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舆丨武昌本待中秋举(上)

文摘   2024-09-17 19:46   泰国  
武昌本待中秋举(上)

周舆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反对异族统治的起义——元末大起义,起于1351年(蒙元至正十一年)的中秋节。无独有偶,最终导致清朝灭亡、专制主义一度动摇的清末武昌起义本来也是定于1911年的中秋节。

武昌起义当然不是偶然的,当然不是像写手们所说的那样,是被“一根烟头点燃的(孙同点爆了炸弹)”,“(金兆龙)一次枪走火覆灭了大清”。这次起义是周密计划的,而且历经了两、三年艰苦卓绝的准备。此外,那时国内的革命形势早就熟透了。

随着清廷对外屡屡碰壁,屡屡挨打,特别是经过了甲午和庚子之役,清廷失去了对传统和文化的自信,废除科举提上了日程。于是,广大士人为了求国家和自身的出路,纷纷到海外留学,而去日本是最好的选择:一是距离近,消费低,省钱;二是日本学西方化很到家,在1904年甚至打败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超级帝国沙俄;三是西方文明已经被日本嚼过一道,日本人已经把无数西方典籍翻译为日语,中国人去日本学西学简直有弯道超车的效应。

留日学生还普通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先行者革命者孙中山那时就旅居在日本,大多数留学生在见到孙中山后,都会被其人格魅力和革命精神所感召,纷纷与之结纳,并在1905年联合组建了一个革命组织——同盟会,湖南的黄兴、宋教仁,广东的胡汉民、汪精卫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当然,也有一些身份不低并欲与孙中山平起平坐的人,如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他们很早也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实践。

湖广人杰地灵,除了黄兴、宋教仁、谭人凤等全国性著名人物,此时还有三位好汉也在湖广一带崭露头角,并成为伟大的武昌起义的组织者。


一、三杰出世

这三位好汉是:湖南澧县的布衣英雄蒋翊武,武汉夏口风流倜傥的“孙文的弟弟”孙武,襄阳首富“刘百万”之子自命刘邦隔世传人的刘公。

蒋翊武,不是湖北人,而是湖南澧县人。原名保襄,这似乎接续了《射雕》和《射雕》中“保襄抗蒙”的故事?

英雄都带种,蒋翊武自幼便个性独立,落拓不羁。家门是望族中最不旺的那支,因此既有眼界,又知奋斗。庚子后已是新学得天下,他家贫上不了好学校,1903年不得不去读师范,但他豪气干云地拒绝了对于寒生最好的出路——参加清末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考,还很“反动”地说:“奴隶功名,要它何用?”

青年蒋翊武胸怀大志,且是异志。他从船山学说中受到了爱国反满思想的激励,立志兴“吊民伐罪之师”,立志率领一支军队直捣黄龙,推翻满清。

1904年,他在常德结识了在江湖中小有名气的“社会人”刘复基,通过刘又结识了在沅江一带发动革命的宋教仁(你没看错,以“文”留名的宋其实是能武能文),随即协助宋教仁响应黄兴发动的萍浏醴起义。宋是西路总指挥,蒋则受命联络会党和学生。起义失败后,他和刘被开除学籍(也仅仅是开除学籍)。他本想追随黄宋刘等也到日本留学,但在上海大病一场(更可能是没有盘缠),只好留在国内,1906年在上海加入了同盟会。

在屡战屡败的革命斗争中,他认识到:“欲实行革命,当以联络军队为要着”。1909年,他毅然在武汉投入新军,目标是发动和组织拿枪的军人。军内其实早有革命团体振武学社(后改为文学社),但工作不得力。随着他的加入,文学社得以迅速壮大,他的品德和才干也熠熠闪光,这个外来的湖南佬在1911年1月被那些九头鸟共推为文学社社长。

他在新军中广泛联络,宣扬革命,在各标(团)、营都设立了“代表”,最终在新军中让3000多人成为革命党人,这让武昌起义具备了以往孙文历次革命所不具备的雄厚基础。  

1911年,蒋翊武26岁。
孙武,并不是孙文的弟弟,而是生于夏口(大致在今武汉东西湖附近)地地道道的湖北人。他比蒋翊武大6岁,家世相当不错。“穷读书,富练武”,他就不用去读劳什子师范了,而是去读武昌武备学堂。后来仕途顺利,分配到湖南新军做教官,曾经还做过一阵子管带(带领三百人的堂堂营长)。

他闹革命也早,早在1900维新派的唐才常组织自立军起义时,他就参与了,手握一个营的兵力的他,还被推举为岳州司令。留日大潮兴起,他自然也不会落下,1904就到了日本,就读于成城学校,还是学军事。毕业回国后组织革命组织武昌日知会。1907再次回到日本,进入大森军事讲习所,并与湖南革命者焦达峰等人在东京组织革命组织共进会,任军务部主任,随后返回湖北策划革命。1908年底,他第三次赴日,再次深造军事,专门研究野外战术和新式炸弹技术。不久,他被共进会推举为湖北革命的主盟人,回湖北策划革命。1909年,他联络会党,将他们编为“五镇”。后又赴广西梧州参加起义,事败后退居香港。这时,他加入了同盟会,并觉得自己浓眉大眼的,跟孙文长得有点像,于是假托“孙文之弟”的名义行事

返回汉口后,他也像蒋翊武那样,觉得“他哥”孙中山联络会党的“速成”策略不能成事,也开始把目光转移到的新军士兵身上,主张实行“抬营主义”、“借矛夺盾”的兵变策略。

在武昌起义的准备阶段,蒋翊武是下死功夫的冒死苦力担当,孙武是上勾下连的中坚领导担当,那还差一个人,那就是幕后的金主担当,而这个人其实早就出现了,他就是襄阳首富“刘百万”之子“刘公”。显然,这三种担当对于一次成功的起义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当然,他们三人不同的出身与性格,也早早锁定了他们在革命以后的命运。

与蒋翊武和孙武之名一样,刘公也是个化名。

刘公,是湖北襄阳首富之子,本名耀瑸,襄阳东津镇大旺洲(今上洲村)人。人生路线高打高举,别的不用说,1902年就去日本留学了,1905年就在东京结识了革命党的一、二号人物——孙中山和黄兴,随即加入同盟会,而且他还成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头号金主。1906年刘公受孙中山的亲自派遣,回国参加萍浏醴起义,因机密泄露,潜回襄阳。后复至武汉,图举大事。后为避军警追捕,再次东渡日本。


1907年刘公与张百样、孙武等人在东京成立共进会,准备在长江腹地发难。次年被推举为共进会的第三任会长。1910年秋学成毕业,冒极大风险,亲自携带“十八星旗”、革命文告和重要书籍回国。之后又以捐道台之名,骗得家族两万两白银,全部用来资助武昌起义。


“九角十八星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鲜血,黑色象征武器,寓意革命必须以铁血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九个尖角代表赤县九州,十八颗黄色圆星代表关内18个行省,黄色代表炎黄子孙。

1911427日孙中山亲自部署,黄兴亲自指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并未影响其他省份革命者的斗志,特别是已经掌握了湖北新军的革命者信心满满,觉得长江中游迎来了革命的大好时机。

早在61日,文学社的蒋翊武、刘复基等人聚集在小朝街机关,研究起义问题。此时他们发现,共进会目前在武昌新军中的影响力也不小,大致也发展了1500人。文学社如果要发动起义,显然必须与共进会联合,或至少要达成协同。

但如何取得联合,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二、群雄聚义

文学社和共进会都是革命团体,上层人物或直接隶属于同盟会,或与同盟会有些联系,而且新军里的革命党人不少人是跨会分子即使如此,文学社与共进会的合作却并非易事。原因是:是文学社和共进会高层互相看不顺眼二是都想在未来的起义中做老大这种事在孙文领导1895年广州起义时就出现过,那时渔村的杨衢云就不买孙文的账,最终孙文不得不把“广东总统”的位子让了。

革命者固然都是革命者,但他们此时的社会地位却大为不同。文学社从大哥蒋翊武以降,多是贫寒的苦出身,没有留过洋;而共进会的大佬都是家世不错,且都留过学,刘公还做过同盟会的金主之一,而孙武走南闯北,眼界很开,甚至潇洒地自称“孙文之弟”,让土头土脑,一副土鳖的蒋翊武做老大他们实在心有不甘。于是两派人马的联合卡在了人事问题上。

最终通过社会人刘复基的好说歹说,两派革命党60多号首要人物终于在924日坐到了一起,齐赴在武昌的胭脂巷11号召开“英雄大会”(金庸《神雕》里的陆家庄和襄阳的英雄大会概受此启发?)。这时,文学社的二号人物刘复基和共进会的一、二号人物孙武、刘公等人都到了,但遗憾的是,文学社的老大蒋翊武却没到场,此时他正在岳州。于是,会议由“孙文之弟”孙武主持。

会上,大家一致认定,由于清廷倒行逆施,擅自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激起了民众广泛反抗的保路运动,武昌党人应该近期乘机起义。

哪天起义好呢?再过12天,就是中秋节(106日),这不就是最好的日子吗?因为560年前的中秋节,就是反元大起义的日子。

于是,群雄定下106日中秋节晚上发动起义。

群雄的座次怎么排呢?

蒋翊武虽然年轻,但手握3000人,起义的总指挥自然应归蒋翊武;孙武掌握1500人,那就做参谋长吧;刘公是幕后金主,同时又掌握着与总部的联系渠道,那就做“总理”吧——这大致是一个“文官”的称呼,革命成功后也许可以对应湖北都督一职。

英雄大会还商定,湖南起义应与湖北起义同时发动,湖南方面至少要在三天内响应。(后来浙江起义时也与上海方面如此协同,浙江方面担心上海放空炮,还要求上海方面派人来“打头阵”,于是陈其美派出了猛士蒋公和王金发去杭州打头阵)。同时,群雄还是觉得自己名望不高,于是都同意紧急联络黄兴、宋教仁和谭人凤,请他们来武昌主持大计。

很快,湖南党人焦达峰传来不好的消息,说湖南方面准备不足,中秋节那天无法起事,请求再往后延期10天,也就是1016日起事。那时的革命,南方形成了一盘棋,因为过去一省一省的单独起义都失败了,现在大家坚信这样一个道理,起义一定要多省联动,让清廷难以兼顾,起义才有成功的可能。于是,湖北方面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湖南方面的请求。

但就是这么一改期,事情变得夜长梦多起来。

……
此篇(下)发于今天的“昨夜星空”号上。
2024年9月17日中秋节


老周三十二世
凡所有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