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题:Oxygen Concentration Effect in Photosensitized Generation of 1O2 from Normoxia to Hypoxia
通讯作者:孙钦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作者:Zong Chang (常宗), Like Guo (郭丽柯), Jianglan Cai(蔡江蓝), Yang Shu(舒扬), Jie Ding (丁洁), and Qinchao Sun (孙钦超)
背景介绍
光敏化产生具有高反应活性的单线态氧1O2是光动力治疗(PDT)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接受的治疗机制。光动力治疗被用于临床治疗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开发新型PDT策略,依然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肿瘤内的乏氧环境被认为是高效PDT的重大挑战,这源于人们直觉的认为1O2(单线态氧)的生成高度依赖于氧气浓度。
图1. 光敏化产生单线态氧及其检测机理
快讯亮点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孙钦超副研究员在JPC Letter上发表了氧气浓度对乏氧环境光动力产生单线态氧浓度的关系。通过稳态和瞬态光谱研究对常氧(氧气浓度160mmHg)与乏氧(氧气浓度5-6mmHg)情况下对单线态氧的产生动力学做了详尽的分析。
图2. 在常氧和乏氧环境下,Ce6光敏剂引发的单线态氧的生成动力学曲线
图3. 在常氧和乏氧环境下,Ce6光敏剂的激发态瞬态光谱
图4. 光敏剂敏化氧气的反应路径和动力学方程
图5. 氧气浓度无关的单线态氧生成动力学模型成功预测MB 和Ru(bpy)3敏化产生1O2动力学
1.肿瘤乏氧环境氧气浓度平均值在10 mmHg左右。氩气氛围下水中溶解氧的浓度在6mmHg左右大约10 uM,这与乏氧肿瘤环境在同一量级。
2.在常氧和乏氧环境下,Ce6光敏剂引发的单线态氧的生成动力学曲线几乎一致(图2)。
3.通过瞬态反应动力学,以及对光敏化产生单线态氧的反应动力学方程分析,提出了氧气浓度无关的单线态氧生成动力学模型(O2 involved but concentration independent kinetics model)。只要光敏剂在常氧(160mmHg)和乏氧(6mmHg)条件下三线态的衰减速率常数之比与相应的氧气浓度相当𝑘n /𝑘h ∼ pO2n/pO2h ∼25,单线态氧的生成动力学就不会受到氧气浓度的影响(图3,图4)。
4.该模型成功预测了其他三线态光敏剂的单线态氧的生成动力学,如MB分子,在常氧和乏氧环境下,其三线态衰减速率常数𝑘n /𝑘h∼25,因此单线态氧的生成动力学曲线几乎一致。然而对于Ru(bpy)3, 𝑘n /𝑘h<<25, 其相应的单线态氧的生成动力学曲线有较大差别(图5)。
总结/展望
研究人员建立了氧气浓度无关的动力学模型,以阐明光敏化生成单线态氧(1O2)的稳态反应过程。根据该模型,对于一个三重态衰减速率常比(𝑘n /𝑘h)与相应氧气分压比(pO2n/pO2h)一致的光敏剂,在常氧到乏氧的环境下,单线态氧的生成动力学不会有显著差异。这挑战了传统观点,即氧气浓度是乏氧肿瘤环境中PDT疗效的关键限制因素。我们的发现对开发针对缺氧肿瘤的新PDT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在合理设计PDT方案时全面理解光敏剂光物理性质的必要性。
对于常见的纯有机光敏剂,以及弱耦合的金属有机光敏剂,完全无需考虑氧气浓度的影响。对于强耦合的金属有机光敏剂如Ru(bpy)3 等,需要认真研究氧气浓度的影响。
相关论文发表在JPC Letters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常宗助理研究员为文章的第一作者, 孙钦超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信息
孙钦超(Qinchao Sun)
孙钦超,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类发光探针的设计与机理研究等。至今作为一作或通讯作者在 JACS, Chemical Science, Coordination Chemical Review, Chem. Comm.等发表论文3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等项目。参与国自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等项目。
https://people.ucas.edu.cn/~qchao
扫描二维码阅读英文原文
J. Phys. Chem. Lett. 2024, 15, 44, 11126–11130
Publication Date: October 31, 2024
https://doi.org/10.1021/acs.jpclett.4c02547
© 2024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Editor-in-Chief
Gregory D. Scholes
Princeton University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致力于报道物理化学家、生物物理化学家、化学物理学家、物理学家、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感兴趣的新的和原创的实验和理论基础研究。
2-Year Impact Factor
CiteScore
Time to First Peer Review Decision
4.9
9.6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