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
作为一个穿越中华历史的文化符号,
它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图腾情结,
演绎着东方大国的生活方式,
也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精神理想。
一杯白酒饱含5种文化,演绎5种精彩,
喝下去的是粮食精粹,升腾出的是千古情怀。
众所周知,酒的诞生,
是从一粒粒红彤彤的高粱与沉甸甸的麦穗开始
它们伴随着这块土地从蛮荒到文明,
成就了一条永远流淌的生命长河。
《本草纲目》有“蜀黍北地种之,
以备粮缺,余及牛马,
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的记载,
一般认为,
古称“蜀黍”的高粱起源于非洲,
腾飞于中华,
是中国最早栽培的谷类作物之一,
最少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由于口感偏涩,质感粗糙,一般不做主食,
但其产量高、易储存,
至今仍是北方农民饲养家禽的主要饲料之一。
小麦种植范围与中华民族的开疆拓土同步延展
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到南的发展历程,
最早出现在西北,商周时期开始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
到了盛唐时期,小麦在江南华南
等地成为了餐桌上的贵宾。
时至今日,中国的山川河流
依然用它的博大孕育着高粱与小麦,
而高粱与小麦,则以美酒回馈着美丽的土地。
地域在影响白酒品质的众多因素中,
尤为重要。
山西出清香酒,陕西出凤香酒,
四川出浓香酒,贵州出酱香酒,
山东出芝麻香酒。
同样的酿造工艺和酿造流程,
换一个地方生产出的白酒味简直是大相径庭。
白酒发酵容器就是不同产地因地制宜的产物。
在发酵时,清香型白酒用的是地缸,
浓香型用的是泥窖,
而酱香型用的是石窖,
每年的窖池保养方式,
当地的气候差别,水质的区别,用曲的差异,
当地酿酒农作物的区别等一系列因素,
都决定着酿出来的酒的口感会大有不同。
所以说白酒是有着很强地域特征的“土特产”。
俗话说,“酒是陈的香”,这种特质在酱酒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经过1年生产周期生产出来的酱香型白酒,并不是立即装瓶售卖,而是要在专业的存储环境中,存放3年以上,通过时间的沉淀,挥发不利因子,产生有利因素,再进行勾调。
//
按照中医理论,
舌尖为心肺经,
舌中为脾胃经,
舌根为肾经,
左右两边肝胆经,
酒芳香能醒脾提神,
甘甜能保脾健胃,
酸能护肝扶肝,
苦能养心养神。
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酒的故乡。
数千年来,诗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经》305篇中有40多篇与酒相关,
诗仙李白流传下来约1000首诗,
关于饮酒的就有170首,
诗圣杜甫现存诗词1400首,
与酒有关的约占300首之多,
翻开我国的文学史,历代诗词,
有关酒的描写比比皆是。
东晋陶渊明视酒为“佳人”、
“情人”、无夕不饮;
领一代风骚的曹操,
最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丕、曹植常和建安七子一起,
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
羁縻北朝、生平萧杀的庾信,
有“开君一壶酒,
细酌对春风”等饮酒诗14首,
以酒寄情,缠绵悱恻。
北宋初年,
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柳永“归来中夜酒醺醺”;
元佑时期,欧阳修则“文章太守,
挥毫万字,一饮千盅”。