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年7月4日至8日,我们十五位学习者在泉州共创了一所度日如秒、有情绪的学校。虽然这所学校线下存在的时间只有五天,因由这所学校所创造的学习却是无限的。
这是一个涌现与生长出来的故事,由生长时刻、学习札记、成长故事三部分构成。此篇为第二部分“学习札记”。
自由小学生长记
这是一个奇奇怪怪的学校。
这是一个用五天时间建成的学校。
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欢乐的学校。
这是个自由的学校。
这是一个我们自己喜欢的学校。
这个学校是你可以自己选你自己今天想上什么课。
这个学校你可以自己去学习一周后给大家分享学习结果。
这个学校是我们学习五天的学习结果总结出的。
这个学校可以有:电玩课,名人课,自然课,考古课,探访课……等可有趣的课堂。
欢迎来到自由小学!
以上是四年级学习者鸿铭对自己参与创办的自由小学的介绍。作为这个小组的成人协作者,我像极了童诗里的那个小妹妹:
游戏
(中国台湾)詹冰
“小弟弟,我们来游戏。
姐姐当老师,
你当学生。”
“姐姐,那么,小妹妹呢?”
“小妹妹太小了,她什么也不会做。
我看——
让她当校长算了。”
作为这个小组唯一的大人,我真心觉得他们创造了一所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 、show not tell(展示而不是灌输) 、People first (以人为中心)的未来学校。那么,这样的一所学校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1
用行动打破对学习的偏见
这所学校的创办从自主分组开始。在往常的学习经历里面,分组这件事往往是由老师分好,学习者没有选择的权利。老师可能会担心如果让孩子自己分组,他们会直接按性别、年龄大小、熟悉的人一组,而这些在老师的理解里往往是限制学习的因素。
而在这所我们要共创的自由学校里,我们相信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能力创造好的学习体验。我们更相信学习者会从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体验出发去考虑如何分组,而不是如我们所担心的那样。
因此,在分组前,我们邀请所有学习者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分组?
他们说:“为了更自由的学习。而自由不是毫无设计毫无准备的。”
在确定了每位学习者是理解与接受分组学习后,我们设定了一个初始设置:每个小组至少五人,最多十人,并且每个小组至少要有一名成人学习者。
接下来我们邀请学习者主动作为主题学习的发起者,主动分享在这个五天的学校里想要发起怎样的学习,每位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学习小组。炜昊、郑辰、子涵都发起了学习小组。结果除了发起者,几乎所有的学习者都蜂拥挤向了炜昊,要和炜昊同一个小组。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没有一个小组可以发起成功,因为要么人数太少、要么超出人数、要么没有成人学习者而导致组队失败。这个过程,也是一次真实而复杂的学习。
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对话、讨论、澄清表达、邀请、拒绝中完成了分组。我们小组是鸿铭主动站出来当发起人,晨曦主动加入了鸿铭组后,又主动发起了邀请。邀请小米、冒冒、宇宸加入。组完队后,鸿铭极为失落。因为队友两个是一年级的、一个是二年级的。鸿铭觉得年纪太小了,学习会跟不上。因此,他主动找到晨曦和燕斌沟通想要换组。
一开始晨曦和燕斌也觉得年龄差距太大可能会影响学习体验,因此鼓励鸿铭可以主动去和小组沟通更换小组。鸿铭也表示同意,等合适的时间就去沟通。(因为分小组的正式学习第二天才开始)
第二天学习计划会结束后,我发现鸿铭还是没有提出更换小组,于是主动问他:“你还需要换组吗?我们要出发了,你可以在出发前就去沟通。”鸿铭说:“算了,我还是留在这个小组吧。”
我一开始有点好奇鸿铭的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从第一天的失落到第二天的积极参与。回顾了第一天的学习故事,分完小组后,夜游泉州前,我们在民宿的门口开了个站会。这个站会的发起背景是:我看见了孩子们围在前台为家人挑选礼物时,前台工作人员表现出的不耐烦态度。还有孩子们围在桌球旁,总有几个年纪比较小的孩子轮不到玩不上。
于是,我和大家分享了我在一楼的看见。我问大孩子们是否有感知到弟弟妹妹们也想要打桌球。大一点的孩子回答说:“我们担心她们不会大,台球杆可能会撞到人也很危险。”我又继续问:“平时的生活里,你们喜欢权威的大人吗?”孩子们都说:“不喜欢。”我又继续追问:“那你们觉得你们因为担心弟弟妹妹们不会打或者会受伤而忽略他们也想要玩的需求,这像不像跟你们说“吃冰淇淋会拉肚子所以不能吃冰淇淋”的大人呢?”
紧接着我继续和他们分享:“我分享这一点我的看见并不是说你们做得不够好。实际上刚才我看见了你们做得好的地方,你们会提醒弟弟妹妹要注意安全,会提醒他们可以去玩其他的游戏。但是我们还需要刻意察觉自己是否有因为年龄、力量的悬殊而无意识的占有优势。我们可以更多的自我察觉自己不喜欢被对待的方式,我们是否也在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在对待别人。所以在接下来的营会,我们可以多一些感知多一些刻意练习。让我们的关系更加平等一些。年纪小的你们也可以更加勇敢地表达自己想做什么。”
在这个站会上,无关年龄,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地聆听。也是在这个站会结束后,我又提醒了一次鸿铭你可以去沟通下换组。这一次鸿铭给我的回答是:再等等。
我想鸿铭是从此刻开始转变的。而且他选择了从自己开始行动,他选择了打破对年纪对学习的偏见,主动地推动整个小组的学习。
7月5日鸿铭的学习故事
今天一早我起床吃早饭和晨诗,然后我们来三楼给昨天复盘,接着我们要开始分组讨论主题。晨曦问我是否要换组?我说算了吧!可我刚说完我就后悔了。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我一咬牙,接受了现实。这时我有一点失落,可当我开始讨论时,我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勇敢地接受了这个组。然后我就开始带大家一起学习加讨论。我一开始还看不起这个组,以为会拖累我,可不过一会儿,我就被啪啪打脸。这些组员一个个学习思考能力都很强。组员的优点:小米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感受;冒昌乐于想像和观察,可是不爱表达出来;甘宇宸他的安排能力和领导能力很好,我感觉他是三年级的水平,只是有一点天马行空。
而打破这份学习偏见的不只是鸿铭,还有一年级的宇宸、小米和二年级的冒冒。在整个学习的过程里,他们从不因为自己年纪小而表现出“我不会,你帮我”或者拒绝思考、放弃参与。每一轮表达,她们虽然说的不多,但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比如宇宸会在每一次学习成果整理的时候,问我可以用立体的方式来呈现吗?因为宇宸更擅长做手工。小米和冒冒每一次都会积极地认领角色和工作。每一次确定学习主题时,他们会勇敢地说出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投票的时候他们会倾听每一个主题背后的学习故事,然后慎重地透出自己的一票。更重要的是,这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不是因为有年龄大的鸿铭而是因为有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学习者的参与。也是这群孩子的行动让我重新思考,混龄学习的价值所在。年龄跨度太大的确会给学习带来一些挑战,但它所带来的价值超乎挑战。因为混龄的学习让我们都有机会学习聆听、打破偏见,走向更加平等的学习关系。
2
在学习工具的支持下高效学习
从小组第一次确定学习主题开始,鸿铭就开始利用学习工具推动着整个小组的学习进程。小米、冒冒、宇宸也非常积极地回应着小组的学习进度。
第一天我们头脑风暴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小米提出了想要探究各种各样的树、鸿铭提出了想要研究昆虫、购物,而冒冒宇宸则表示什么都可以。面对三个主题,我们又利用了决策的工具卡,通过投票最终确定了将树和昆虫整合成自然主题。
接下来他们开始一起借学习计划卡用故事讲述的形式确定了一天的学习计划:作为一个可以主宰学习的自主学习者,我希望可以通过探索自然(昆虫和植物)让好奇的我们有一个阴晴不定的学习故事。我们可以在这个学习故事里获得理解生命与尊重生命的能力。
一起整理故事的过程,也是小组集体思考的过程。他们会因为一个词而不断追问和澄清,比如当提出“阴晴不定”时,他们会问为什么是阴晴不定。是因为学习的体验不可能一直是美好的体验,我们可能遇到挑战,而这些起伏不定的情绪就像阴晴不定的天气一样。
整个讨论的过程,我真的就像个什么都不会的大人负责帮他们记录着。以至于到了学习角色的分配时,他们都有了角色,而我被他们安上了“大人”的角色。他们说:“大人也是一种角色,大人就是一种角色。”
这一天,因为有了充分的学习讨论和完整的学习计划,我们的学习特别的顺畅。当完成学习成果的整理时,鸿铭说太有成就感了,小米说真是高效的学习。
3
自由小学的专业教研组
混龄的学习会影响学习的质量或深度吗?这不只是鸿铭一开始所担心的问题,也是作为老师所好奇且需要去验证的问题。这个小组的讨论,看上去并没有特别热烈。因为小米、冒冒、宇宸他们三个表达的内容并不会特别多。可是,他们每一次的学习计划会,总让我感受到了深度。
第一次是在设定学习目标时,小米说我今天的目标是至少认识十种树。鸿铭思考了一会追问:“你的认识是指什么呢?我觉得这个词需要澄清一下。认识是指知道树的名称呢还是指可以描述出树的形态还是深入研究它呢?如果是深度研究的话,研究一样东西可能都需要好几年,那这一天认识十种树是达不到的。”小米认真地思考了一下说:“嗯,我改成五种。”
这个对话的场景,让我特别的震撼。因为这样的对话,更多是发生在老师做教学设计的过程里。我们需要去定义什么是教学目标、目标的合理性以及如何描述一个教学目标。而他们竟然用如此轻松的对话就理解了学习目标。
当他们完成这一次对话,我追问:“为什么我们要设定学习目标呢?是因为工具卡上有这一项我们就照搬吗?”
鸿铭说:“当然不是,设定学习目标是为了学习复盘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检验的参照。可以更多维度的评价我们的学习结果。”
当讨论到学习工具时,宇宸提出我们需要一个昆虫盒。鸿铭又追问:“昆虫盒真的需要吗?我们的学习目标不是为了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吗?那我们去自然里观察可以捕捉昆虫吗?”
于是,我们讨论到了昆虫盒不一定等于直接捕捉带走,可能是捕捉观察然后放生。同时延伸到了,自然观察有什么原则需要注意的。那一天,小学的学习成果产出之一是自然观察的指南。
类似这样的深度讨论,几乎发生在每一次的学习计划会和学习复盘会上。我们讨论了“至少”和“最多”引用在学习目标里如何引用;讨论了如何透过桥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整理了洛阳桥的历史和结构……
4
在相信中看见彼此支持彼此
宇宸是这个小组年纪最小,也是第一次独立参加这样的自主学习。因此,在这次的学习里他正在尽情地体验着自主管理金钱的掌控感。在每一天的学习里,他都会买很多的东西,花很多的钱。当然这个“很多”是个相对概念,是相比于鸿铭、小米、冒冒。他们三看见了宇宸的买买买,会去提醒他要合理消费。有一次我们在七北疯烧仙草店里休息,孩子们再次提起了这个话题:为什么宇宸会那么喜欢花钱呢?他们发起的讨论是为了支持宇宸学会与钱相处,而不是为了评价他。在他们的讨论里,我也看见了他们相信宇宸可以学会和钱相处,首先它需要去经历。鸿铭分享了自己第一次管理钱的经验,也是一次性花光了它。冒冒和小米则是分享了自己因为有上行走课的经验,所以自己并不会乱花钱。而宇宸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他说,这是我第一次这样拿着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且我还担心我钱没花完,我爸爸要把它收走。
冒冒说:“犯错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从中学习。”我们都相信,宇宸会在这一次的经历中获得成长。
有一天,老师发现宇宸的黑眼圈特别重。于是那天早上特意让宇宸睡得晚一些,也没有去叫醒他。我们直接开启了计划会,孩子们会提醒:“老师,宇宸为什么还没有来?我们也需要倾听他的想法。”
哪怕是年纪最小,他的每一个想法和意见都同等重要。
五天的时间,如孩子所言,度日如秒。这是一所很快很快的学校,我相信这也是一所很远很远的学校。这五天的经历会陪伴和支持我们有力量走很远很远的学习之路。
二、燕斌组:高缜、天天、郑辰、子涵
1
流动的团队角色支持孩子的发展
在每一天的学习计划会上,孩子们都会选择当天自己在团队中承担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意味着将会有不同的经历和故事在孩子身上发生,也可能会支持孩子发展相应的角色能力。
在营会第一天的分组中,郑辰作为学习主题的发起者,提出了“了解泉州的历史和名人”的学习主题,燕斌、子涵和高缜都陆续加入了这个学习主题。郑辰作为学习主题发起人,在小组讨论选人的环节中郑辰有作为团队领导的意识并主动承担了这一角色,在大家因为犹豫而中止讨论时,郑辰问:致远、天天和畦荣你们想要谁?
在选人环节,致远再一次拒绝了被选择,而后天天主动站出来说“我来吧”,加入到了团队中。在晚间协作者复盘中,我们提到天天是会在团队遇到困难时站出来的那个人。于是我打算在第二天的学习中支持天天成为团队的PO,让天天在发挥其本身能力的同时通过自己更多的承担快速地认可并真正地加入团队。
在第二天学习计划会上,天天根据自己上一期泉州营的经验,快速地发起了学习地讨论,确定了当天的学习内容为“泉山门考古”。在团队角色讨论时,天天说:我能做的就是出点主意。在PO角色下的天天,出发前组织大家集合,午餐吃肯德基时组织大家讨论点餐方案。下午来到西街,由于天天本身的张力,他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在这个时候郑辰在一次成为了团队“隐形的领导者”,在关于“是否需要自由时间去完成心愿清单?”“面对不定的天气是该继续学习还是回民宿”的站会中,郑辰都作为重要的组织者在推进团队的学习。
在第一天高缜一开始基于自己的学习兴趣提出了自然的学习主题,但这一提议可能没有被听到。在分组中高缜一开始选择加入了炜昊发起的科技主题,第二轮高缜选择加入了郑辰发起的人文历史主题学习。在第一天对高缜的观察中,协作者推测“高缜可能还处在一个相对克制的状态,当自己提出的学习主题没有被听到后,高缜选择先退一步“。到了第三天,高缜主动认领了PO的角色,在那一天的学习中高缜给大家道路,和燕斌一起为大家处理安踏空间的预约问题,组织大家讨论博物馆学习计划。在小组复盘中,高缜说到“自己有一点点的感受到自己作为PO的角色。一个是在因为安踏982创动空间不能去发起的站会中,一个是在博物馆参观计划的站会讨论中。”角色感也让高缜更加关注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在晚间的大复盘中,子涵和郑辰作为团队的故事官主动举手分享团队的学习故事,高缜提议大家都上台。在发言的过程中高缜还问坐在台下的天天有没有要补充的内容。角色带给高缜的确认感,促使高缜第四天继续主动担任了团队的PO。
到了第五天,我们没有学习计划会也没有讨论团队角色。但孩子们都默认了自己和他人身上的角色。高缜组织大家准备学校展的小组展示,轮到小组展示前,高缜告诉天天把大家带下来自己先下楼准备;郑辰遇到团队资金的问题也先去找高缜商量。
在团队中还有一个角色是财务官,负责小组每天的团队经费。在第二天小组复盘中,我们明确了财务官的工作有:管钱、记账、报销、理财。
在小组学习的三天中,郑辰每天都积极地认领财务官。在第三天小组复盘结束后,我提议去吃四果汤,子涵、高缜和郑辰都决定一起去,天天不想去。
那个时候已经将近傍晚五点了,我说:我如果吃了四果汤等下我就不想吃晚饭了。
高缜说:“四果汤可以当作我们的晚饭。”
如果我们吃四果汤当晚餐,那么没有去的天天的晚餐怎么解决,经费又该如何算?
于是我提议:“我觉得我们讨论一下什么情况可以花团队经费。”
作为财务官的郑辰说:“我们有五个人,如果有三个人都想要吃这个东西的话就可以花团队经费,如果只有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要的话,就花自己的钱买。TA也可以买之前问问大家要不要一起吃,如果有三个人要就可以买。”
到了第四天,子涵想要当财务官,郑辰还想继续当财务官,他认为自己已经做了两天了,更加有经验。但高缜和我把票投给了子涵,我们都想让新手试试。宣布结果后,郑辰问:“为什么不能有两个财务官?”
我让郑辰和子涵两个人商量这件事:是不是需要两个财务官,如果需要他们俩如何协作。之后征郑辰告诉我们:有两个财务官,他更有经验负责支持子涵。
之后他们又有了新的分工,子涵负责交通部分的支出,郑辰负责剩下的。当子涵提出没有零钱付车费怎么办的时候,郑辰说你可以去店里换。
我们相信孩子有他们的优势力量,在团队的协作中,孩子能够通过角色体验或是习得相应的角色能力,就像郑辰作为学习主题的发起者会在关键时候站出来,推动协作;高缜在PO的角色下发挥了自身的领导了,在大团队中也在积极解决一次次的张力和冲突;子涵作为故事官,每天的大复盘总是积极举手分享我们的学习故事;天天调动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为大家提供了学习的思路。
2
做中学:在决策中学习如何决策
每个孩子都有一份学习工具卡支持孩子们在营会中的学习,第二天我们用“学习计划卡”来复盘当天的学习并且建构了我们的团队——讨论作为一个学习团队,我们共同的学习愿景是什么,我们的学习工具、方法有哪些,团队中又会有哪些角色。
在第三天的学习计划会上我们用到了“如何决策”工具卡,确定了要去安踏982创动空间学习。但在看到当天的预约已经基本满员了之后,我们快速发起了新的站会讨论当天的学习场所。在站会中我们一次次的表达-提问-澄清-确定决策机制-做出决策,经过三轮的表达最终确定去到闽台缘博物馆进行学习。
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学习到了如何决策。在闽台缘博物馆中,孩子们决定先逛一个小时再来讨论后面的计划,于是在一个小时学习结束后我们又进行了两次站会——继续学习还是先离开博物馆吃午饭?如何快速地进行学习?在这两次讨论中,高缜和郑辰都提醒要先确定决策机制是什么。
在第三天的学习计划会中,天天提到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有“实践”。在复盘当天的学习中,学习决策也是孩子们在实践中学到的。
3
这是一次平等的、
通过对话学习的、自由的学习协作
第四天晚上,我们小组进行了团队协作的复盘,聊聊我们感知到的团队协作以及协作张力。
在孩子们分享的故事和关键词中,我们感受到这是一次平等的、通过对话学习的、自由的学习协作。
郑辰提到的关键词是“有对话的”。他提到我们在餐厅中看到了店里的卫生评级是B而由此展开了每个人购物经历的分享,以及“为什么大公司在意自己的评级和服务而小店铺不在意”的讨论;我们看到餐厅老板只有一只手臂而想到了我们身边各种“神奇的人”。
通过对话学习是我们小组的学习风格,随时随地、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进来,这也回应到了我们期待获得思考的能力这一学习期待。
高缜提到的关键词是“没有老师的”,通过孩子分享的故事,我们将它换成“平等的”。高缜“吐槽”我两次带错路,感觉事情都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的而不是老师说了算;子涵说可以直接叫燕斌,不用叫老师。
作为协作者,我会担心成人“天然”的权威会阻碍孩子的表达和学习。因此我只有在学习计划会、复盘会和站会中站出来成为组织孩子去讨论,外出学习的过程中尽量“摆烂”。
子涵提到的关键词是“自由的”,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我们在西街的两次自由时间,每个人自由行动,时间到了就回到指定的地点集合。在自由的时间里孩子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高缜担心郑辰”的故事——第二天下午西街的天气一会儿暴雨一会没雨。孩子们都由想要买的东西,子涵想要棉花糖,天天想要买怀表,郑辰想要买前一天晚上看中的石狮子。于是我们有了半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去完成自己的心愿清单。
一开始郑辰、天天和高缜一起去到玩具店陪天天买怀表,之后郑辰(没有带伞)独自行动去买石狮子。快到集合时间的时候,郑辰还没有回来,没有伞也没有电话手表,高缜撑着一把伞站在我们集合点的路上,不断地往郑辰离开的方向看,说“郑辰怎么还没有回来”,故事的最后郑辰举着一把店铺老板送的雨伞回来了,我们把高缜对郑辰的担心和关心都告诉了郑辰。
我想孩子们之所以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不仅仅是自由时间,还有在自由的时间里会涌现出更多的故事。而这也回应到了孩子们期待的学习故事是情绪丰富的、活的。
4
在相同的体验中孩子们在上不同的“课”
第三天我们去到了闽台缘博物馆。在大团队复盘中,子涵、郑辰和高缜都上台分享了我们组的学习故事。在晨曦问到:你觉得你们组今天上了什么课时。郑辰说了名人课,高缜说上了历史课,天天站上来分享了自己在博物馆里看到的荷兰军占领台湾的故事。
那一刻,我看见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样子——尽管每个人都在同样的场景中,可能有着相同的经历,但每个孩子感知到的自己的学习是不一样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的学习节奏和自己的学习收获。就像今天我们都是在闽台缘博物馆,但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在上不同的课。
每个学习者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兴趣、方式和需求也是不同的。尽管当时孩子们说自己所上的“课”,但这背后体现出的是每个孩子对自己作为独一无二学习者的感知。
三、孟雪组:炜昊、致远、畦荣、杨竣
1
在一家运动馆我们可以学习什么?
早上孩子们提出今天是运动的主题是非常兴奋的,于是我们带着期待的心情向安踏创动空间出发了。在到达场地之后孩子们发现还不能进去,虽然我们在网上查到的时间是9点半,但在现场工作人员提示我们要10点才能进去。来到场馆后,孩子们发现只有攀岩和滑雪体验的项目有开放,其余的均已关闭或者不向普通民众开放。从这里开始,已经有些问号在我们心里了。接着我们想要去体验已经开放的项目,可是......我们依然遇到一些问题:一位成人只能预约一个项目、项目只在固定时间开放、需要监护人在场,等等。我们遇到了很多阻碍,但是只解决了一部分。下图是我们在结束运动馆之后做的复盘,有感受也有事件。
就是在这样的真实的经历中,我们和孩子一起去拥抱变化,去面对这些不确定,然后通过事件去洞察为什么,这些是我们的学习,也是我们看见的能力、洞察的能力。今天孩子们在复盘的时候用脱口秀的方式”吐槽“了我们今天的经历,真的为孩子们的包容、韧性、理解,尊重和洞察的能力点赞!
因为我们知道以人为中心的学习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才会如此思考这些事件;因为我们见识过好的公共空间是什么样,所以我们才会有这么明显的感受;今天孩子们的复盘,真正让我感受到:他们懂”人“这个字,他们理解什么是”以人为中心“的学习体验,他们或许是某种意义上的真正的”设计师“,真的为他们骄傲~
回到了公共教室复盘时,我们先复盘了一天的学习感受。孩子们分享了的学习感受都是:兴奋、开心、骄傲、刺激等。晨曦就提出了一个yi :“为什么你们的学习感受都是同一类型的呢?都没有一些关于害怕、紧张、不开心的时刻吗?”接着晨曦说了刚才在桌球旁的看见。晨曦问杨竣:“刚才你是不是有害怕的情绪?”杨竣躺在榻榻米上,肯定的点了点头。同时又有种被看见的安全感。
于是,我们讨论了为什么害怕的情绪总是会被藏起来。因此,我们也发起了一次张力表达的会议,邀请大家分享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有没有感到害怕、紧张、挫败的张力时刻。
同样害怕的情绪,一年级的宇宸也有过这样的时刻。第二天早上,宇宸把房卡关在了房间里。他没有第一时间找人帮忙,而是自己想了个办法:从窗户爬进房间。结果,爬错了房间被房客发现了。于是,宇宸就站在角落里不知道怎么办。当时,我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过了一会,孩子们都来到了公共教室开学习计划会。孩子们一进教室就说:“老师,刚才楼下的阿姨反馈我们有人去爬房间的窗户,好像是宇宸。”宇宸坚定的回答:“我没有我就没有。”同样的丢房卡事件,宇宸也不敢再去前台补一张房卡。
在这个过程里,老师猜测前台的工作人员对孩子的态度会有不耐烦或者一些批评。以至于宇宸和杨竣都不敢去前台补房卡。那么为什么他们都不在感受分享的时候,表达害怕的感受呢?因为在他们的经验中,犯错伴随而来的总是一些批评。而在这个营会里,我们期待支持孩子理解犯错并不可怕,每一次犯错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设计了“情绪抱抱”的徽章。
有趣的是连续两天的复盘,都有孩子主动为杨竣和宇宸颁发了“情绪抱抱”的徽章。因为看见了他们在情绪中不断地调试自己。
2
你会相信并支持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么?
营会第3天,我们原计划是去科技馆探索泉州新兴科技,没想到到了场地扑了空,孩子们立马调整计划,除了探索科技馆,我们还可以去做什么?此时炜昊拿出他的笔记本,翻了翻自己做的攻略,炜昊眼前一亮地说:我们可以去探索电玩啊!我知道哪里有电玩体验馆!畦荣:电玩可以啊!我想去!孟雪:等一下,我们需要确认现在炜昊是要发起一个新的学习主题对吗?那我们要和全组一起制定这个学习计划呀!
于是我就和孩子们在便利店外面进行了简短的站会,这个站会主要是讨论变更后的学习计划以及我们在电玩中学什么。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对于这个学习主题的思考非常深入,而且有很多真实的孩子的声音,所以也邀请大家看见孩子对学习的思考和他们对于游戏的真实想法~
孟雪:“刚刚炜昊提出我们可以去电玩体验店学习,这个学习主题大家都想去吗?为什么?”
畦荣:“想去啊!这些平时都玩不到好嘛!而且大人也不让啊!”
致远:“想去,平时很少玩,而且玩不了多久”
杨竣:“我也想去,我就想跟哥哥们一起玩游戏!”
炜昊:“老师你看,电玩在大人眼中就是学习的害虫,他们就觉得会影响学习,但是其实不是的。”
孟雪:“那你们觉得电玩为什么不是害虫?”
畦荣:“不是所有人都能玩这些游戏的,他很考验人的智商啊!而且这个里面涉及到很多知识。”
炜昊:“我觉得最直接的就是考验数学思维,还要就是身体的协调,有些游戏是需要用到抛物线原理什么的,还有就是手速和脑的配合,这些都是学习啊!”
致远:“还有的游戏需要解谜,手、眼、脑都要用到的,有些游戏还考验反应力和听力啊。”
杨竣:“很好玩的游戏是需要大家一起配合的。”
孟雪:“好,所以电玩其实是非常考验团队力量和脑力思维的游戏对吧?那今天你们希望去电玩店有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故事呢?”
炜昊:“就是我觉得可以让他们看到电子游戏的好处,他不是害虫,而是可以帮助我们锻炼脑力的,大人对这些游戏总是有偏见。”
畦荣:“对啊,那我们就用行动告诉他们这些都不是坏事。”
孟雪:“所以你们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人们电玩不是害虫对吗?那这可以是怎样的一种学习故事呢?”
炜昊:“打动人心的。”
致远:“改变想法的。”
畦荣:“就用打动人心的啊!”
孟雪:“那我们要怎么告诉别人呢?有什么学习证据吗?”
畦荣:“我们可以拍一个视频,边玩边讲解,这样他们可以直接感受到。”
炜昊:“对,那这样我们就是用新的方式和大家展现我们的学习成果,好牛啊!”
孟雪:“那其他成员也都同意吗?”
致远:“可以。”
杨竣:“好,但是我不会写,也不上去说。”
孟雪:“没关系,到时候我们一起商量呈现的方式。”
炜昊:“那我又想到一个:大家注意情绪!有的时候打游戏激动了可能会有人骂脏话,要控制一下!”
在孩子们玩游戏的时候,我会从成人学习者的视角去观察他们怎么玩,这确实让我这个不怎么玩电子游戏的人看到了电玩的学习价值。比如:
再简单的游戏也需要团队协作。孩子们玩的游戏都是4人组队的,要想游戏获胜只能4个人都赢才是赢。所以他们需要去思考怎么既保住自己又保住队友,也不能只为了自己得分而牺牲掉队友。在孩子们玩的时候经常听到他们说:帮我一下!不能走那边要跟着我!这里面有利益的取舍还有对他人的共情~
在回程复盘的时候,和孩子们聊了电玩带给他们的学习体验,也说了很多关于电玩需要的能力,比如:很有成就感,很愉悦,需要耐心,需要控制情绪,锻炼手心眼、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造力,需要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需要好好说话和协作能力,还需要策略和自控力。
这里面的每一个关键词都可以展开来进行深度讨论,这里面的每一个关键词也都可以作为孩子们的学习证据,只是,孩子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成人真的愿意相信并且支持他们吗?
3
半价超市里的无限学习机会
营会第四天,今天孩子们的学习主题是:美食。说到美食,孩子们都想去西街逛吃逛吃,但是炜昊依然心心念念那天他在车上看到的半价超市。
炜昊:“我觉得我们可以去那个半价超市,我在网上查过了他不是普通的半价超市,里面有各个国家的食品,而且只要一半的价格,既然今天是美食,那我们也可以去了解不同国家的呀!”
畦荣:“我今天想要轻松一点的,而且我还是想去西街,因为那天晚上去的时候我没吃到想吃的,还是想去看一下。”
致远:“我都可以,但是更想去超市,因为外面太热了。”
杨竣:“我也想去超市。”
经过一轮澄清提问后,我们确认了今天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故事,然后我们就出发前往超市了。
在超市里,孩子们先是被商品的价格震撼,然后“疯狂”往购物车里放自己喜欢的商品,逛着逛着孩子们蹦出一些金句:
炜昊:“我知道我妈为什么那么喜欢买东西囤货了,确实快乐啊!而且这里真的太便宜了!”
畦荣:“我们今天真是来报复性消费了,我买了要带回厦门去,太划算了!”
致远:“我没有那么多想买的,只想买我这两天吃的。”
杨竣:“我要拍照回去给哥哥看,这种超市广州没有的。”
孩子们在超市各种对比,惊叹于低廉的价格的同时,他们也在认真给自己挑选好吃的!在购买零食时,孩子们至少是在认真进行数学实验和积累生活经验的,以下是我们在复盘时讨论过的问题,希望通过下面的问题展现超市里的无限学习机会:
这个超市的东西为什么这么便宜?——畦荣
这个超市的位置这么偏僻跟商品价格低廉有关系吗?——炜昊
东西很便宜我就一定要购买吗?——杨竣
为什么其他超市的商品就做不到价格这么便宜?——致远
标签上的价格就一定代表这个商品的价值吗?——畦荣
便宜的商品一定不好吗?——炜昊
为什么便宜的超市这么少?——杨竣
为什么快到保质期的商品就会被降价销售?——畦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更容易让孩子理解,超市里的价格、斤两、克数,商品上的包装、材质和广告语,各种食物的种类、产地和做法,这些都是我们的学习对象。这一场关于美食的学习我们实质上了一堂数学课、生活课、设计课和思辨课,学习是一场无限的游戏,因为我们总让学习有趣~
未完待续……
期待接下来的“成长故事”模块吧~
文字:晨曦、燕斌、孟雪
编辑:陈琳
大儿童是一家探索未来教育、真正关心孩子成长的教育创新机构。通过“阅读+”学习成长空间,让城乡结合部3-12岁孩子拥有多元、平等的学习机会,成为终身学习的自主学习者,从而拥有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