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是北宋末年成书的一部道教典籍。据《宋史·艺文志》记载,该经典可能与宋代李昌龄有关,但具体作者不可考。
其基本思想源自道教,与张道陵的《老子想尔注》有相似之处,皆是强调“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文章的核心内容在于阐述“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提倡人们遵守道德规范,止恶修善,以期自利利他。
因此,它鼓励世人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以此来求得长寿。
#01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人的命运,并非天定,而是行为的直接产物。
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未来走向,主要是看你怎么选择。
善行虽小,却能积沙成塔,汇聚成福;恶行虽隐,却如蚁穴溃堤,终成祸根。
所以古人教育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社会里,善恶的界限其实异常清晰。它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在于日常的点滴。
是对弱者的一次援手,还是对困境中的一次冷漠?是诚实守信,还是欺骗背叛?
这些选择,虽在一念之间,结果却天差地别。
每一个小小善举,都是对未来的一份投资;每一次的恶意行为,都是对幸福的蚕食。
命运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书写的。善恶的选择,如同种下的种子,最终会开花结果。
#02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和道义。
行善之人,必须辨明是非,坚持正道;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应保持诚实与正直。
世界很复杂,难免会被利益蒙蔽,被欲望驱使。但记住,每一次行为,都是对自己内心的考验。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每一次的善行,都是对自我价值的投资;每一次的恶行,都是对自我灵魂的消耗。
#03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对他人的不幸应当表示同情怜悯;对他人的善行应当赞美支持。
在古人看来,悲悯之心是人之常情,所以《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
在现代社会,面对他人的困境,我们更应主动伸出援手,而不是置身事外。
很多时候,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之举,往往能够为那些身处黑暗之中的人带来无尽的温暖与希望。
#04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不要放大他人的缺点,也不要炫耀自己的优点;阻止恶行,赞扬善行,把多的推让他人,自己则取少的部分。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为了一己之私揭露他人的短处,以此来抬高自己,这样的行为,最终只会引来更多的敌意和孤立。
#05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在面对侮辱和不公时,保持冷静和克制,不以怨恨相对;
而在得到荣誉和宠爱时,保持谦逊和警醒,不因一时的得意而忘形。
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在逆境中不失志,在顺境中不骄躁,这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真正的强大,不是在胜利时的欢呼,而是在失败时的从容。
#06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最上乘的布施是行善不为人知。
布施给他人的恩惠,不要期待回报;赠送给他人的财物,也绝对不后悔。
后悔是一种自我消耗,它不仅无法改变过去,还会阻碍我们向前看。
从每一次善行中自省,无论结果如何,都能从中汲取经验,然后继续前行。
#07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
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你的每一个念头,都会吸引相应的能量。
善念吸引正能量,恶念引来负能量。
善念的传播,能够引发连锁反应,一个人的善行能够激发周围人的善意,形成正能量的循环。
而恶念都是潜在的灾难,足以引发连锁的悲剧。
#08
吉人语善、视善、行善,
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凶人语恶、视恶、行恶,
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善良,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它不受时间限制,不因生命终结而消失。
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无私的帮助,都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而恶行,是自我毁灭的开始。
恶行的积累,如同不断堆积的炸药,一旦引爆,不仅伤害他人,还会反噬自身。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警醒,避免恶行的滋生和蔓延。
延伸阅读
❤点个关注,防止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