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多头盔有刺鼻的汗臭味,扣带也坏了无法扣紧,戴上坐稳后,T就启动引擎,踩了油门,风和风景就在耳边呼啸而过。
T是我认识的第一个亚齐人,由簇新的班达亚齐机场走出来后,外国人的装束打扮马上被一众摩多车司机识穿,喋喋不休的推销生意,我选择T的原因不外是他锲而不舍的跟着我,死缠烂打了20分钟,还有他颇为流利的英语。
这样就过了15年。(按:这是趟2019年的旅行)谁会忘记2004年12月26日,亚齐为世界所贡献的悲惨画面。当时苏门答腊北部亚齐省外的印度洋,发生了强达9.1级地震,随后引发高达30米的大海啸,甚至波及泰国、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印尼首当其冲,夺走17万条人命,其中半数来自亚齐,过了那么多年,这些数字还有阴冷的温度,依旧令人不舒服。结实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房子像沙滩上的沙堡一一被巨浪推到,整个城市被夷为平地,许多人至今下落不明,亚齐的首府班达亚齐成了人间地狱。T载着我到城里兜兜,重建的城市不新不旧,不少建筑也是这10年才盖起来的,估计建造过程颇为仓促,所以房子年纪不大,却看起来有一定的年月。班达亚齐的“新”,看起来颇为刺眼,T说,我们现在站着的地方,距离海边有大约三公里,但海啸之后都成了残垣断壁。现在人们依旧会在建筑施工时,挖掘出死难者的遗体。T问要不要去参观公墓,那也是旅行者感兴趣的“景点”,海啸之后,班达亚齐多了4个大型墓地,其中最大的有4万6千名无法辨认的罹难者集体下葬,每年的12月26日,会有找不到亲友遗体的亚齐人来到这里拜祭。15年的岁月并没有让海啸完全退出亚齐人的舞台。性格开朗的T穿着海啸主题的T恤,和当地人谈论海啸依旧是旅人们问候亚齐的方式。当时T年纪还小,但他永远不会忘记,大家使尽力气奔跑的景象,后来在灾难片里看见逃生的画面,竟然觉得如此熟悉,只是在现实中,极度恐惧和惊慌的表情,最精湛的好莱坞演员也未必模仿得出来。T说,在亚齐谁会没有在海啸中失去亲人的朋友,他算是很幸运的,一家人都安全,这是阿拉的意愿。T把我载到距离市区约2公里的Lampulo村子里,小村庄十分平静,当地人话着家常,野狗和野鸡乱窜,一切毫不起眼。这里有个被称为迷你诺亚方舟的“景点”,一艘长25米,重达65吨的渔船,就“停泊”在民宅的屋顶,当时房子的一家人和部分居民,一共59人,就躲在船上,靠着这艘突如其来的船,逃过一劫,其中一居民用熟练的语言再次完整的复述这些往事。现在居民早已经迁出这栋危楼,并设计了更牢固的钢铁架子,把船撑起来,成了现成的纪念碑。
班达亚齐内最新和最古老的房子,也都和海啸有关。拜图拉赫曼回教堂是市内最神圣,也最漂亮的建筑。1873年间,位于原址并带有亚齐风格的回教堂因荷兰人和亚齐人之间的战役而被烧毁,为了平复亚齐人的怒火及表达善意,1879年荷兰人于原址建造了富有印度莫卧儿风格的拜图拉赫曼回教堂,乌黑洋葱头圆顶加上醒目的白色墙身及耸立的尖塔,看起来醒目而雄伟,一开始,亚齐人看不顺眼这座造型优美的回教堂,不愿意到回教堂里祷告,但久而久之,也成了亚齐的象征。更神奇的是在海啸的肆虐中,它竟然屹立不倒,成了灾难中最经典的一帧画面,虔诚的亚齐人相信这就是神迹了。非教徒只能在清真寺的广场流连,而且男女都需要换上能遮住全身的袍子。我原本打算在斋戒月到亚齐旅行,但曾经在当地参与救援工作的朋友提醒说,亚齐省是印尼唯一严格执行伊斯兰法律(Shariah)的省份,在斋月期间,餐饮娱乐都十分低调,为了尊重当地法规,非回教徒想要喝水,也要躲进厕所里。亚齐还有不少针对赌博、通奸及女性在公共场合着装的法规,惩罚措施包括公开鞭刑。我很快也注意到亚齐人的穿着更为保守,女性都会戴上头巾,出发前上网搜索亚齐的新闻,不少新闻关于当地民众因触犯回教法而被公开处罚,其中一则令人印象深刻,一群庞克在摇滚乐音乐会上被捕,男的被剃光头,女的剪短发,然后丢进水池里,象征洗去“污垢”,并送到劳改所,进行再教育。距离拜图拉赫曼回教堂不远的海啸博物馆,2008年开幕,则是一栋摩登时髦的建筑,几层楼高,到处散落着死神的纪念品,被摧毁的直升机、停顿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的时钟、失去了读书声的课本、失去了主人的书包等,这些好好收藏并摆设出来的惨痛记忆,让人记住大自然的无情,更不会轻易忘记这场灾难。一踏入博物馆,就是一条黑漆漆的甬道,墙上有流水,还有潺潺水声,感觉阴暗潮湿且看不见前方,设计师刻意复制了海啸的情景,参观者更能感同身受罹难者的心绪,不断播放的祷告声,则似乎在抚慰着亡灵。导览员是一名年轻的亚齐女子,她说,这一切都是阿拉的安排吧,因为一场无情的海啸,间接结束了困扰亚齐长达30多年的内乱,带来和平的曙光。过去亚齐属于亚齐苏丹国,在印尼殖民时代也未曾被荷兰正式统治过,1949年,印尼脱离荷兰的殖民统治后,开始以武力占领亚齐。 自由亚齐运动于1976年成立,争取独立的流血冲突接连不断,海啸严重摧毁了亚齐,也促成了印尼政府和亚齐分离主义份子达成和平协议,印尼国会通过《亚齐自治法》,让地方政府拥有更大的自治权,也让亚齐走上自治的道路。这几年,亚齐省也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这个相对偏远的省份,手中一张最耀眼的王牌莫过于班达亚齐外海约12公里,印度洋上的维岛(Pulau Weh)。面积约156平方公里,人口才约3万人,岛上丘陵起伏,滿目绿意,无数海湾收藏了水清沙幼的沙滩,是个会让人联想到热带天堂的岛屿。不少人到亚齐旅行,就是为了去维岛,为了那里的灿烂阳光和蔚蓝海洋。由班达亚齐每天有几班快慢船前往维岛,我和当地人、背包客,无数的摩多车、载满了物资货品的货车,挤上了慢船。在安达曼海上慢驶两个小时,甲板上有凉风,我仔细打量了乘客,外国人很少,不便的交通是维岛的硬伤,当地女子大多穿着由头包到脚的传统服装,透露了这里依旧是保守的亚齐,和其他一心一意贩卖欢乐的东南亚岛屿比较,维岛算是十分矜持低调,岛上要喝啤酒也得偷偷摸摸的。岛上有不少村落,其中最受游客欢迎大多位于小岛的北部,比如Gupang和Iboih等,原因不外是这里还保留了相对完好的珊瑚礁,海洋生态丰富,海底的蓝色宫殿是潜水者的天堂,所以岛上信誉较好的潜水店也大多集中于此,这些小村子都长得差不多,拥有一块小沙滩,一条主要的干道上挤满各种风味的小餐厅,甚至还有水准颇高的意大利餐和法餐,经营者都是一些爱上维岛并不愿意离开的老外,但我更喜欢在当地人经营的馆子里,点一份八爪鱼沙爹和微辣的亚齐炒面。
岛上缺乏公共交通,要探索小岛,就只能租摩多车,或找个电动三轮车司机,只需一天时间就能逛完维岛。北部的海岬上有个高44米的零公里纪念碑,正如大部分具有政治意味的纪念碑,都设计得颇为丑陋,由此可眺望眼前无垠的印度洋,这里就是印尼开始或或结束的地方。纪念碑是深受印尼人欢迎的打卡景点,一路上有不少售卖水果色拉的小贩,摊位挂着一串串红艳艳的水果,感觉像是Langsat,摊主也说不上这是什么水果,说是在森林里采摘的野果。岛上还有二战期间遗留下来的炮台及军事防御设施等,原来日军也曾经占领这座小岛,小岛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入口,地理位置险要,自然得紧紧守护。维岛现在看起来备受冷落,但其实也有过短时间的繁华。苏伊士运河开通后,由欧洲前往印尼群岛的商船原本经过苏门答腊和爪哇岛之间的巽他海峡,现在则可以取道更快更安全的马六甲海峡,因此自19世纪末,维岛就成了繁忙的港口及荷兰海军的补及站。除了潜水、游泳和晒太阳,一座岛的使命,其实就是让旅行者能无所事事。维岛上的度假村大多临海而建,记得挑个面向海洋的小别墅,躺在吊床上,翻几页书,做片刻的白日梦,让印度洋的风轻轻唤醒沉睡了的感官,让自己感觉风,感觉阳光,感觉爽快的活着,眼前的海洋依旧无边无际,不同层次的蓝可以一直铺展到永远,远处一艘艘渔船归航,在灿烂的落日余晖中,意志坚定的往它应该去的地方去。叶孝忠,前《孤独星球》指南出版人,新加坡《联合早报》专栏作者,新加坡作家节中文活动策展人,目前从事教书、出版和写作等,也设计旅游行程,带大家探索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
他出版的畅销书《食遇》《12345》分别书写新加坡人文和美食,曾入围新加坡文学奖。他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高级讲师。他最新出版的《我给新加坡写了一本马来西亚》,写马来西亚的小众景点,已经在书店上市。
他也经常带团去吃榴莲,听有趣的榴莲故事,目前正在打算撰写一本关于新马榴莲的新书。如果你对新加坡的魔鬼岛感兴趣,可以看看以下链接,我们在12月31日,和1月12日,也有组团去探索这个连新加坡本地人都没去过的南部岛屿。
新加坡最小众的岛屿,很多本地人都没听过,却是一个赶海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