才是每个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02

虚无所不至,神无所不通

气无所不同,形无所不类


虚,无处不在,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包容了一切有形的事物,使得万物得以存在和变化。

神,是宇宙中的精神力量,它超越了物质世界的限制,贯通万物,使得万物能够相互感应交流。

气,是宇宙中的生命力,赋予万物以活力和生机。

所以说,万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03

目所不见,设明镜而见之

耳所不闻,设虚器而闻之


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借助镜子就可以看到;耳朵听不到的声音,借助中空的器物就可以听到。

人的感官能力是有限的,眼睛和耳朵只是接收信息的工具,真正决定我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的是我们的意识。

所以,不要被感官所局限,要超越物质的表象,去探索和理解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


#04

射似虎者,见虎而不见石

斩暴蛟者,见蛟而不见水


射虎者眼中只有虎,斩蛟者眼中只有蛟,这种专注使得他们能够超越环境的干扰,集中于目标本身。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专注地做一件事,胜过敷衍地做很多事。

真正的高手,都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把它们花费在哪里,收获就会在哪里。

专注于当下,才有机会把握未来的人生!


#05

游云无质,故五色舍焉

明镜无瑕,故万物象焉


游动的云没有固定的形态,因此能够包容各种颜色;明亮的镜子没有瑕疵,因此能够映照出万物的影像。

这句话通过“游云”和“明镜”这两个意象,阐述了道家哲学中“虚”与“实”的关系。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不要过分依赖自己的感官和经验,要虚心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


#06

有言臭腐之状,则辄有所哕

闻珍羞之名,则妄有所咽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听到关于臭腐事物的描述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恶心,想要呕吐;

而当听到关于美味食物的名称时,会不由自主地分泌唾液,想要品尝。

人们对于负面信息的敏感和对物质享受的渴望,往往超越了理性的控制。

大多数人为了追求物质上的奢华,不惜牺牲精神上的自由和宁静。他们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相反,那些注重精神追求的人,即使物质条件简朴,也能活得从容和快乐。


#07

能均其食者

天下可以治


在古代,食物是生存之本,分配不均则民心不稳,社会动荡。

治国之道,在于以民为本。

古人云:“王者以我欲救人之欲,以我饥求人之饥。”

一个国家的治理,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法律和制度,更应深入到民众的基本需求和情感共鸣。

管理者若能体会到民众的饥饿与渴望,那么国家的治理自然水到渠成。

延伸阅读

传世奇书《器经》,以器言道,发人深省

《忍经》中说,能忍之人,则万事可成!

药王孙思邈养生奇文《福寿论》,说透人生祸福夭寿

药王孙思邈《养生百字铭》:最顶级的养生是养心


❤点个关注,防止迷路❤

池鱼碎笔
为中华文化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