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今天听了一场预答辩,
这场博士生答辩,有不少的朋友都是在职或者辞职读博。之前可能是高校、党校系统、企业的单位。还有几位是考了多年的博士才考上,真的是勇气可嘉!以及对学术科研的极大热爱!
记录了一些博导对博士生开题提出的建议。再结合最近和博导的交流,码下几条心得感受,或许可以对大家有一些启发~也欢迎大家交流、分享呀~
1、博论不能写的和教材一样。要体现数据、资料、材料、理论,体现大量整合过的信息。这是对博士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2、博导基本只看这三个方面:题目的清晰性;研究的分析框架;研究提纲的信息度是否可以回答主要研究问题。
3、博论要具有鲜活性。如果做实证研究的,就要把案例、数据进行生动的归纳、总结,抽象出行动规律。
4、要把学术语言、政治语言、政策语言、个人语言进行融合。既要有问题导向、政策导向,也要有清晰的学术继承,在此基础上总结个人的思考与语言,提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5、博论开题一定要写的严谨。有理有据说服评审专家。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论文能不能顺利通过盲审。评审专家来自各个专业、方向,对好论文的判断、偏好不一样,也不一定完全理解我们的研究,因而对于博士生的要求是:我们需要准确定位问题、充分解释问题,以及该问题在本学科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让评审专家心悦眼悦,手下留情。
6、要立足本学科、专业的学科视野。这一点多位老师多次强调!!!如果是跨学科的研究,也要有本学科的明确属性。这样子送出去外审,不容易被毙掉或者引起争议。
7、题目里的时间、范围限定,很重要。要细细考虑。
8、对于“xx化”的研究,一定要反问自己,如果去掉“化”是不是也差不多。“化”是什么意思?要追本溯源,从词的本意出发。
9、博论至少要提前半年给老师。(这句话是我加的,今天博导再次提醒我了)
10、博论的研究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侧重点。各个侧重点的研究难度、研究重点是完全不一样的。宏观是制度研究,中观是机制研究,微观是过程研究,但是这三种之间不是独立的,是互相穿插、合理安排的。只是侧重点不同。但是从博士论文的完整性、全面性来说,尽量都要涉及。
11、除了三个层次的研究区别,还有实践研究和历史研究。这两种也可以互补。实践研究可以涉及一部分的历史要素,显示一种实践的继承性与创新性,以及历史的深度。历史研究也可以涉及实践因素,显示联系实际的生命力和当代启示,有现实性。
12、好好看看相关的专业书籍、强相关的研究专著(很有可能是已经出版的博论)。这一点非常重要!开拓学术视野、提高学理性和加强论证。
13、参考文献尽量引用CSSCI。
14、前台与后台的区别。
15、分析结构与过程,抓住人。抓住人与人的思想争鸣。思想背后是利益的博弈、权力的博弈。
16、学者的积累是:对数字的、对历史、对现实、对学界的、对各种经典理论(或者专著)的积累;以及提纲挈领、抽丝剥茧对事件的分析和判断。
17、格式是最基本的要求。章节之间要空!出来!不要太紧凑!
18、内容不要混淆使用。定义要统一,名称要统一。不要开头是a,中间是b。a加一个字成为b,含义也不一样的。
19、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博导们其实对于每个专业方向的内容不一定完全理解和在行,但是他们会从学科属性、逻辑架构、题目论证、格式、参考文献等宏观层面进行评价。对博导来说,评价学生的作品我感觉也挺难的。现在也越来越深刻理解到,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博士论文。做到最后,答辩的时候也只有自己是自己博论的专家。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读博的四年里,集中全力把博论的中心思想明确地输出,让对方理解!
20、输出要有受众思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少用长句,难以理解。多用比喻、贴合生活的内容。每个人对于故事有天然的难以抵抗力。所以,多讲故事!多说案例!如果有能力的用问题串联!
大概就是这些啦!!希望今天稍微可以休息休息。大脑不想动了!!!!!!现在想瞬移到我的床上(贴上眼罩,用一场长长的睡眠洗刷我的大脑自由基)!!!
ps:
刚刚在后台看见有位朋友给我留言了多次但是最后取关了,心里有些些惋惜和遗憾。平时我尽可能都会回复大家的私信和评论,但是精力实在有限,没办法一一回复和提供价值。不过还是那句话,不做捆绑,这边就是一个记录、分享和交流,欢迎大家来,也欢迎大家走~~~顺着网线,相遇一场,即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