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看我推文将近五年的读者可能发现,我最近开始变得不“正常”了。
不过,相信很多经历过幼升小的爸妈也有同样的感受:
不管之前有多反内卷、“孩子健康快乐就好”,一上小学那种被“时代大潮”裹挟的感觉,非常的overwhelming(不可抗拒)。
幼儿园老师基本不留任务,少数要课后完成小手工之类,我爸妈完全可以应付。
这周一年级一开学,班级群里布置的各种作业、任务,难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每个通知,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用上班的态度去对待。
每天晚上7-8点,也已经是Emma雷打不动的作业时间了。虽然作业主要是听说读,仪式感依然拉满。
五年前我刚写这个号的时候,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快乐”、“素质”,反内卷。一夜之间,我对朋友圈、各种群里的牛娃,一下子也来了兴趣。
很多家长都知道鸡娃、牛娃、普娃这些“黑话”,但是2-(双某-)后时代的爸妈们,大多都没有体验过当年硝烟滚滚的“军备竞赛”年代。
就像我2020年对家旁边的学某思关门没有感觉一样,我姐就着急的不得了。
从去年开始,很多家长就发现,情况在发生变化。
京城两所顶风作案的学校被爆光,逆向思维就是意味着很多学校已经。。。今年各地依然在抓“违规机构”,但随着新文件的落地,都有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感觉了。
今天的文章,就是帮很多没经历过前双减时代的爸妈拉齐信息差,说说鸡娃到底是在鸡什么。
毕竟,成功最大的秘诀,就是搞清楚游戏规则、路径,一步一步往前推、一环扣一环的去完成任务,最后到达“彼岸”。
如果我们想去打猎打回兔子,得先知道兔子在哪里。
一般来说,鸡娃指的是这几种:
1. 大部分家庭,死磕中高k
2. 小部分家庭,体制内的自招、点招、各种smk
3. 各种特长升路线,选择大于努力
4. 极少数家庭,体制外爬藤(🇺🇸)、冲G5(🇬🇧)
具体到各个路线、地区、学校的细节,一篇文章不可能讲完,今天主要讲的是思路。
校内中高k路线,重点是补短
大家可能经常会听到“得大语文者得天下”、“数学为王”、“英语尽早拉到涨停”、“小四门就是主科”这些口号,听下来就没有不重要的。
这些口号当然是语数外科不同老师、机构喊出来的,每一门都希望得到家长更多的重视。
实际上,只要是差不多的分数,就没有不重要的,哪门课的1分难道值另一门课的2分吗?
事实也是如此,从中高考摸爬滚打过来的咱们都知道,每次考试最怕的就是某一门“失常”。
数学两道大题不会做,语文作文跑个题,英语听力懵两篇,马上就是十几分、几十分的滑坡,跌落无数“层”。
所以不管是语数外还是新兴起的科学、小四门,再到中学开始分的六门,校内路线最重要是筑基。
先做到不偏科,再去拔有兴趣的科目;有了学习上来的成就,再去以点带面,靠成就感来带动其他科。
先补短,再扬长,最后全面提升。
作为80后准学霸,我和我的北大同桌都是这么做的。
如果孩子还在学前,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兴趣了。
现在各种顶流换皮兴趣班(表达、思维、英语、科学),虽然本质上都是给学科打基础,但是有一点都做的不错,就是有趣:
我家孩子上了好几年,推荐了好多次的豌豆表达,就是幼小到低年级的语文利器。
9月下旬就要涨价,目前还有少量免费试听羊毛:
我虽然半只脚已经迈进了鸡娃圈,但是始终坚持鸡娃的前提是娃“耐鸡”。
比如我们家姐姐,现在每天做作业的热情极高,配合度满分,那我肯定要多推一把。
弟弟就是,除非带动画、做手工的课,否则都很难静下来听讲。我要么就豁出去亲子关系和我的血压,按着头让他学。
隔壁朋友家的孩子,大班去神秘机构鸡了一年数学,已经有二年级浅奥水准了,考上了著名机构的创新班,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付出的,当然是每天要拿出玩的时间,练计算、刷题。
所以还是要不断提醒大家,鸡娃一时爽,还是要适度~
传统中高k路线,重点是补短、扬长再全面提升,哪一门都不能放弃。
体制内掐尖,重点是这两门
接下来要说的,会有一点敏感,所以黑话比较多,大家不懂的可以私信问我。
我说的也以上海(自己经历)、北京(打听到的)为主,但是各地的原理都是差不多的。
而且根据我的观察,一线城市是资源多,但是竞争激烈、监管严格;一线城市以外的优势,主要是路子相对更野,掐的更“狠”。
首先说个现象,学而思和新东方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这两家教育巨头当年遍地都是教室,就是因为数学和英语是真·鸡娃圈几乎不变的主题。
很多爸妈要问,语文不算吗?
语文作为三大科里最需要“积累沉淀”、拔高周期最长的学科,当然重要。在中高考里,语文能拿高分,绝对是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鸡娃圈主打一个快速掐尖,数学和英语相对中短期见效更快,赛事、标化考试多,更方便培训、选拔。
这甚至算不上什么新闻,比如我是江苏“钻石段位”的高中出来的,99年高一入学就有分班考试。
分数高、理科好的能去数学特长班,分数次高、英语好的能去英语特长班,我们两个班配的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
2002年我们学校放了个大卫星,9个北大9个清华,28个南大,校长都笑开花了。
足可见,用数学、英语来掐尖,确实有道理。
英语是我最了解的领域,大家看看当地KET、PET和小托福的报名人数,基本就能算出牛娃圈子的“规模”。
英语的特点是跟另外两科比起来,入门更难、天花板更低,PET卓越、小托福850虽然很难,但就像长跑的终点,只要付出努力都有机会达到。
比拼的,主要是“上岸”的时间快慢。
数学
数学等理科就不一样了,孩子的天赋、碰到名师的运气、家长的托举,不仅决定进度和速度,更决定最终达到的高度,掐起尖来特别管用。
尤其是小奥赛道,基本就是决出各种牛娃的主战场。
所以在双减之前,各种大小机构、名师小班课、神秘机构,都有些计划经济时期的意思,不好报、身段高。
我好朋友在sj做校区负责人,说当年放一次几百个名额,很多家长早上五六点就过来排队抢。
数学能鸡出高分、得奖,意味着半只脚跨进了初高中名校、特色班,离清北、985、211就无限接近了。
很多学校的自招考试、smk,重点就是小奥的内容。
所以不管是当年学而思的培优班型,还是去年的学习机、今年的学练机,有小奥需求的家庭基本都是必备的。
这两年,数学类竞赛被取缔、机构被严格限制、分班更是不允许,主要活跃着的就是点招和smk了。
大家可以去查查本地的新闻,会发现各种“数学夏令营”又出来了,孩子们进去的门槛很高,出来的出处很神秘。这些,属于学校搞得定的,因为本质大家都很清楚。
如果学校搞不定,机构就得承接了一部分这些职能,通过选拔、分层、培优,把好的苗子给关系好的学校送过去。
这也是很多“地头蛇”机构的秘诀,靠谱的机构也确实比全国连锁机构、个人工作室信息、机会更多。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走数学赛道,打听当地有哪些“夏令营”,哪些机构“特色班型”smk的机会多,是必修课。
大家可能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机构里越是牛的班型,越像学校里对待尖子生的态度:门槛高、价格低。
这些都是机构用来打出名气的“种子用户”,自然怠慢不得。至于盈利,主要靠其他班型。
这其实属于“市场操作”,很多国际学校也喜欢出奖学金吸引“跳槽”学生,放榜时候牛校offer更多,就是这个套路。
至于数学学什么,无非逃不出“提前”、“深挖”两大方向。
所以数学学不学“小奥”,就看给孩子规划什么方向。
如果要走传统的中高考,奥数的性价比就没那么高;如果要走各种自招、点招、smk路线,小奥是必备的。
不过这里特别说一下上海的“三公”——三所全市招生的神仙公立学校,每年牛娃盛会之一。
三公的特点,是面单基本要AMC和小托福的成绩,考试英语比较难,数学相对简单一点,“口奥”的水平。
英语
英语方面,因为KET/PET、小托福的考试都在那儿,谁都能报,报不报机构的班都能考,反而是很“公开透明”的。
最终想要拿到心仪学校的“面单”,只要简历上有成绩,都能去投。
英语不仅考试更“自由开放”,学习的方法同样比较多样化。
不管是KET/PET还是小托福、校内考,现在的题型、考法都越来越像,越来越回归英语的听说读写本质。
只要能把听力、阅读量拉上去、单词量积累(不是背)上来、语法点吃透,英语的考试相对而言,是最不需要“做题技巧”的。
只要英语的水平上来,能看懂、表达清楚,英语的题型难度远不如同期的数学、语文。
所以在鸡娃路线上,英语是“有没有”的区别,大家都要跨过剑桥考、小托福。
很多家庭的策略就是尽快搞定,腾出时间冲别的科目。
对于中高k孩子来说,能尽快把英语拉到涨停(高考水平),也是常见的策略。
因为英语还有一个特殊之处:越小学,效果越好。
这部分再给大家画个重点:
鸡娃路线上,主攻奥数、AMC和KET/PET、小托福。
特长生路线,选择大于努力
特长生,其实是个比较有国内特色的词。因为传统上,走了艺体特长路线,基本就意味文化课降分划水了。
隔壁小日子、大洋彼岸的漂亮国,从奥运会的选手就能看出来,他们的特长生文化课是没有特殊待遇的。
艺体特长升,基本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了。
我自己也会“鸡体育”、“鸡音乐”,让两个孩子打球、游泳、练琴,但是纯粹是为了全面发展。
真的想走艺体路线,需要天赋、人脉、资金、精力的支撑,水也很深,我个人觉得比中高k、掐尖是更难的。
除了我推荐过的棋类路线,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去试试,对文化课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思维能力),成本也算是比较低的,还能线上学。
这两年我跟大家说的比较多的,是科创类的特长生。
科创赛道的弹性大,普娃可以根据兴趣和资源进行选择,是一条不太依赖天赋的赛道。科创项目也能为未来升学加分,并且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不管是刚刚返团的小河狸(搭建、编程、AI、创客),还是上了很多年、反复推荐的赛先生(科学、创客),跟他们的创始人直播时,我都讲了很多科创类特长生的规划、竞赛和升学的挂钩。
学习科创类最大的好处,是就算将来没当成特长生,也对小四门大有裨益:
我们家弟弟,估计以后走这条路的可能性很大。
看了姐姐收到的校队名录,告诉我想参加“乐高机器人”校队。
总体来讲,跟传统鸡娃赛道比,科创特长生还算是个蓝海。
体制外,又卷又花钱
最后说几句体制外,也就是想去美国读藤校、英国读G5等世界名校的孩子们。
不瞒大家说,一直到去年之前,我曾经想过让两个孩子走“国际路线”,也考察了很多学校。
最终决定放弃的原因,说白了还是太贵。
从幼儿园起就是10-30万一年,15年再乘以两个孩子,直逼破产的节奏。
藤校都是私立大学,除非特别牛拿到奖学金,否则一年又是大几十个W。
各种补课费,更是比体制内只会高不会低,孩子学的也很辛苦。
如果想走谷爱凌这样的体育+学霸路线,更不是一般家庭能搞得定的。
其实,很多拿到不错的本科offer的中国孩子,反而是体制内中途转出来的,能省很多钱。
想通了之后,我就给他们选了现在的双语学校,氛围很开心、想鸡也有空间,8年级前都能决定转回中高k路线。
目前来看,感觉还是挺满意的,Emma每天都很快乐,我也感觉她有学到东西:
今天开始,正式布置了myon(国际学校和国外学校最常用的在线图书馆之一)和AR(最权威的阅读水平测试之一)的作业,我比孩子们还兴奋:
阅读频率、质量走上来,英语真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写在最后
今天这篇文章,算是从开号以来,我最“鸡”的一篇。但全篇下来,我自问也没有散布焦虑情绪。
因为每个孩子不一样,让有天赋的孩子冲一冲,保证大部分普娃的正常发展,也是作为博主的责任。
这两年整个环境下行,很多家庭也在重新考虑教育投入和产出比的关系,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持续给大家提供信息、思路,让投入更有性价比。
当然,娃除了用来鸡,还有很多“功能”,千万别舍本逐末,一定要确保身心健康,找到平衡点。
最后给大家画个重点:
传统中高k路线,每一分都很重要,筑基、补短最重要
体制内掐尖,猛攻数学英语
特长生路线,科创、棋类更适合普娃
不到万不得已或者实力雄厚,不要all in国际路线
大家留言说说看,你们打算鸡不鸡娃、鸡什么路线呢?
END
点⬇️关注这个宝藏号
觉得有用,你就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