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青 | 母亲做的布鞋

文摘   2024-11-14 00:01   四川  

点击上方蓝字“凤凰城文学

           一键关注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母亲做的布鞋


作者

王立青


七零后的我,在那个物质缺乏的时代,村里各户人家差不多都一样,只能解决基本的吃饭穿衣问题,生活水平差距不大,大家手里都没有钱。我家中弟兄三人,日子过得尤其紧巴,连穿的鞋子都很缺,能穿上一双新鞋子都是奢望。通常情况下,哥哥不能穿了替换下来的鞋子再给我。有时侯,家庭条件好些的二舅送些替换下来的鞋给我们,为此我都高兴好一阵子。鞋子都是直到鞋底磨薄了,甚至有洞了,脚大拇指顶破鞋面儿,不能再穿了为止。即便如此,退下来的鞋母亲也舍不得扔掉,留下来换些针线脑儿。
全家五口人的鞋主要靠母亲那双勤劳的双手来做。每年秋收秋种结束,也是母亲为一家人开始忙碌着做布鞋的时候了。母亲将从田野里割下的蒿草晒干,把种子打下来,放在锅里炒熟,取出捣碎,然后用水熬煮,做成糨糊。将不再穿的旧衣服洗干净后,扯成碎布,一层一层地用糨糊涂抹均匀后压粘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放在阳光下曝晒干后揭下来,厚厚的,硬硬的,一张做鞋底的三合板状材料(称作“结贝”)就做成了,用一张纸(通常是牛皮纸、报纸、挂历纸)照着鞋底的形状尺寸剪下当“鞋样儿”,然后按着它的样子剪下四五层“结贝”做鞋底,买上几尺黑色或蓝色的布料做鞋帮鞋面儿。
做鞋底是一项费时费力的细活儿。母亲常在邻居家串门时一边聊天一边做鞋底(称作“纳鞋底”)。“纳鞋底”时,通常先用装有木头把的小锥子用力扎透一下鞋底,再用穿有麻线的针缝纳一针。穿针之前,母亲先把针在头皮上磨擦一下再穿透鞋底,母亲说是头皮上有油,这样做起来省力气。母亲还常常在冬夜的晚上,在昏黄的油灯旁,双腿盘坐在炕头上做鞋直到深夜。屋里很冷,母亲用被子围着双腿,我则在一旁或学习或入迷地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孙猴子大闹天宫、神鬼故事等。
鞋底那密密麻麻的一针一线浸满了母亲的辛苦,一双鞋做下来,费不少时间和力气,母亲的手腕常常肿痛。经过两三个月的忙碌,过春节时,母亲解开一个方形布包,哗啦一声抖出一小堆新布鞋来!每个人能分上一两双。我高兴得像个小猴子似地连蹦带跳。母亲看着我们双脚上的崭新布鞋,充满了自豪感,满面笑容地说:”还是自家做的布鞋好啊,穿着舒服又养脚。”
布鞋有透气性好的优点,适合春秋的晴天里穿,它的缺点是不防水不御寒。对于喜欢玩水玩泥的孩子来说,或遇到大雨天气,鞋子便湿透。于是,母亲还给我们做冬天里穿的棉布鞋,更是麻烦费力。
后来,慢慢地,经济条件一年好过一年,我们都是买鞋子穿,母亲不需要再辛苦地去做布鞋了。记忆最深的是能穿上结实的绿色帆布胶底运动鞋了,鞋底不透水,不怕走泥泞道路。买的鞋子穿在脚上虽觉得洋气,但它没有饱含母亲辛勤的劳动,便感觉少了厚重的感情。
我永远怀念童年时母亲做的布鞋,难忘母亲冬夜在昏黄的油灯下一针一线“纳鞋底”做布鞋时的情景,是母亲做布鞋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精神让家人们度过了那个穷困的年代,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爱感恩之情。



作者简介


王立青,教师,东营区辛店街道人。喜文学与阅读,愿用文字表达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与大家共享。文字多见于网络媒体。


编辑:芯语  校对:崔杰娜 图片 网络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王立青  天命之年

 欢迎光临

凤凰城文学

长按扫码和我做朋友


投稿请点击

征稿启事

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在看

凤凰城文学
缘聚芳草地,情系凤凰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