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之声】华西麻醉科大刊文献学习(第7期)

健康   2024-12-21 06:01   福建  


“华西云学院”系列回顾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35.直播预告 | 王晓《麻醉喉罩通气中严重肺不张的原因及处理》陈婵《甲状腺巨大肿物患者的麻醉管理策略及病例分享》主持人:杜桂芝

34.直播回顾 | 张宗泽《新生儿麻醉管理策略及病例分享》刘斌《胸科危重患者术前评估》主持人:林静

33.直播预告 |郑晖《二次肺手术单肺通气低氧血症原因探讨》余海《气管食管瘘的麻醉管理》主持人:周棱

32.直播回顾 |王昆《癌痛的全程管理》曾宪政《艰难曲折,峰回路转:难治性癌痛全程管理一例病案分享》主持人:肖红

31.直播预告 | 曾建成《腰椎微创手术的加速康复理念与实践》聂鸿飞《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内镜治疗》主持人:李俊

30.直播回顾 | 周成斌《微创化体外循环技术》周荣华《心脏术后AKI防治与体外循环肾保护策略》主持人:黑飞龙

29.直播回顾 |戚思华《气道管理》唐苗苗《鼻咽癌患者急诊行下咽部异物钳取术的麻醉管理》主持人:郑剑桥

28.直播预告 | 李文献《如何提升团队困难气道管理能力》陈果《可视化技术对气道评估的临床应用》主持人:邓晓倩

27.直播回顾 |赵磊《老年肝癌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的麻醉管理》姜春玲《气管/支气管瘘手术的气道管理》主持人:刘飞

26.直播预告 |杨立群《小儿肝移植新进展》张伟义《乳酸你是什么酸?——小儿肝移植乳酸增高一例》主持人:周莉

25.直播预告 | 田首元《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在肝切除手术的应用》李茜《肝硬化脾亢患者行脾切除术的麻醉管理》主持人:梁鹏

24.直播回顾 | 俞卫锋《疼痛闸门控制的新环路》朱涛《肝脏手术麻醉管理》主持人:张伟义

23.直播预告 | 俞卫锋《疼痛闸门控制的新环路》朱涛《肝脏手术麻醉管理》主持人:张伟义

22.直播回顾 | 杨静《肺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管理》林静《主动脉瓣手术麻醉管理策略》主持人:刘斌

21.直播预告 | 刁玉刚《从“哨点医院”建设看日间手术中心的质量管理》梁鹏《日间手术患者急性脑梗塞带来的临床思考》主持人:王锷

20.直播回顾 | 嵇富海《纤支镜麻醉管理》张翔《气管切开后气道狭窄患者T管安置术的麻醉管理》主持人:杜桂芝

19.直播预告 | 嵇富海《纤支镜麻醉管理》张翔《气管切开后气道狭窄患者T管安置术的麻醉管理》主持人:杜桂芝

18.直播预告 | 张思《后颅窝手术疾病介绍》滕翼《后颅窝手术麻醉管理要点》主持人:李羽

17.直播回顾 | 韩如泉《急性脑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杨磊《DBS的麻醉管理》主持人:李崎

16.直播预告 | 张思《后颅窝手术疾病介绍》滕翼《后颅窝手术麻醉管理要点》主持人:李羽

15.课程回顾 | 吴继敏 《爆发性恶性高热的救治经验》 邓晓倩《恶性高热及其远程急救》

14.课程回顾 | 杨建军《临床决策与患者预后:麻醉医生的作用》左云霞《儿外科患儿快速康复麻醉相关实践》主持人:杜桂芝

13.亲爱的用户,您对【华西麻醉云学院】有何评价?欢迎填写问卷告诉我们

12.课程回顾 | 李偲《颅咽管瘤围术期水电解质紊乱的处理原则》杨磊《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液体管理》主持人:李羽

11.直播预告 | 韩如泉《急性脑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杨磊《DBS的麻醉管理》主持人:李崎

10.直播回顾 | 潘守东《婴幼儿胸腔镜术后并发症》杜彬《婴幼儿单肺通气技术与管理》主持人:左云霞

9.2024年中国麻醉周 | 华西医院 麻醉手术中心左云霞教授团队带你走进神秘的麻醉世界-线上科普直播会

8.直播回顾 | 宋兴荣《小儿术后疼痛管理探索》罗贞《先天性食道闭锁的麻醉管理》主持人:左云霞

7.直播回顾 | 左云霞《新生儿高钾血症》陈皎《新生儿声门狭窄的处理》主持人:方利群

6.危重疑难华西策略:| 刘进《床旁超声是现代麻醉学科的核心技术》曹钰《基于毒物检测的急性中毒疑难重症的精准救治》主持人:宋海波

5.直播回顾 | 直播回顾 | 刘艳红《老年患者术后疼痛危险因素及防治》仇艳华《老年患者并存疾病管理》主持人:李茜

4.直播回顾 | 裴福兴《骨科加速康复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杨静《髋膝关节置换术ERAS之麻醉医生的功夫》主持人:徐宏伟

3.专题预告 | 欧阳文《老年患者血压管理》廖刃《老年骨科患者并发心功能不全和肺部感染的麻醉管理》主持人:杨静

2.课程回顾 | 朱涛《智能辅助麻醉风险预测与个体化调控》王天龙《中国老年麻醉关键问题与临床应对》主持人:王儒蓉

1.2024第一讲 | 朱涛《智能辅助的围术期评估》王天龙《中国老年麻醉关键问题与临床应对》主持人:王儒蓉


本期带来一篇发表于JAMA(IF:63.1)上的文章,由法国PROCOAG研究团队对四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4F-PCC)在有大量输血危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的探讨,为创伤患者治疗中的凝血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研究背景

外伤患者的严重出血仍然是一个临床挑战。尽管使用氨甲环酸(TXA)、减少液体扩容、高比例血液制品输注和及时外科止血等措施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预后,但由于外伤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外伤及出血患者的死亡率依然较高。当前,固定比例血制品输注、粘弹性测试(VET)指导下的血制品输注以及这两种方法的混合应用,为创伤医学领域提供了管理的证据基础。然而,没有一种策略被证明明显优于另一种。


这三种策略的共同目标是尽早输注凝血因子。观察性研究表明,早期使用4因子凝血因子复合物(4F-PCC;包括人类凝血因子II、VII、IX和X,以及蛋白质S和C)以增强凝血生成,能够减少血液制品的消耗,但由于潜在增加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这一策略仍然存在争议。最近的观察性研究显示,将4F-PCC与新鲜冰冻血浆(FFP)联合使用,不仅能够减少血制品的消耗,还能降低死亡率,且未增加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然而,缺乏高质量的随机临床试验数据,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系统性4F-PCC给药在外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旨在验证系统性4F-PCC给药结合比例血制品输注方案是否优于单独比例输注,在减少大量输血风险患者24小时内总血制品消耗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研究方法

这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优效性试验在法国的12家一级学术创伤中心进行。试验招募从2017年12月29日持续到2021年8月4日。随访于2021年8月31日结束。纳入标准为所有≥18岁的成人创伤患者,直接从伤害现场送入参与研究的创伤等级最高(A级)中心的,且具有大量出血风险的患者。排除标准包括随机化前发生创伤性心脏骤停的患者、预计在入院后1小时内死亡的重度损伤患者、从其他医疗机构转院的患者、伤前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已知妊娠者、已知对4F-PCC或其辅料过敏的患者等。随机化在入院后1小时内完成。随机化按研究中心进行分层,并由独立的统计学家生成随机分配序列。每个研究中心的药房接收一组密封信封,以确保分配隐藏。每个研究中心的护士根据预先确定的随机顺序选择信封,并根据信封指示准备4F-PCC或安慰剂。使用双盲设计,参与者和医护人员均不知晓患者所处的治疗组,确保试验的客观性和减少偏差。


4F-PCC的剂量为每千克体重25单位(即1ml/kg),对照组则使用等量的0.9%生理盐水。两种治疗均存储在专门的封闭冰箱中,并由未参与患者治疗的护士在120毫升/小时的速度下通过注射泵给药,尽快完成治疗。所有患者在入院后根据创伤性出血管理指南进行治疗,包括限制液体扩容,按照1:1至2:1的比例输注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创伤后3小时内,所有患者都应接受氨甲环酸(TXA)静脉注射,初始剂量为1克,随后8小时内继续输注1克。尽早识别并处理出血源,必要时在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1.5克/升时给予纤维蛋白原浓缩物,并维持血小板浓度≥50×10^9/L。


主要结局为入院后24小时内总血制品消耗量。次要结局包括:各类血液成分的消耗量、PTr的校正情况、24小时和28天死亡率、无重症监护病房(ICU)天数、无呼吸机支持天数、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等。


实验结果

在12个参与中心中,有4313名达到最高级别创伤激活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其中350名符合纳入标准,327名患者被随机分配,3例患者存在知情同意问题,最终324名患者完成试验并纳入分析(160名在安慰剂组,164名在4F-PPC组)。


两组的基线情况基本一致,在324名随机患者中,233人(73%)为男性,年龄的中位数(IQR)为39(26.5-56)岁,创伤严重度评分的中位数(IQR)为36(26-50),有179名患者(59%)在院前收缩压低于90mmHg,乳酸浓度的中位数(IQR)入院时为4.6(2.8-7.4)mmol/L(表1)

表1 两组的基线特征(部分)


在4F-PCC组,24小时总血制品消耗(主要结局指标)中位数和IQR为12 [5-19]U,在安慰剂组中,24小时总血制品消耗中位数和IQR为11 [6-19] U,绝对差异为0.2 [95% CI,−2.99 — 3.33]U;P = 0.72,两组在24小时总血制品消耗中位数和IQR在临床或统计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同时,个体制品消耗如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次要结局指标)在两组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图2A)。4F-PCC组的PTr校正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P =0.14)(图2B)。次要结局组间无差异(表2)。

图2.治疗组输血相关的结局

表2.主要结局及次要结局


4F-PCC组与安慰剂组相比,至少发生1次血栓栓塞事件的患者数量更多(56例[35%]vs 37例[24%];绝对差异为11% [95% CI, 1%-21%];相对危险度,1.48 [95% CI, 1.04-2.10];P = 0.03)(表3)。

表3.血栓栓塞事件


结果解读

在这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优效性试验中,研究探讨了在大量输血风险创伤患者中联合使用4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4F-PCC)和比例输血策略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与单独比例输血相比,4F-PCC的使用并未减少24小时输血总量,也未改善任何次要结局。此外,4F-PCC组的血栓事件发生率显著更高。


先前的生理、观察性及干预性证据表明,4F-PCC通过增加凝血因子浓度和凝血酶生成可能带来益处。本研究的设计基于通过生成凝血酶来减少大量输血的需求。然而,创伤诱导性凝血是一个复杂的凝血过程,涉及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溶因子的相互作用。在组织损伤和休克反应中,促凝血因子的水平会下降。在其他消耗性凝血病中,凝血的天然抑制因子(如抗凝血酶)水平也会下降。这种变化形成了一种新的凝血平衡,这可能解释了即使创伤后患者的凝血时间比(PTr)超过1.5,仍然具有凝血酶生成能力现象。本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察,表明即使在有大量输血风险的患者中,4F-PCC也未表现出额外的止血益处。


尽管先前研究提示血栓风险较低(观察性研究约为5%,实验组为8%,对照组为18%),但本研究发现4F-PCC组的相对血栓风险增加了1.48倍。这进一步提升了对4F-PCC安全性的担忧。事后分析显示,在存在凝血病的患者中,血栓风险可能更高,这或许是由于提供了额外的促凝底物,增强了凝血酶的生成能力。


优势和局限性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这种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偏倚,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此外,本研究包括了具有不同创伤严重度的患者,并采用了符合临床实践的标准治疗方案,增强了研究结果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性和广泛性。同时,研究者对数据进行了人工录入和复核,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且对患者进行了长时间的随访,包括24小时内的主要终点和28天内的次要终点,确保了结局的全面评估。但本研究中4F-PCC的使用未通过VET进行指导,这可能导致部分患者出现凝血因子“过量”的风险。此外,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是24小时内的输血量,这可能无法完全反映患者的长期生存和预后。减少输血量对于改善患者预后仍然是一个有意义的临床目标,但与生存率等长期结局的关联尚不明确。另外,研究的结果不适用于儿童创伤患者,因此对于这一特殊人群的应用尚需进一步验证,同时,研究中使用的4F-PCC与其他商业产品可能存在成分差异,因此无法将本研究的结果直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4F-PCC或不同临床环境。


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在创伤患者中系统性使用4F-PCC无显著止血效益,且血栓事件风险增加。基于现有证据,4F-PCC不宜作为常规干预措施。为未来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策略优化提供了关键证据,同时提醒临床医师慎重评估凝血产品的潜在风险和获益。



主编简介


朱涛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多伦多总医院和新加坡中央医院访问学者

◆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承担临床医学院五年制本科和八年制医学专业学生的麻醉和复苏、休克、麻醉药理等的教学;《中华医学》、《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等的通讯编委,《麻醉设备学》副主编,麻醉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教程 《麻醉学基础》副主编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常委

◆四川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以及前任中华麻醉学会的青年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第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2018年-2022年,总经费2361万元),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九十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声明:古麻今醉公众号为舒医汇旗下,古麻今醉公众号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舒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古麻今醉网
古麻今醉网是舒医汇旗下麻醉学科的专属学术平台。云集国内外知名麻醉学专家,及时将麻醉学科的新动向、新知识、新技术进行传播,呈现我们麻醉医生的美------“志存高远,佑护生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