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棣华,1895年出生在镇江的一个书香家庭,自幼天资聪慧,心怀家国。少年时代的他,便立志要走出小镇,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金陵大学毕业后,他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攻读经济学硕士。那是个在中国人中还不多见的高学历,赵棣华并不因此自满,他始终保持谦逊低调,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1933年,赵棣华接到了一份重任:担任江苏省政府财政厅长和江苏省农民银行总经理。那时的江苏,农业是主要支柱,但生产效率不高,农民生活困苦。赵棣华深知农民的艰难,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他带领农民银行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创新和改进,帮助农民提高产量。这些工作虽然琐碎、辛苦,却深深触动了赵棣华。他说过:“要想富民强国,必须从最普通的农民入手。”这是他一生坚守的信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赵棣华毅然接受了筹建第三战区经济委员会的任务。战争之下的后方,经济一片萧条,百废待兴。赵棣华身兼数职,穿梭于各个战区之间,组织物资,稳定经济。他不仅要筹措粮食、药品等生活必需品,还要保障前线的军需供应,任务之繁重,压力之巨大,旁人难以想象。赵棣华总是尽心尽力,不论是奔赴各地沟通物资,还是在寒风凛冽的深夜加班加点,他从未退缩。
1941年,赵棣华担任了交通银行的代总经理,随后正式成为总经理。这时的他,已经身经百战,深谙经济之道。他提出了“增加生产、发展工业、保障人民生活”的办行方针,希望通过金融手段支持抗战,让后方的经济发展不至于因战事而中断。他在交行内外召集专家,开展各种业务,支持后方工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银行信托部的设立,帮助战时后方建立起了物资供应的网络,使得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得到了保障。赵棣华还利用信托部的力量,将四川的盐运往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缺盐的地方,再把这些地方的特产运回四川,维持了后方物资的交流与供应。
抗战期间,为了增强人们的抗战信念,赵棣华甚至推动了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交通银行投入了大量资源,支持全国超过二百家广播电台和三百多家新闻报纸。广播中播放的抗战新闻、报纸上的战报,让更多人知道了前线的情况,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士气。赵棣华相信,战斗不仅仅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进行,在经济和信息战线上,每一个人都能尽一份力。抗战胜利后,交通银行已经成长为全国工商实业的大银行,业务迅速扩展,分支机构达到两百三十多处。赵棣华带领着交通银行,在艰苦的岁月里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可是,时代的动荡不止于此。1949年秋天,战局再度变化,赵棣华决定赴台,担任交通银行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尽管心怀故土,他深知此时的责任重大,不得不继续为经济发展奔波。在台湾,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交通银行的发展方针,支持工商业的发展,试图在新的土地上延续交通银行的辉煌。
1950年,赵棣华接到了一项新任务,赴法国参加国际货币基金会议,讨论战后世界经济的重建。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远行,也是一次令他无限憧憬的机会。赵棣华身负重任,踏上了赴法的旅程。命运无情,出席完会议后的他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转赴美国就医。12月的一个夜晚,赵棣华在纽约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赵棣华的离世,给无数人带来了震动。他的一生,虽不轰轰烈烈,却步步踏实,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力量服务国家。他的贡献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他的坚韧与赤诚却始终铭刻在那些曾与他共事的人的记忆里。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担当与奉献,他的名字与那些他带领过的银行、工厂、广播台、盐商一道,成为那个时代无法抹去的一笔浓墨重彩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