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舆丨由夜骑看当代年轻人的表达艺术
文摘
2024-11-11 10:38
泰国
起因是今年六月份有四个郑州女大学生想去开封游览并尝尝那里的灌汤包,但限于经济原因,她们选择了“特种兵”的穷游方式。在一个周末的晚上,她们骑上共享单车,从郑开大道一直骑行了50公里,耗时5个小时真的骑到了开封,吃了灌汤包,逛了包公祠(于门外),转天乘火车回郑。她们把她们独特的“事迹”发到了网上,还附加了一个响亮口号——青春没有售价,夜骑开封拿下。此事立即在郑州大学生和年轻人那里引发巨大轰动,郑州大学生们坐不住了,不由分说地紧急跟进,也选择周五晚上结伴骑行开封。最初是三三两两的几个人、几十人,后来不约而同地扩展到浩浩荡荡的几百人、上千人。开封有司见商机来了,像当年的淄博那样也出台了鼓励措施,对夜骑来的大学生连夜开放景区,几个5A景区全部免费,对那四个女大学生终身免费,后来又对全国来的大学生也免门票。于是,北京、西安、合肥、南阳、许昌的大学生坐着高铁、飞机纷纷来到郑州,不由分说地加入到夜骑开封的队伍之中。在三天前的那个周末,该项活动达到顶峰,至少有20万人参加,主力自然是大学生,不过其中也不乏有退伍兵之类的其他年轻人。出于交通安全的考虑,郑州、开封接上级指示,深明大义地紧急叫停了该项活动,共享单车三大平台也紧急终止了跨境服务。但夜骑活动方兴未艾,并向全国蔓延。中国到处都是锦绣山河,这种“双城记”哪里找不到?比如上海和苏州之间,苏州和无锡之间,南京和常州之间,北京和十三陵之间……哪里不是骑行的好路段?于是,成都的大学生们行动了,从市区骑到都江堰;武汉的大学生们行动了,从市区骑到东湖凌波门;合肥的大学生们行动了,从市区骑到巢湖……我也是一个骑徒爱好者:小学四年级为了看大海,独自骑着一辆二八大杠车从天津河西区骑到塘沽造船厂;上大学时,每个周日都骑行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后来还买了帐篷,放暑假时与四个小伙伴长途骑回北方;2011年旅居乐山时,曾从市中心骑到五通桥和沙湾;2012年旅居合川时,屡屡从市中心徒到钓鱼城;2013年定居大理时,经常做环洱海骑行,徒步苍山更是家常便饭;2015旅居拉萨时,曾从市区骑行到尼木县,或徒步哲蚌寺和色拉寺;2016年旅居深圳时,常常从北站骑到南山海边;定居昆明后,经常做环滇池骑行,徒步西山的次数就无可胜数了;2022定居成都后,发现锦绣天府其实是一块骑行宝地,自己最常走的路线恰恰就是现在成都大学生的骑行路线,从4号线的万盛终点站出发,经温玉路一直骑到都江堰;2023在菲律宾的杜马盖地短居时,也曾沿着海岸线,差点把那个岛骑了一圈;现在,身在清迈的我,定居的第五天就给自己配备了一辆单车,而不是这里人手一辆的摩托车,短途骑行就不用说了,两个月前有过一次较远的骑行,那是到南边的南奔省省会,跟那四个女大学一样,也是特种兵穷游,去那个小城仅仅是为了品尝当地物美价廉的小吃——4毛钱一碗的船面,那次吃了30碗,才12块钱。当然,我知道OO后大学生和年轻人的心态,跟35年前做大学生的我和现在作为“遗老遗少”的我是大不相同的。但我相信,现在的大学生和年轻人比起30多前的我们,更懂得艺术了,他们更善于用艺术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心声。人的心灵有三维,一个是认知,一个是意志,一个是情感。偏重于认知会走向理性探索,偏重于意志会走向信仰追寻,而偏重于情感会走向艺术表达。显然,30多年前的我们更偏重于前两者,而现在的年轻人则选择了情感和艺术。但这不是说他们的认知不高或信仰缺失,相反,这是说艺术表达更加恰当,也更加有力,同时也更有感染力。我相信OO后年轻人更加成熟,因为他们是懂得艺术的一代,毕竟他们生长的环境跟我们那时完全不一样了。其实,当看到他们在2022年11月时的艺术表达,那时就已经对他们刮目相看了,觉得他们值得我们这些老家伙尊重和敬佩。中国的OO后是好样的,他们的表达文明而艺术,而且是有感而发,饱含对生活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其实他们是不想躺平的,谁不想有所作为呢?现在,他们终于起而力行了。相对而言,1966的法国和意大利年轻人的种种行径简直就是无病呻吟的胡闹。而看看我们的年轻人,他们喜欢有感而发,而且是发乎情止于“礼”。他们着对生命充满着渴望,也敢于去拥抱生活,但同时又懂分寸,知进退,这些都是日后能做大事的表现。总之,骑行或徒步这种“健身”运动在当代大学生和年轻人中普及起来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假如有司嫌这种运动影响交通,那么他们去郊区和野外郊游应该无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