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啊!怎么还有对孩子开地图炮的人。。。

文摘   教育   2024-11-05 12:12   上海  



微信的推送机制改版了,不再是发送时间而是按照阅读情况来推送,这意味着你们有时候会看不到我们的推文。为了不走丢,大家可以给公众号加“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后“在看”,谢谢大家。


最近,芒果台的节目《寒暑假》中,一段云南小孩崔思敏和几个上海小朋友的离别对话意外走红。



这段视频不仅展示了不同的生活环境,也让我们看到城乡孩子教育背景的差异。看到“上海”和“云南”被拿来对比,机智如我已经猜到了评论区的画风:



类似的评论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逻辑问题,比如“以偏概全”“错误类比”“人身攻击”以及“缺乏证据”等。


这些标签和偏见对孩子们很不公平。


我自己是中原人,来自三线小县城。在上海生活了将近二十年,也经常或多或少被地图炮“击中”过。


也想通了一些道理: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地图”代表不了我,孩子更不应该被贴标签。


用我妈的话来说:毛主席早就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每个孩子都不应该因为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被刻板印象所定义。


视频中的孩子们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成长环境,真正值得思考的是:


面对城乡差异,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关注什么?


投胎决定起点,未来却是自己书写


大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资源确实存在差距,生在北京上海的孩子有更多的教育资源,高考、就业机会也相对更优越。


这些都是事实。


在“罗马”成长的孩子,似乎离“成功”更近一步。


然而,生在哪个地方,完全不是孩子们自己能选择的。



我老家的名声或许并不算好,甚至据说被乾隆皇帝恶评过,但我早就释然。因此每当介绍自己时,总是大方地告诉别人,我和某音上的大V“大表哥”是老乡。


不过,大家还记不记得另一条所谓的定律——“学历遗传降级”。


就算我是C9的本科、留学读博,孩子在上海长大,也可能在一本线挣扎。


这样矛盾的结论,说明孩子的成长并不仅仅取决于生活环境。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成长的道路由家庭、学校、社区和文化共同影响。生长在哪里,并不能决定他们的价值和潜力。


我们的责任,是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引导他们发掘潜能。


而且,大城市的孩子虽然有更多机会和资源,但乡村的孩子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乡村孩子在田野奔跑,城市孩子在学习卷中疲惫挣扎。


大城市像一座巨大的机器,要求每个孩子按照规定的模式精确运作;而在乡村,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教他们与万物和谐共处,拥有更好的体力和市里,难道不香吗?


大人们不应当用偏见去看待孩子,更不要因为地理位置给他们下结论。这只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优越感或自卑感。


短视频的传播特点是直观和快速,但这也很容易让孩子们被贴上“优越”或“质朴”的标签。这样的标签其实并不公平。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每个孩子独特的闪光点。


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对比、贴标签,而在于理解孩子们不同的成长背景,尊重并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出生地无法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本地资源的缺乏,也不应成为他们梦想的桎梏。


不管来自哪里,孩子的需求是一样的


无论是来自大城市还是小山村,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的核心都一样:


尊重、包容与爱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需要感受到他们被爱、被理解,才能够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充满自信。


所以,咱们也得帮孩子学会同理心,尊重并理解不同背景的同龄人,让他们在多元社会中学会与他人相处。


我觉得,这才是那档电视节目的出发点。


教育不是在孩子之间制造竞争,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成长。


云南的崔思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生活在山区物质不丰富,他的自信和阳光,肯定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引导。


节目里的几个上海小朋友,让我也觉得很亲切,因为“腔调”和周围的小囡们都很像。



在我看来,他们都挺有礼貌,得体而可爱,评论区也有不少理性的声音。



不管来自哪里,孩子成长过程都需要家人、学校和社区的爱与认可,才能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


教育的核心肯定不是分数,而是教孩子理解和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相处、面对困难和挑战。


如何打破教育资源差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


说到这个话题,我就很骄傲了。


我选择做教育博主,出发点当然是让自己的孩子的路走的更好,但这些年全网读者已经有六位数,是真的在努力帮大家做研究搞评测,选出性价比最好的学习方案,想让孩子们走得更远、更好。


现如今,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都越来越触手可及。


漂亮国的教育系统允许“在家上学”(Homeschool),提供了完善的支持体系,很多在线平台也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普及。


可汗学院、Coursera这样的超一流的平台,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家里的电脑上,接触世界级的教育资源,还能借助AI技术得到个性化的辅导。



国内也一样,各大机构、学校、老师们都纷纷下场,教研、教学的级别早就高出大气层了:



20多年前,在三线小城的我,为了能“师从”当地名师,托关系+高额学费,都是基本操作。


我负责任的说,单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来说,线上能接触到的资源,早就覆盖甚至超越了大部分学校了。


孩子上学的意义,更多的在于接受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同学相处锻炼社交能力,使用学校的场地、设施,以及在工作时间帮我们托管。


所以,2345线城市的爸妈们,千万别拿“教育资源不够”当做孩子学不好的原因了!


当然,孩子的成长,更需要内心的充实,保持谦逊和感恩.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物质的富有,而在于心灵的成长与视野的宽广。


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参与社区活动、阅读优秀书籍,来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在爱中成长,资源再少也不能让我们的孩子缺失爱与梦想。


说到阅读,Emma现在每天雷打不动阅读40-60分钟,分别是英语的My On在线分级,和中文的奇趣读书:



我相信,保持长期阅读不仅丰富她的知识,更能帮她建起充实的内心世界。


写在最后

给孩子们最好的,远不止资源


必须承认,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确实存在差异。


但是,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并不注定他们的未来。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面对差异,帮他们发掘潜力,找到自己的路。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闪光点,教育应该帮他们发现、发扬闪光点,而不会被标签和偏见所定义。我们也要教会他们尊重他人、理解不同,并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们为孩子提供的最好的成长环境,物质和教育资源当然很重要,更重要的还有足够的爱、支持和包容。


不论在哪里,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被期待,并在爱中茁壮成长。



END


点⬇️关注这个宝藏号


觉得有用,你就点“在看”

ET爸爱评测
上海爸爸带混血娃的日常。每天和大家聊一聊带娃感悟,经常输出育儿干货,时不时的丢一些“教育资源”。关注我,让咱们给娃花的银子都明明白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