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它按用途分类为春联、贺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谐趣联等,以简洁的形式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美好的祝愿,在文化艺术的殿堂上绽放着奇光异彩。
昌邑县建置于宋建隆三年(962年),县城的建筑兴盛于明、清,历史上城内公署、庙祠、坊碑、民居等星罗棋布,各种对联、楹联等洋洋大观,现流传下来的部分昌邑古对联,既具有着宝贵的史料价值,又能领略到当时的风俗人情,彰显出撰联者思想情怀和文化素养。今拾遗几副以给读者。
一副是:
文教武威,勋业千载公史册;
远来近悦,声灵百代震乾坤。
另一副是:
六朝元老;
百代勋臣。
这两副对联是位于原昌邑县城里南街的忠宣公黄福祠的眀柱上楹联和大门对联,何人所撰已失考。是对黄福一生做官和处事的高度概括。该祠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毁于民国时期的战乱。黄福(1363-1440),字如锡,号后乐,山东省昌邑县黄家新郭村人,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明洪武甲子年(1384),由郡庠生中乡试,入太学。历仕主薄、金武前卫知事、右卫、右卫经历、工部右侍郎、左侍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兼掌布政、按察二司。工部尚书兼詹事府兼事、掌南京兵部。升少保兼户部尚书,进阶光禄大夫。卒增太保,谥“忠宣”,并在昌邑城内修建专祠,春秋二祭。一生历任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明史》有传。
在古代,家家供灶神,也称灶王爷;乡间到处有土地庙,供奉土地神,俗称土地爷;再往上呢就是各地县城的城隍庙,供奉城隍神,这种风俗在历史上延续了很长时间。灶王、土地、城隍分别时是冥界的三级负责人,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家长、村长、县长。供神必有对联,在对联的历史长河中,因此就产生了众多的关于灶王、土地、城隍的对联。昌邑县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后经历任知县和地方名士的增修、重修,灿然大观。清康熙二十五年,住在昌邑城里的抜贡张勿竟为城隍庙撰的对联是:
宇内尽多好事,总漏却阴曹薄上,来这里孝子是谁、忠臣是谁、仁人是谁、义士是谁,生前一等品行,自然有一等果报;
天下岂少恶汉,难逃出孽镜台中,到期间财帛无用、势力无用、强粱无用、奸诈无用,活时哪样倾作,死后受哪样折磨。
胡师孝手迹
1899年因戊戌变法受贬的胡师孝(1855-1908)字少甫,号铁霜。从北京翰林院来昌邑任知县。他为昌邑城隍庙重新拟定了大殿楹联并亲笔书写。联文是:
尔还赖吗?但只把从前那些情形回头想想;
如若不信!请先将现在这个样子睁眼看看。
胡师孝因支持民主立宪变法而被贬,但仕途遇阻的他没有躺平,在昌邑任职期间,他倾力推行仁政,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脱掉官靴,表示不带走昌邑的一点尘土。
清朝末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许多地方执政者常自己撰出大堂的楹联,以阐明施政的意向。同治十三年任昌邑知县的顺天大兴籍监生茅方廉,字砚农,在任期间强治精能,盗贼敛迹。其所撰的大堂联文是:
眼前百姓即儿孙,漫云百姓可欺,要留点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休说一官好做,当尽些父母恩情。
光绪十六年,广西临桂县举人白书林,字筱西,出任昌邑知县,他撰的大堂联文是:
穷措大作官,怕污三世清名,不收半文将法卖;
好黎民讲理,非抱十分冤屈,莫投一字入门来。
白书林在任期间,严明廉洁,以赔累去,舆论惜之。
居住在昌邑城里的张志栋(1648-1714),字敬修,别字青樵,系清康熙癸丑科(1673)进士,擢翰林,历任福建、浙江、江西巡抚,迁大理寺卿,晋刑部右侍郎。他府上悬挂有康熙御书“拥节名疆”和“百忍”匾额,有御书对联一副:
不作风波于世上;
自无冰炭到胸中。
风波:比喻对生活的欲望无穷。冰炭:比喻寒冷如冰和炙热如炭两种不同的情怀。这副对联是告诉人们: 不要对人世间的欲望作无尽的追求,要做到既没有受挫折时寒冷如冰的感觉,也没有追求时热烈如炭的心情,真正保持荣辱不惊。
“百忍堂”的楹联是:
一勤天下无难事;
百忍堂里有太和。
张志栋府上“百忍堂”的楹联,阐述了他的治家理念:只要勤快起来,天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学会忍让,家中就有和气、平安。他一生从政四十年,清正自律,并对子女管教严格,两个儿子读书明礼,分别高中进士,包括其兄张志禧在内,形成了一门四进士的独特家庭。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昌邑县著名书法家张立中先生,其书法隽秀,雅俗共赏。当时他撰写的两幅应景春联,县印刷厂给他印刷的当年春节就贴遍了县城的家家户户,后面连续几年就贴遍了昌邑大地的城乡村庄。
一副是:
七亿人民七亿兵;
万里江山万里营。
另一副是:
常备不懈紧握枪;
时刻准备打豺狼。
当然,这两幅对联是时代的产物,后来的困局证明,阶级斗争是不会转化为生产力的,“备战运动”也无法发展经济。八十年代后,人们放下了“全民武装”,迎来了改革开放,才实现了“七亿餐桌七亿盛,万里农田万里丰。”
张立中先生好讲典故,我当面聆听过张老先生讲的有关这两副春联的轶事。说“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这副春联,乡下的一个老农春节前去县城的新华书店买了这副对联,年除夕上午就在家里贴春联,贴完以后发现大门口横批两侧缺少了两个福帖,这个老农不认识字,他就想春联上肯定全是好字,我也不能为了缺两个福帖再跑一趟城里了,他就把春联下面分别剪下了两个字,贴在了横批两侧,自己就高高兴兴的准备过年了。第二天早,村里的人去老农家拜年,有的人眼尖,看到他家大门上贴的春联,就念到:“七亿人民七亿;万里江山万里”,哎,词也讲的通,再看横批两侧“兵、营”。接着一传十十传百,一天功夫就传遍了整个村庄。以后的多少年,“兵营”成了他家的代名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