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奇书《坐忘论》,修身养性,经典必读!

文摘   2024-10-30 07:40   江苏  

《坐忘论》是一部在道教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修道明理著作,其内容主要围绕修道的七个步骤和层次展开,即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

该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坐忘收心、主静去欲来实现与道合一的境界。

坐忘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颜回向孔子描述了“坐忘”的体验:“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意思是,通过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耳目,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是所谓的“坐忘”。

《坐忘论》的作者身份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该书由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所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由道士赵坚所撰。

现存版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七阶《坐忘论》,另一种是形神《坐忘论》。

七阶《坐忘论》强调通过七个阶段的修炼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而形神《坐忘论》则更侧重于形神俱妙,主张性命双修。

这两种版本的《坐忘论》在修炼方法和理论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和与道合一的终极目标。


Vol.1


《坐忘论》中提出了七个修道步骤,不仅是对道教修炼过程的具体阐述,也是对人在心灵和行为上的要求。

“信敬”为修道之本,信仰是接近道的基础。

书中说:“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对道的信仰和敬重是修道的起点,也是修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断缘”是指断绝世俗的纷扰和欲望,这是修炼者脱离世俗,开始内修的重要步骤。

“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通过减少外在事务的干扰,修炼者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内心的修炼。

“收心”和“简事”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平静和生活简化的重要性。书中指出,通过简化生活和减少欲望,修炼者能够更接近道的本质。

“心乃合道”,心灵的集中和简化是与道合一的关键。

“真观”则是对修炼者洞察力的培养,要求修炼者以真实的视角观察自我和世界,超越表象,认识到万物的真相。

“真观者,照见本性”,通过真实的观察,修炼者能够洞察到自己本性与道的一致性。

“泰定”和“得道”代表着修炼者达到内心的极致宁静和最终与道合一的境界,是修炼过程的最后两个阶段。

《坐忘论》中描述这一境界为:“形同槁木,心若死灰”,意味着修炼者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达到了与道合一的境界。


Vol.2


坐忘,或者说冥想和内观。这种方法要求修炼者“安坐,收心离境”,即通过静坐来收集散乱的心神,远离外界的干扰。

在修炼过程中,修炼者需要“不着一物”,即不让任何外在的事物影响内心,以达到“入于虚无”的状态。

《坐忘论》中提到:“心于是合道”,说明通过坐忘修炼,修炼者的心灵能够与道相合,实现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坐忘修炼的核心在于“主静去欲”,即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消除欲望来接近道。

所以文中强调:“境为心造”,意味着外在的环境是由内心所创造的,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才能超越外在环境的限制。

此外,《坐忘论》还提出了“与道同身而无体”的概念,这表明修炼者在坐忘修炼中不仅要实现心灵的净化,还要达到身体与道的和谐统一。

通过这种修炼,修炼者最终能够“形同槁木,心若死灰”,进入一种超越生死,与道合一的境界。


Vol.3


《坐忘论》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文化的交融。它不仅吸收了道家的老庄思想,也融合了佛教的止观学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多元并存的特点。

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坐忘论》提供了一种减压和自我疗愈的手段。通过坐忘修炼,我们可以暂时放下世俗的纷扰,回归内心的宁静,从而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延伸阅读

邵雍名篇《养心歌》句句经典,值得每个人读上100遍!

权谋奇篇《度心术》,千古不传之秘,句句哲理

千古奇文《座右铭》短短100字,说透为人处世原则

修身第一书《省心杂言》,句句精辟充满人生智慧!


❤点个关注,防止迷路❤

池鱼碎笔
为中华文化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