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OFWEEKLY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没有最坏的时代,只有不适应的人或机构。现在不是谈感情的时候,需要理性对待。
这位朋友表示:“这几天被几家机构接连宣布募资完成甚至超募的消息席卷,自家老板也开始坐不住了,表示今年在品牌上也要发力一番。但他们机构并没有预算,关键是新基金1年多了,还没有进展”。于是,上述灵魂拷问便来了。
这两年创投圈从业者感受到的寒意颇为凛冽,消极心态此起彼伏,不仅仅是“没钱、没资源”的GP,很多过往AUM很高的GP也在思考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市场环境。
一位IR向我们表示:“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对抗消极情绪”。
“信心不足、情绪低迷”已经成为常态。一级市场还在经历阵痛,少数机构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资源积累等优势,依然在寒风中逆势完成募资,但大多数机构则在生死线上挣扎,尤其是管理规模较小的机构,接下来该怎么办,成为机构决策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2025 年,“没钱、没资源”的小GP似乎正面临生死线。
2025,中小GP的生死线。
在创投圈的寒风凛冽中,中小GP的生存挑战愈发严峻,宛如在生死线上艰难求索。“没钱、没资源”的困境让它们举步维艰,新基金募资停滞不前,品牌建设也因预算紧张而难以推进。
据FOFWEEKLY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中国VC/PE市场总募资金额达到了1.2万亿人民币,同比下降了24%,其中国资和政府基金占据了86.85%的比重,成为市场的绝对主力军;投资层面来看:VC/PE累计投资金额接近6000亿人民币,出手频次为9600次,同比下跌44%;从退出事件上来看,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的退出案例同比下降接近35%;新基金备案数量环比下降了47%。
从管理人层面来看,据FOFWEEKLY统计:2022年开始的行业出清改变了管理人规模的分布结构,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便是管理规模0-5亿的机构占比已经从80%降到了70%;2024年起,市场与监管的重心都开始关注长期存续机构,即所谓“专业”的老牌管理人,但是随着基金投资者诉求的变化,“专业”的定义也在发生改变。
而从监管出清的机构类型来看,大部分管理规模小于5亿,而在存量管理人中,依然有70%的GP,管理规模在5亿以下。
在一级市场整体环境低迷的背景下,中小GP的生存状况显得尤为艰难。从我们的观察来看,2025年可能会迎来一轮主动出清的浪潮,那些募资困难、拿不到Carry的机构,或将不得不面临主动注销的困境。
经历近年来的市场波动与不确定性后,中国创投行业正处在关键的重塑期,出清节奏加快,市场要素重构,机构管理重心全面转移。在此过程中,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朋友无奈地表示:“如今的一级市场如履薄冰,整个行业陷入困境,项目稀缺、资金紧张、无人接盘,形成了恶性循环。”
实际上,生存压力并非仅限于管理规模不足5亿的机构,许多整体管理规模达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机构同样面临难题。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向我们透露:“现在关键看在管规模,那才是产生管理费、为机构带来现金流的资本。”
因此,无论机构规模大小,都需顺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以更加理性的态度面对生存挑战。
现在不是感情用事的时候了。
近五年来,新备案管理人的管理规模呈现整体下滑态势。
据FOFWEEKLY 统计,新成立的管理人在管规模多小于5亿,其占比自2019年的67%,上升至2024年的97%。(数据截止到2024年9月)。
一方面,一级市场退出难题持续发酵,机构募资难愈发凸显,短期内难觅破解之道,未来管理人管理规模或将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新备案管理人管理规模逐渐增长。如2024年新增管理人中,除部分国资或母基金管理规模达50-100亿元外,其余管理人管理规模都小于5亿。其中部分管理人管理规模预计未来将逐渐增长,但持续募资难度远大于过往水平。
在某业内资深人士看来:“在如今市场环境下,机构核心任务是保存实力,静候项目退出时机,以期斩获 Carry”。
针对保存实力,他坦言:“现在不是谈感情的时候,需要理性对待问题,优化和调整团队结构,是重要方式之一”。
1.降本增效:优化团队结构,精简人员配置,调整激励机制。摒弃过往美元逻辑时代的激励模式,依据当前市场状况重塑薪资体系,将有限资金精准投放于关键岗位,以最低成本维持团队高效运转,为Carry回归积蓄力量。
2.开拓现金流渠道或尽量帮被投企业做好投后:做FA,帮被投企业拓展资源,做销售,搞订单等,助力其业务增长,做好投后赋能;同时,积极挖掘身边潜在资源,开放机构融资,缓解短期现金流紧张等局面。
3.节省开支:在无PR预算情况下,自主打造自媒体平台,借助新媒体力量宣传品牌;主动出击,组局交流,没有人脉资源者,与各方建立联系,多与有能力组局的人交流,寻求更多交流机会。
但无论是开放融资还是拓展业务,关键在于手中握有资源。过去,GP多沿用美元创投行业的盈利模式,在创投领域的拓荒时期,凭借这一模式赚得盆满钵满,享受了时代赋予的丰厚红利。然而,时至今日,国内的投资逻辑已然生变,曾经的投资、募资、估值手段不再契合当下市场环境, GP们亟需转变思维,灵活应对。
近日,常垒资本在其发布的《中国式股权内循环》文章中强调:人民币的投资,要忘记美式IPO的估值逻辑,以及作为退出的主要方式的选择;忘记硅谷的估值方法。(话说中国的早期项目,估值已经比美国贵了)
决定一个基金的DPI,不再是投到了什么知名项目;
而是:在一个合理的估值下,提高能退出的命中率。
基金靠一个项目捞回所有成本的时代,过去了。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近两年,一级市场挑战重重,但少数机构凭借卓越的专业能力和深厚资源积累,在寒风中依然能逆势完成募资。
比如,1月2日,赋远投资宣布旗下两支基金超募并终关,总规模超20亿元;1月7日,心资本人民币探索基金首关告捷,总规模达10亿元人民币……
然而,大多数机构募资困难重重,鲜有新进展。一方面,市场化资金稀缺,国资、政府引导基金及产业资本虽相对充裕,却更青睐拥有优质项目资源的 GP,同时更需要GP先搞定至少30%的产业资本,这对于大多数GP而言,是首要难题;另一方面,优质资产稀缺、竞争激烈,中小GP在资产挖掘上处于劣势,投资要求也愈发严格,项目需有收入、利润,能反投落地。对多数GP 而言,无资源、无资金,举步维艰。
尽管数据和市场感知偏冷,但这恰是适应环境、修炼内功、做好内部调整的良时。
没有最坏的时代,只有不适应的人或机构。
在FOFWEEKLY特约作者范译阳看来:当下,中小GP更需要重新定位,过去的募投管退策略是市场上升期的产物,市场下行期需要全面升级新的策略,毕竟沿着老路是走不到新的地方的。GP做大不容易,要天时地利人和,做小是必然的。所以做精品既是被动的选择,也是主动的选择。要主动做小,选择细分赛道,捆绑独特资源(产业或者地方政府),延伸新的长板(招商能力或并购能力)。
除此之外,想要继续站在牌桌上,机构的内部优化也尤为重要。通过精简团队,安排有能力人员统一调配募、投、法务、退出等环节,提升决策效率。
某机构投资人坦言:“去年因‘募、投、管、退’各决策层利益不统一、决策不一致,而错失S份额最佳售卖时机。”
如今市场机会需“天时、资源”,更需“人和、迅速响应”,某一链条卡壳,或影响全局。
事实证明,想“生存”,无捷径,只有放下过往“光鲜”,接受并适应新玩法,脚踏实地前行。机构、个人都要练好内功,静候新机。此时,机构养不起闲人,团队要精简、有冲劲,全员皆能“下战场”。
市场永远不缺参与者。尽管整体情绪较为低落,但一级市场依然吸引着众多看好行业发展的投资人,产业方和国资背景的新兴力量正不断涌入。据 FOFWEEKLY 统计,2024年新增的管理人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两地合计占比高达79%。从省份分布来看,广东地区新增管理人数量位居榜首,浙江、上海、江苏紧随其后。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地区新增的管理人中,有 3家为KKR等知名外资机构设立。
钟鼎资本创始合伙人、CEO严力指出:“‘老干部’上前线,做投资经理”。的确,如今不仅仅是中小GP,对所有GP而言,都要有更加坚韧、抗打,有资源就多方调配,争取在募、投、退方面获取更多机会,没有资源就保存实力,等到Carry,等待新时代的到来。
一级市场不会消失,大部分机构出清,但依然有新的机构进场,市场还在,就一定有好起来的一天,机会就永远存在,只是抓住机会的人和机构不一样罢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END
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转载、投稿、业务咨询
元年金服官网
www.genesisfin.net
400-1600-112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本公众号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