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现有690个自然村,本地姓氏约300个左右,在以前过春节,居住在昌邑大地的老百姓的年俗重要活动之一,基本上都是户户供家堂,族族供族影,以此来欢度佳节,喜庆丰年。更是起到敦亲睦族的作用,教化子孙的意义。一般大的姓氏都在村里建有祠堂,而小的姓氏也都采取在族长家或各支轮流的形式,来供奉族影或支股影的方式祭祖。这个习俗的延续,因此产生了许多具有昌邑地方特色的族影联、门联和楹联等。对联的内容有的是表达尊祖敬宗之意愿,有的是阐述教化子孙的要旨,有的是歌颂其家族的人才辈出的荣耀,有的是祈愿对来昆向善、向学的厚望。
道照孙氏,是昌邑的名门望族。以该村为基,子孙派衍居住在全县四十多个村庄。由明迤清,国学庠序,联翩蔚起,科甲簪缨,代不乏人。据不完全统计,有进士4人、贡生27人、举人10人、太学生33人;庠生、郡庠生、武庠生、廪生等100余人。原孙氏祠堂位于村中央位置,坐北朝南,大门口横匾“孙氏宗祠”,左右对联内容是:
三世春曹传翰墨;
六朝封诰接恩光。
三世春曹是指:孙氏二世祖孙恕,(1367-1430),字近仁。明宣德元年(1426)任礼部郎中,封奉议大夫。孙氏四世祖孙洪(1424-1488),字君大,号畏轩。明成化四年(1468)任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孙氏六世祖孙昂(1479-1553),字一鹤 号东皋。明正德十六年(1521)中进士,升任礼部郎中;春曹,是礼部的别称。说明孙氏一族三代人都在礼部出仕。
六朝封诰是指:孙氏一族分别在明宣德、天顺、成化、嘉靖和清雍正、乾隆等六朝受到皇帝的封诰。
进入院里,祠堂五间屹立眼前,明柱撑檐,横匾“祭祀蒸尝”,左右楹联一副:
本支百世迭科第;
俎豆常陈追远堂。
进入厅内,北墙顶部“追远堂”的巨匾上悬,下挂清原任浙江布政使孙含中亲书的竖屏一副,左右配联是:
易象春秋,诗书礼乐,兼行在孝经,十三世乌台事业;
子午卯酉,丑未戌辰,更科联辛巳,四百年翰苑家声。
上联:易象、春秋、诗、书、礼、乐等统称为“五经”,是儒家学说的基础,研学“四书五经”的人,对本人的文学、哲学、政治、法律等领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兼行在孝经,强调的是孝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孝道,人们能够体现天地之德,即以仁爱对待他人,恭顺自然规律,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繁荣。说明孙氏一族的后裔子孙,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熟读《四书五经》并实践孝道,使得家族成为连续十三代,代代出闻人达士的官宦之家。
下联:子午卯酉,术理用语,用以表示事情前后的详细过程,出自《五行大义序》,在八字命理学中有特殊用义。丑未戌辰,在八字命里中这四个地支被称做“墓库”。以上说明孙氏先祖们的墓地是风水宝地,因此后代科甲联绵。因为在命理中,在辛巳日出生的人被认为是大富大贵的八字之一,主要是其具有正官、正印和劫财的组合。自此孙氏先祖葬所风水宝地的墓地,影响到整个家族四百年来连续不断的出优秀的人才。
昌邑籍的原民国时期著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家、同盟会员、陆军中将陈干(1881-1927)先生,字明侯,现在他的家乡昌邑龙池东白塔村有一座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家庙”,它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6),座落于村中间位置,大门口朝东临南北大街,横匾书红色四个字“陈氏家庙”,系清末状元成多禄亲笔所题,大门口每年春节都张贴一副始终如一的对联:
百代文明光鄑邑;
千秋血脉引芦根。
说到这副对联的出处,里面还有一个神奇的典故。据清顺治版《陈氏族谱》记载:始祖自龙池集归,见其村河北岸有雉兔相博,曰:此吉地也,我死后必葬于此。家人与其言,数年后芦苇发其冢上。祖妣亡,拟合葬,开墓见芦根盘结,粗若莲藕,其形像人马状,断之水流如血,众惊愣,亟闭墓,祖妣不得合祔。此典故相传至今。
家庙正厅三间,门上面悬横匾“有妫其昌”,系原北洋政府总统段祺瑞所题。屋门的对联是:
礼乐垂百代;
俎豆永千秋。
正厅内正北挂有陈氏祖影,四周高几上摆有陈氏四十五位历代先祖的牌位,皆是有功名者。值得称赞的是陈氏祖影有一独特之处,顶部画有西白塔村温氏始祖的影像,东白塔村陈始祖和西白塔村温氏始祖系翁婿关系,据温氏“燕喜堂”重修于清道光十三年(1837)的《温氏族谱》载:始祖讳浩然,字正气,原属青州府寿光县侯镇人也......遭异母之变,不得已而之昌之白塔焉......我外始祖陈公讳德甫,自前明洪武年间新迁于此......明时陈氏应差辽东,甚苦,余始祖屡往代不及于难......迄今外始祖之子孙画我始祖之影在伊影之上,世享血食,所以报大功也......因此,温氏宗词的大门联是:
百代文明光鄑邑;
千秋血脉绵蓉城。
注:鄑邑、蓉城都是昌邑的古称
由此产生的温、陈两族“上大拜”独特的春节祭祖习俗,每年正月初一早上,温氏的族长首先率本族全部的男丁,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到陈氏家庙“上大拜”。后陈氏家族的族长再率全部的男丁去温氏祠堂回拜。温陈“上大拜”仪式威严,请喇叭、唱大戏,热闹非凡,引的四方百姓争往观看,成为昌邑年俗的一大奇观,至今盛行不衰。通过陈氏祖影、温陈“上大拜”祭祖活动、两族家庙和宗词的大门对联等,充分说明了温、陈是重孝义的两个大家族,值得其他家族的学习和效仿。
昌邑城后董氏,籍出德州,系夫子董仲舒的后裔,明末迁居于此。清、民时期多出闻人达士,办新学、搞实业,书香绵延,经济富裕。民国初,董氏宗祠的石匾额和配族影对联是王垿(1857-1933)所题赠。他号寄叟,山东莱阳人,清末民初颇有影响力的官员、书法家、诗人,官至法部侍郎。“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这是上世纪初京城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垿”当然是指王垿,“谭”便是京剧大师谭鑫培。王垿不仅是官居二品的朝中大员、“山东京官领袖”,更是名动朝野的书法家。王垿的书法,和谭鑫培的唱腔一样,当时非常流行,受人追捧。京城的银号、钱庄、酒楼、茶馆、绸缎布店、洋货杂品,所挂的牌匾、对联多出自王垿之手,众商家对王垿的字可谓趋之若鹜。他定居青岛后,求书者更多,所书匾额远胜于在京为官之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岛城商家有求书匾额者,王垿无不欣然应之,故青岛商号之牌匾多出自他的手笔。关于王垿给董氏题赠匾额和对联一事,家族中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当时昌邑城后籍的民族实业家董希尧,在青岛首创了山东省第一家机器染厂“双盛潍染厂”。他出面宴请王垿,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天天陪着王垿吃喝玩乐,不是看戏,就是洗澡,还一直不说什么事,请了一段时间后,请的王垿都不好意思了,董希尧才介绍了城后董氏的历史渊源和要建宗祠、画族影的事宜,想求先生题字,王垿在酒桌上还戏说:“董掌柜啊!你这是让我在夫子门第弄斧呀”,当场就写了“董氏宗祠”四个大字和两副对联。
一副是大门对联:
本基德州常存念;
源流都昌暗惕怀。
配族影的对联是:
绥予子姓报以介福;
俾尔戬谷永言孝思。
“绥予子姓”出自诗经;“报以介福”的介福即大福,出自《诗.小雅.楚茨》;“俾尔戬谷”的戬穀: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定尔,俾尔戬穀”,意即上天保佑庇护你,使你安乐幸福和福禄。
昌邑柳疃前官庄村于2021年1月复建了高氏祠堂,复建以前,在祠堂的原址处出土了一对残缺不全的方型的石楹柱,系原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高氏祠堂的遗物,楹柱上浮雕着一副对联:
水源木本世世云仍思祖德;
春露秋霜时时禋祀报宗功。
这副楹联的“词眼”在云仍和禋祀两个词,“云仍”一词出自《尔雅.释亲》指远世孙,比喻后继者;“禋祀”一词泛指的是祭祀。
村庄取名“官庄”,是在清朝时期,高氏家族出现了“一门爷孙俩进士、祖孙三代中举人、嫡亲五世都为官”的盛况。有高永道任江南盐道大使、高永申任淮安府巡检;高文璘任浙江湖州府白粮帮千总,昭信校尉;高志唐历任绍兴卫守备、平阳协标左营中军守备、浙江磐石都司、福建提标左营游击、泉州参将镇守台湾、福州城守副将、总兵。诰封武显大夫;高殿鳌历任御前侍卫、福建泉州陆路提标后营守备、陕西榆林延绥城守备都司、左营游击、参将,授武义都尉,钦加副将军衔、诰授武功将军。
在村民高延英家中,以前春节供奉着高志唐的影像,他头戴二品顶戴,身着朝服,外罩御赐黄马褂,项挂琥铂朝珠一串,正襟巍坐,形态威严。影像左右配有乾隆御笔亲书对联一副:
其人似梧桐翠竹;
此志如高山流水。
此对联的内容足以说明了是乾隆皇帝对高志唐高洁人品的深度赞扬,视高志唐为自己的知己和知音。
在昌邑境内各姓氏传统年俗祭祖的活动中,隆重的上祭都是供“三牲”(即:生猪头、生全鸡、生全鱼)。现在唯一传承至今仍使用“少牢”(即:全猪、全羊)的,就是北孟小南孟村的“刘氏家庙”。本支刘氏和清体仁阁大学士,仕工部、吏部尚书,逝后追赠太子太保的刘墉系同宗。
竹笑兰言皆为友;
清风明月不论钱。
这副对联和题有“清爱堂”字样的灯笼,就是当年刘墉送来联宗的证物,至今还保存在村民家中。另外“刘氏家庙”还是唯一一个不供族影而供奉填有祖宗名讳屏风的姓氏。
家庙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0),当时刘墉在老家丁忧。它现在作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北孟小南孟村中央位置,大门口对联是:
霜露起念偎天井;
风木兴思恋济阳。
“霜露之念”语出自《礼纪.祭义》,指对已故父母或祖先的悲伤思念之情。“天井”指偎挨村北的南孟山,古称“天井埠”、“莲花山”;
“风木之思”语出自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陵寝记》,意思是比喻父母之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济阳”是始祖刘进的亲兄弟刘遗迁居地。
家庙正厅五间,前出厦由四根明柱撑檐,四明柱贴有两副楹联,都是说的有关刘姓的起源和典故之事。
一副是;
陶唐旧德,扰龙常继千秋业;
天禄余光,燃杖还留太乙书。
上联“陶唐旧德”是说明刘姓起源于上古时期的陶唐氏,扰龙者刘累是帝尧的后裔,早年向豢龙氏董父学习养龙技术,后被夏帝孔甲任命为养龙官,因养龙有功被赐姓“御龙氏”。其子孙后来以“刘”为姓,成为刘姓的最早起源。
下联的“天禄余光”的典故出自 《拾遗记》和《三辅黄图》。说的是西汉成帝时期,刘向在天禄阁校书时,夜有老人着黄衣,拄青藜杖,进入阁内,吹燃藜杖,向他传授《五行洪范》,刘向担心遗漏,便撕开自己的衣服一一记上。第二天早晨,老人离去,自称太乙之精,天帝听闻刘氏之子好学,特来视察。
另一副楹联:
分陆峰之半岑,兰锜犹堪壮武库;
占潍水之一曲,藜光常足焕文才。
上联“分陆峰半岑”说的是南孟山系昌邑境内博陆山脉的分脉;下联“占潍水一曲”说的是流过南孟山的七沟河系潍水的支流。刘氏家族居南孟山阳,环七沟水系,祈愿后世子孙定出文武双全的人才。
正厅门是贴有一副龙门对联:
通德门高,到处逢人欣郑里;
彭城祖远,历年论世说刘宗。
这副对联“通德门高”说的是东汉时期为表彰郑玄之德,在其故乡所造之门曰“通德门”。故址在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北(原昌邑县境内);“彭城祖远”说的是刘氏的祖籍是彭城。汉高祖刘邦的祖籍是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今江苏徐州)。因此,天下刘氏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
撰文:董绍龙
鄑邑人文馆 电话/微信:18606363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