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养生奇文《福寿论》,句句哲理,说透人生祸福夭寿

文摘   2024-10-31 07:40   江苏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药王”。他的“大医精诚”的理念,强调医生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精湛的医术,至今仍被医界奉为圭臬。

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他:“凿开经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宋徽宗更是敕封他为“妙应真人”,体现了他在道教中的崇高地位。

《福寿论》,是其关于人生祸福夭寿的哲学论述,被收录在《正统道藏》“正一”部。

通过对福寿的探讨,孙思邈传达了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01

福者,造善之积也;

祸者,造不善之积也。


行善积福,是人生的黄金法则。

普通人往往短视,忽略了善行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殊不知,每一次善举,都是对未来的一笔稳健投资,或许不会立即兑现,但最终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馈于你。

所以古人云:“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种善因得善果,善良的心田,一旦耕耘,便能惠及长远,甚至福泽子孙。

而为恶招祸,是自我毁灭的捷径。

恶行如同毒药,腐蚀心灵,带来的只有崩溃。

每一次的恶行,都是对未来的一次透支,它或许不会被立即察觉,但终将以无法预料的方式反噬。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警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恶行,它们是通往灾难的第一步。


#02

鬼神盖不能为人之祸,

亦不能致人之福,

但人积不善之多而煞其命也


命运并非天定,祸福并非神赐。

在孙思邈的视野中,鬼神不过是人类内心的投射,真正的祸福之源,在于人的行为与选择。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这不是迷信,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我们总习惯于将不幸归咎于命运的不公,却忽视了自身行为的因果链。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每一个“不善”,都会悄无声息地积累,直到有一天,它们汇聚成一场风暴,摧毁了我们本可以更加美好的人生。

善良和正直,远比投机取巧更能带来持久的幸福和安宁。


#03

信人保其信而静守也

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

士人谨其士而谦敬也


信人之道:坚守诚信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诚信是立身之本,一旦失去,就如同破碎的镜子,难以复原。

诚信之人,如静水深流,不张扬却深邃。

在商业交易、人际交往中,言行一致,心怀坦荡,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

仁者之心:廉谨为本

仁者之心,宽广如海,包容而深远。以廉谨为行为准则,不为私欲所惑,不为名利所动。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仁义之人或许卑微如尘土,但绝不会扭曲如蛆虫。

士人之仪:谦敬相待

士人,以谦逊和恭敬为行为的标杆。

他们知道,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高谈阔论,而在于倾听和学习。谦逊让人保持开放的心态,恭敬则是对他人的尊重。

“卑以自牧,含章可贞”,强大,不是优越感的体现,而是自信与谦卑。


#04

其祸日多,其寿日促

金之得盈,福之已竭


当一个人积累的祸害越来越多时,他的生命也随之缩短;当他的财富堆积如山时,他的福气却已消耗殆尽。

非分之财,看似是一条捷径,实则是通往毁灭的不归路。

财富本身不是罪恶,但其实是把双刃剑,能让人生活舒服,也能成为枷锁。

关键在于如何驾驭。

厉害的人,不会被财富蒙蔽双眼,而是将其作为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工具。

财富的积累不应以牺牲道德和健康为代价,这样最终只会带来空虚和灾难。


#05

道德日全

不祈寿而有福

不求寿而自延


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邻”,道德的光辉能够吸引好运,而无德之人则如同无根之木,难以长久。

一个人如果能够在生活中实践善行,那么他自然会积累幸福;如果能够修身养性,那么他自然会延年益寿。

孙思邈认为,道德的完善是幸福和长寿的根本。

在他看来,道德不仅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更是个人内心平和与健康长寿的关键。

道德的修养能够使人心态平和,减少内心的贪婪和焦虑,从而达到身心健康,自然就能享受到幸福和长寿。

延伸阅读

邵雍名篇《养心歌》句句经典,值得每个人读上100遍!

权谋奇篇《度心术》,千古不传之秘,句句哲理

千古奇文《座右铭》短短100字,说透为人处世原则

修身第一书《省心杂言》,句句精辟充满人生智慧!


❤点个关注,防止迷路❤

池鱼碎笔
为中华文化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