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与虚静
对太极拳中“静”的认识还要从“虚”、“静”的概念谈起。“虚”、“静”的说法源于中国古代典籍“虚”和“静”的对举。最早是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认为人的心灵本来是虚明宁静的,但往往为私欲所蒙蔽,因而观物不得其正,行事失其常,所以主张人们要尽力使心回到虚明宁静的状态,这样就能够看清万物蓬勃生长、往复回还的道理。万物纷纷纭纭,各自返回到它的根本,这就是“静”。老子主张在烦劳的生活中要寻求安逸,静下心来,淡泊无为,返璞归真,保其精神,全其性命。
此后《庄子·庚桑楚》中有“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庄子·天道》首次提出了“虚静”的概念:“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这里提出的“虚静”首先可以理解为万物存在的根本状况,其次“虚静”就是指“静”。
先秦道家主静主柔、以虚静驳万物的观念深刻影响了太极拳。太极拳是静中求动、动中寓静、动静相兼的运动,无论是起式时无极式中的静中生动,还是行拳走架时的动中求静;不论是养生保健的静养生息,还是推手较技时的动静互因、以静待动,都是以“虚静”贯穿始终的。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正如《拳经》所云:“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太极拳讲求的“静”是心平气和,是洗心涤虑,是冷静,是理智,是收敛,是安逸,是四平八稳,是人内里的静,绝非静止不动的静。正所谓“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静是一种心态
庄子用“凝神”、气心斋”、“坐忘”、“恬淡”、“寂寞”等概念阐释“静”,蕴含了清静无为,恬淡祥和、无欲无求、物我两忘的理想人格。这里的“静”是一种无欲的心态。这种无欲所达到的,是一个超乎于物质世界的无所凭藉的纯粹精神的空明境界,也就是能照彻心灵并能带来“静”的道的世界。自古以来,有涵养的贤人都以静修身,认为只有静下来,才能明事理,才能心胸广阔而容纳万物。静是一种心态,倘若我们单纯讲“静”,那么太极拳本身只是一种达到“静”的媒介或者途径,就与恬澄淡远的国画无异了。中国画的精神是以深沉静默的心态与世间万物浑然融合,它所描述的山川、花鸟气韵生动,意境绝非仅存于色彩的视觉感官,而是潜存在画卷深深的静寂神韵之外,它所表现的境界就是“静”。太极拳中的“静”同样深刻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朴实、静美的思想,其中的“静”更是一种恬淡、宽容、致远的生活态度。
静待其动
在练拳时,静待其动有两层意思:一是静站无极桩时或行拳之前无极式中的“静态”,即所谓先天之机的发动,预示着练拳的开始,气动则太极生,此时开始练拳最为妙。二是在行拳时,一势即完,静待下一势的“势”动,即动而复静,静中有预动之势。内气若能运到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自然跃跃欲动,这就如起跑线上的百米运动员,在发令枪枪响之前的两秒钟,虽然未动却充满着动机,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这就是静中寓动。我们在走架子的时候,前一式的完成要有一个定式,这就是“静”的表现,但这个静并非完全静止,而是饱含下一个动作的动机,这个静与下一个动作的启动是紧密衔接的。所谓形断意不断,一志凝神,专注与静,以待其动。其实静到极点自然会动,这种动完全是由心意引导,式式相连,舒畅自然。
动中有静
太极拳在行拳走架时,非常强调动中有静,即肢体运转时,要注意一个“匀”字,均匀的匀。我们可以按照运动规律在运动的路线上设下无数个静点,然后再一个点一个点的连成一条线,再将动作按这条线上的点一个个的连接和过渡。这样就能使拳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体现出外似淑女,内里生生不息,虽动犹静的“静态”。当然太极拳是快慢相间的运动,这里的匀不是说行拳的速度均匀,而是肢体运行的路线轨迹均匀,且不可望文生义。待拳架纯熟,内意便可专著守一,心平气和,身形处于相对静止,意气周流而连绵不断。这就如均匀流淌的江河,外面平缓安逸像一面镜子,里头却顺势而流滔滔不绝。它们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统一的。正所谓“形断意连,势断神连”。
以静制动
太极拳讲静,并不是静止不动的静,而是静中有动,不但静中有动,而且是以静制动。那么太极拳是如何以静制动的呢?俗语讲:以不变应万变、以逸待劳、静观其变,说的就是以静制动的思想。
以静制动其实是太极拳表现武术技击特征的一个另辟蹊径的实战策略。首先表现在行拳走架时,意念要做到面前无人如有人;当真正与人搭手或者较技时,要做到面前有人如无人;也就是在遇敌交手时,内固精神,外显安逸,举止从容,沉着机智,临危不乱,起手不空落,不发则已,一发则毫不迟疑,必当取胜,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推手较技,若能身心虚静,则精神内固,神气合一而不散乱。意在人先,感觉灵敏,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便可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静候伏机,如猫之捕鼠、鹰之捉兔,目光神智敏锐,得势便惊心爆发,直取猎物,这就是以静制动的效果。
健身养心
太极拳是传统体育的精华之一,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倾性,使得太极拳在演练的过程中强调心意神形,追求自然、和谐、优雅、内外合一的运动情趣。通过柔和、圆活的形体运动形式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平衡,将人融入大自然当中去,给人以无为、虚静的自然本性。太极拳以静为先提条件,连绵柔和的周身运作表现出安逸、和谐、静美的运动魅力。以幽清虚静的心境,使宇宙万物合而归一,返璞归真。太极拳与《诗经》所描绘的雄健相比,突出的是温和、形神之美,体现了东方文化所特有的朴素、自然和宽容。
中国传统养生学理论认为: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心神宁静始终是习拳练功之首要。太极拳的功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身防身的技击功夫;一是养生以祛病延年。太极拳之所以有显著的养生功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贯穿始终的心神宁静。在演练太极拳时要求“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无论是站桩、单练还是套路练习,都要思想集中,心无杂念,气定神闲,全神贯注于“阴阳虚实开合”之中。于此,就能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系统的机能,增加开放的微血管数量,更能供给全身各系统所需要的养份。通过心静体松,精神内敛,身形轻灵,清静柔和的太极拳练习,可以直接调节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机能。日常生活中时时保持平静的心态可以把握身体气血运动的全面平衡,让机体在整体上处于阴阳中和的状态,从而达到健身养心的功效。
戒骄戒躁
太极拳追求的“静”是抛开一切虚妄杂念,心神宁静。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竞争也日益加剧,社会冲突增多,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以及社会一些不良环境的影响,人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即便是即将大学毕业的莘莘学子也面临着“找出路”的巨大困难。甚至有更多人评判当下中国过分的崇洋媚外,已经渐渐地迷失了我国自己本来应该有的东西。比如,自建国后,没有多少人在沿袭着尚武的传统了,反倒是国外的洋体育在我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再比如,我国的茶道、儒家经典居然在外国更受到重视。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化生活,让人们的心态普遍进入了浮躁的怪圈,人们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圈圈里头撞得焦头烂额。多疑、迷惘、急躁、焦虑、忧郁、偏执比比皆是,这是一种社会病态现象。静下来吧!心神宁静,实事求是,则戒虚妄,戒浮躁,戒焦虑。将生活欲望丢开,将工作劳碌忘却。世事繁杂,从容面对,不可妄求,以“静”自勉,戒骄戒躁。
宁静致远
太极拳中的“静”源于道家,道家“无为而无不为”虚明宁静的心态能使我们领会淡泊致远的生活境界。无为并非无作为,而是通过修炼、领会,使自身随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处世状态,克服烦杂欲念,这样人的思想就不容易浮躁紊乱,更能看清楚事物变化的规律,而后便可以“无所不为”。我们练太极拳同样崇尚“静”,通过反复平心静气、心领神会的练习,由外而内加强心智的强悍,再由内而外洞悉处世的道理。
冥想
太极拳强调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也就是说练拳时要意识为先。想静下来,也必须靠意识引导。中国传统的内家功讲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要达到精神与自然和谐的“静”的境界。入静,首先是心要静下来。心静才能神宁,神宁才能没有杂念,周身内外才可以“合一”。可是如何才能心静?
我们可以选择一处舒适、安逸的地方。或者花语丝竹,舒心感触自然与生命的灵动;或者溪水玲珑,悉心体会流离在生活之外的细腻;或者曲径通幽,畅心解悟烦杂世事背后的祥和。甚至可以听一支悠扬婉转的曲子,静心随着缓和清雅的旋律悠然冥想远方。我们还可以冥想平时所经历到的、看到的、能够引导自己静下心来的美妙场景,如蓝天、星辰、大海,试着感受身临其境。如此便可以心神安逸、气定神闲。清风习习,“静”的情趣,犹如立于山巅迎风长歌,正当凝神远望时,灵魂会从自身狭隘的生命里涌现出来,然后随着山川江河奔腾不息。冥想的静中生动也就表现在这里了。
练太极拳同样如此,为了能静心专注,将自己的拳势想象成平静广阔的大海,或者潺潺山泉连绵不绝都是可取的。
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是指将全部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意思。我们在对待“静”时,不能孤立“静”的含义,专心思考一个问题叫做静,专心观赏一部电影叫做静,专心吟唱一首诗歌也叫做静。其实在前面我不断要求要静心下来,目的也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练太极拳时,尤其要静下心来,全神贯注于拳架中的细微要领,一丁点一丁点的细心琢磨每一个动作。比如在站桩时,我们脑子里想的应该是头虚灵顶劲了没有,松肩沉肘了没有,臀部内敛了没有,膝盖有没有超过脚尖,呼吸顺不顺畅,再慢慢更正,而不是时不时的想着其他的东西。如此全神贯注的“琢磨”下去,长此以往,太极拳拳架就能端正了,做事情的时候就很快达到 “静”的程度了。
动中求静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人体无论处于何种状态,都没有绝对的“静”。所谓动中求静,是指在练拳时强调要保持一种相对的沉静。动中求静只是太极拳的一个要领,也是到达“静”的一个方法。即在练拳时,要力求思想集中,动作呼吸均匀柔和,平心静气地用意识引导动作,轻轻开始,慢慢运行,默默停止,静心想着虚实开合,专注于阴阳变化和内气的流转,再渐渐过度到对周身客观事物浑然不觉,四肢百骸荡然无存,套路动作一片神行,逐渐做到始于无形且归于无迹。这就是太极拳普遍意义上要求的静了。
北京昌平太极拳培训基地
推荐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